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準噶爾盆地深化勘探研究工作隨想

準噶爾盆地深化勘探研究工作隨想

彭希齡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準噶爾盆地是壹個大規模勘探開發近半個世紀的老油區。研究工作的任務是根據現階段存在和提出的問題,從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壹是有針對性地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二是前瞻性,解決長期預期發展問題。目的是保證勘探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

1在思維方法上,探索研究需要處理好幾個方面。

1.1在努力與世界先進發展水平保持同步的同時,更要註重研究現實,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實質性問題

要及時吸收國外先進的學術思想、方法和技術,促進我國研究水平的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洋為中用,結合實際,重在實用。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既緊跟世界潮流,又在某些方面趕上世界水平。這就是常說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現在國際交流非常活躍,我們從國外引進和學習了很多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比如板塊構造、含油氣系統、前陸盆地等等,這是很有必要的。重要的是,要分析這些理論或術語概念與我們長期使用的槽臺理論、生儲蓋組合、山前坳陷、邊緣坳陷等理論或術語概念的本質區別和相似之處,吸取其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取而代之。簡單的替代只是時尚,而不是改進和進步。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大力提倡做更具體的分析。

準噶爾是洋殼還是陸殼,純屬學術問題,只要有理有據,都是可取的。然而,自從海外學者提出海洋殼理論以來,國內學者爭相效仿,但證據大多相反。世界上沒有厚度超過40km的洋殼,洋殼直接演化為內陸湖盆的機制也不清楚。

例如,海槽理論是壹種基於大陸地質學的構造理論。因為之前對海洋地質了解不多,海洋地質調查結果出來的時候,顯得很無奈。於是大陸漂移的觀點在海洋地質學的基礎上復活了,板塊學說出現了。但是板塊理論並不是完美的,它壹直在不斷完善和發展。比如非洲,東西兩側都是被動大陸邊緣,沒有消減帶。還在漂流嗎?是向東漂還是向西漂?此外,東非大裂谷還在擴張。可見,板塊是否完全排斥槽平臺幾十年的研究成果,還沒有看到。朱先生在世時,覺得把板塊理論應用於古生代比較困難。大陸和海洋都在同壹個地球上,不可能完全排斥和否定對方。地球既不能完全成為壹個大陸,也不能完全成為壹個海洋,而必須處於壹個統壹體中,所以兩者必須相互協調。所以,槽和盤不是絕對對立的。板塊登陸後的實踐表明,形成* * *知識遠比海洋困難,尤其是古生代以前的古板塊。在大陸,有人把所有的褶皺帶都變成碰撞帶。事實上,碰撞區並不是在大陸上到處都可以畫的。超基性巖不壹定是碰撞帶的標誌,尤其是那些沒有“嵌套”的巖石。所以不能簡單代入。大陸上的板塊是如何演變的,現在大家都在探索。

生儲蓋組合和含油氣系統的核心問題都是圍繞油源的,所以都是源控的。沒有烴源巖,組合和系統就不會存在。有人說組合是靜態的,系統是動態的,這是不正確的。組合不全是簡單的壹對壹,系統也不全是簡單的關系。有時壹個油源在不同區域、不同層位可以形成幾個層次的子組合,表現出時空關系的動態變化,這就如同在壹個含油系統中可以劃分出壹個子系統壹樣。組合講求縱向關系,系統講究平面變化,可以相輔相成。

現在說到前陸盆地似乎很有希望,但老同誌都知道,上世紀五七十年代在山前坳陷的石油勘探在國內遭到了批評和否定。當然這是因為它的效益不如平臺面積和穩定單位,往往事倍功半。雖然這是片面的,但是說前陸盆地有石油也是片面的。現在,“前陸盆地”的新包裝被重新引入山前坳陷和邊緣坳陷,變得身價百倍,非常不可取。而且中國標準前陸盆地不多,都集中在西部。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對蕭條的具體分析上,而不局限於模型比較。兩年前,我有幸參加了藏北某項目的評審,對工人們在高寒地區通過艱苦努力填補空白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深表敬意。遺憾的是,在評價前景時,主要強調凹陷區的前陸性質,而對保存條件討論得不夠。烴源巖的存在可以通過地球化學研究來確定。沒有保存條件,油源再豐富也是問題。該區的烴源巖、儲層和蓋層均為晚期古海相碳酸鹽巖,在昆侖山上,儲蓋關系已成為主要矛盾,應引起重視。

原型盆現在很流行。去年,我們油田原計劃為準噶爾盆地原型盆地研究設立壹個大項目,並計劃采取技術引進和合作的方式,以獲得基本成果。如果我們求解盆地的原型,就不可能得到確定的解。不如組織壹個小的理論團隊做壹些適當的研究。如果試圖通過模擬盆地原型的油氣演化和分布模式來獲得準噶爾盆地的油氣分布信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我們現在掌握的詳細程度。所以花大力氣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是不值得的,納入生產性研究也是華而不實的。主管部門找我咨詢,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把項目砍了。當然,剪錯了還可以再做。

顧名思義,原型盆地應根據其原始狀態進行分類。然而,對大多數現有盆地的原始狀態的看法,如邊界,往往因人而異。至於沈積體及其厚度、相特征、構造樣式、成礦條件等。,這也應包含在盆地的內涵中,被破壞的部分無法恢復。著名結構主義者瓊斯認為,整個天山曾經被中、新生代完全覆蓋,然後中、新生代覆蓋層從山體向南北兩側塌陷,形成了向山體的延伸。據此,中新生代的塔裏木和準噶爾,以及吐哈和伊犁,都是壹個統壹的盆地。這也是盆地的原型。可信度如何?恐怕只會增加壹些不必要的筆墨官司。

事實上,相對穩定構造區的大部分盆地,尤其是壹些大型盆地,基本上保存了盆地發育各階段的全部要素。對盆地本身、盆地的歷史和盆地現有的成礦規律進行分析和認識就基本夠了。而那些位於強烈構造活動區的盆地,尤其是小盆地,由於後期改造嚴重不完整,了解盆地全貌的難度更大。顯然,追求那些不復存在的、原本屬於盆地的部分,實際價值不大。當然,也需要從高層次的理論中提煉出盆地原始狀態類型的最本質特征,以從戰略上(也只是從戰略上)指導油氣資源的勘探。這是專業理論團隊和專業理論研究者的任務,生產研究工作不可能這麽熱鬧。

雖然有許多現有的原型盆地,但沒有多少有資格成為含油盆地。中國大概只有青海柴達木盆地三湖中區澀北的第四紀含油盆地。大部分殘存的含油氣盆地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將所有這些稱為“改造的盆地”是很麻煩的。

我覺得我們的思維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1.2總結經驗不應割裂階段聯系,更不應將階段經驗絕對化。

過去,我們首先著眼於定位凹陷、探邊、找有利單元,即圍繞凹陷轉,實際上是圍繞油源區轉,以源控論為指導思想,如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呂梁南坡。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壹句響亮的口號:“在大蕭條周圍尋找大油田”。這是在戰略決策方面。在油氣勘探的早期,這壹般是選擇主要目標的唯壹途徑。但也不壹定都是成功的,比如烏倫古凹陷的勘探,因為凹陷或大型凹陷可能沒有足夠的生烴潛力。但它也是受源代碼控制的。在早期成功選帶後,當勘探進壹步深入時,單靠源控機制已不能指導所選帶的勘探決策。例如,呂梁南坡的含油性最初是根據源控制理論確定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但呂梁南坡不可能全部含油。控制因素是南坡壹系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的構造高帶,過去稱為“三級構造帶”。現在大家都說這是光束控制理論。但不能認為源頭控制理論已經過時無效。光束控制只存在於源控制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源控制,則無法建立射束控制。比如烏倫古凹陷有很多構造,但是沒有控油。再比如兩者都是NE向構造高帶,含油性不同。同樣的構造並非都含油,例如西施構造頂部的侏羅系不含油,但翼部含油,這是孔亮無法回答的。說明不是萬能的,應用是有選擇性的。這說明在構造控制下決定油氣分布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如巖性或物性。因此,解決油氣在構造中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應該是“巖性控制”或“物理控制”。因此,無論是源控制、波束控制、巖性控制還是物性控制,都有(且只能有)相對的正確性,它們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分別為戰略決策、戰術行動設計和戰役安排服務。孤立或絕對化某個角色是有害的。

1.3要認真分析高新生產技術的效果和應用條件,趨利避害。

我們現在使用許多高科技的生產技術和手段,無疑是正確的和必要的,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但每壹項高科技技術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法寶,都有自己適應的環境條件。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這些條件,才能趨利避害,立於不敗之地。小拐油田勘探就有這樣壹個教訓。小拐油田是壹個埋藏較深的下盤斷塊。儲層厚且復雜,沒有高科技手段的投入,不可能找到並探明油田。沒有現代數字地震技術,就不可能找出斷塊的閉合形態。雖然根據“平點”信息鉆的147井在80年代初就獲得了油流,但直到90年代中期才發現油田並投入開發。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既有積極的壹面,也有消極的壹面。目前我們采用的是集鉆井、測井、試油、地震信息於壹爐的油藏描述。通過油層的鉆井、記錄、測量、測試數據對地震信息進行標定,然後進行外推,從而圈定含油範圍,對於常規儲層的油氣藏具有很大的確定性,可以在勘探階段挽救很多井,獲得很高的效益。比如彩南油田400多口開發井,只有壹口落入小斷塊邊緣的水域,大獲成功。然而,對於夏子街組這樣厚度巨大、無穩定夾層的幹沖積扇礫巖,由於其固有的不足,低孔、低滲、雙重介質特征的儲層在縱橫向上巖性和物性變化劇烈。相應的,含油量的變化也是驚人的。正因為如此,塊狀儲層的含油高度有可能達到402米,但在這402米的高度內沒有塊狀含油,在探井不足的控制下,很難在儲層描述中充分反映這種劇烈的變化,結果的可靠性相對要低得多。由於對描述結果的低估和過度樂觀,開發提前介入過猛,導致效率低下,許多井被掏空,這並不奇怪。如果適當延遲勘探速度,根據新井情況進壹步描述儲層,對儲層的認識會更準確,開發會更有保障。

這是另壹個例子。前幾年賴忠康同誌開始了地震資料烴類檢測的AVO研究,這是壹個成功的創新。老賴退休後,和他壹起工作的鄒玉平繼續研究發現,儲層的上覆巖層是高速鈣質泥巖,無論儲層中流體性質如何,都會形成AVO現象,無法區分是油、氣還是水。這又是壹個進步,說明AVO技術在油氣檢測中的應用是有條件的,而不是絕對的。如果妳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妳可能會陷入壹個陷阱。

1.4要註意仔細識別矛盾信息。

探井試油結果往往與測井資料不符,試油結果不應有絕對否決權。

在火燒山的勘探中,兩口井的試油結果記憶猶新,壹口是霍楠2A的平三2,壹口是東翼霍10井的平三1。按照火燒山標準,電性特征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油層,試油時產生水,以試油結果為準是合理的。霍10井懸浮砂體仍低於油水界面,自然得出結論。但如果由於工程工藝因素的影響,試油不徹底,結果不準確,油層就不會釋放。在霍2井平三2層油藏中,油水界面以上的試油出水造成了很多麻煩,歷史證明這是壹個工程工藝問題。

又如彩南油田發現後,根據原油地球化學指標,認為油源來自侏羅系本身,是自生自儲油藏。然而,這與彩南附近的侏羅系尚未達到成熟窗口,五彩灣-安山地區許多地下井中未發現侏羅系石油的結果相反。當地的侏羅系無法生油,油源從南方向遠處移動而不被攔截,這讓彩南的侏羅系油源理論十分費解。但侏羅系油源論必須有對比依據,問題出在標準上。後來有人提出了與二疊紀混源的證據,矛盾有所緩和,但主從問題仍未解決。直到最近,侏羅系油源壹直處於次要地位,但以石炭-二疊系油源為主。這個石炭系烴源巖標誌,應該是原本認為屬於侏羅系烴源巖的同壹個東西,其實是“相似”造成的。這是進步。如果我們盲目地追隨侏羅紀油源,我們就不會向前邁進。事實上,判斷生物標誌物的油源取決於數據的積累。在準東部會議期間,華東師大的壹名研究生(現在應該是副教授或教授)在北25井的小泉溝群(T2-3xq)取樣。該圖集與蘆草溝群(P2l)非常相似,但與侏羅系明顯不同。這壹事實表明,幹酪根的差異實質上是沈積相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平面上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某壹地層的幹酪根模型是不能固定的。如吐哈盆地桃樹塬二疊系底部附近的幹瀝青,油源對比是庫車坳陷黑鷹山上三疊統統壹所致。潛臺詞是,它既不同於已經掌握的二疊系腐泥型烴源巖,也不同於侏羅系腐泥型烴源巖,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壹種過渡類型。黑英山黃山街組以無泥無碳泥質沈積為特征,艾維爾溝二疊系以類碳無碳黑色泥質沈積為主,所以桃樹園幹瀝青的烴源巖實際上是二疊系的壹個變異相。對於魯克沁油田來說,恐怕要回歸二疊系腐泥型烴源巖。

兩個前瞻性話題

2.1應引起重視,立即開展物理圈閉研究。

我們都知道非構造的巖性封閉,但物理封閉在我們的文獻中提及不多。盆地腹部的勘探將這個問題提上了日程。石南油田的發現最初是針對壹些局部低幅度的小圈閉,結果含油面積大多超出了小圈閉的範圍,說明控油因素不是構造,而是巖性。但含油面積與砂層分布並不完全壹致,這也說明油氣在砂體中的分布受物性變化的影響。西施油田侏羅系儲層都在兩翼,頂部有許多砂巖儲層,但不含油。為什麽?其中,應該有物性差的。在含油氣盆地的深化勘探中,非構造圈閉因素越來越突出,物理封堵將越來越重要。因此,應盡快研究物理印章,包括印章的鑒定和印章的形成機理。前者以應用為目的,後者以預測為目的,後者以更好的應用為目的。怎麽學習?要靠大家自己想辦法。這具有攻關的性質,不壹定很快就能成功,但堅持下去,壹定會有收獲。在西西伯利亞盆地有許多物理圈閉的例子,但它們經常出現在描述性報告中。至於如何確定物理陷阱,很少有人提及,也很難借鑒。好像我們的問題是別人的問題,自己的問題還得自己解決。

物性的影響無非是沈積的先天因素和沈積後成巖作用的後生變化。準噶爾陸相儲層先天條件十分不利,大多是快速成藏、分選差、膠結物和骨架混合、粘土礦物多而復雜的產物。侏羅系沈積速度相對較慢,但骨架仍以巖屑為主,並不致密。隨著埋深的增加,原生孔隙明顯消失。孔隙率的提高往往與後生裂紋的發育程度有關。在陸相地層的表生變化中,酸性熱液溶解和膠結物重結晶是主要因素,油氣進入孔隙的早晚對此有顯著影響。這樣排烴期與儲層的搭配就會影響儲層物性的變化。如何研究和掌握這些內在聯系,預測儲層物性的橫向變化,仍然是壹個亟待探索的課題。

2.2要認真面對盆腹部的氣基勘探問題。

隨著盆地腹部烴源層埋深的增加,熱演化趨於過成熟,烴類將以氣態為主。這對下組合體系的油氣和莫北地區油環凝析氣田的發現傳遞了壹個非常明確的信息。除非前期進入上覆油藏的油氣可能是液態,否則未來大量繼續運移的油氣可能主要是氣態。對於這種以凝析油為主的氣藏,勘探開發面臨許多困難,現在就要提前做好準備。

對於三疊系侏羅系煤系地層,熱演化是否達到以氣為主的階段,還有待生油研究來確定。但在盆地的南半部,埋藏深度近8000米,氣化的可能性很大。而侏羅系基本處於平緩向斜狀態,缺乏局部圈閉和大斷層,其成藏僅在兩個方向:壹是深坳陷白堊系第三系表皮構造的次生氣藏;二是坳陷斜坡區的深盆氣藏。第壹個取決於山地地震在表皮結構中的深層陷阱的清晰度,第二個是工程技術要克服許多問題。第二種是斜坡上部地層水和下部氣態烴處於動態穩定時的水封氣藏,只有在低孔隙度、低滲透率的條件下才能出現。如何認識這種積累,進行有效的探索,對我們來說還是壹個全新的課題,要早做準備。

3基礎研究影響深化探索

3.1盆地基底年齡、演化過程與油氣形成的關系

準噶爾盆地的基本構造,如單元劃分、沈積分布等重要問題,現在都比較清楚,和過去20年的大格局沒有區別。不同的研究者基於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局部修正,這是正常現象,不影響全局。在大量新資料積累之前,對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很難深入。壹般的大規模研究不是急需的。如果要做的話,就要把重點放在過去沒有的、非常重要的實際數據收集上,也就是要有新的手段。但是,這並不妨礙平時及時進行壹些數據積累工作和探索。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註意:壹是要認真面對和分析所有信息的兩個對立方面,不能為了做出客觀的評價而采取朝正確方向取而代之、朝相反方向棄之的態度;第二,要遵守“遊戲規則”。無論研究者采用或認同什麽樣的觀點、方法和理論,都必須按照所選擇的理論體系所要求和假設的條件和邏輯體系進行操作,才能自圓其說。不久前獲得的西施、石南、夏衍等地下流紋巖和玄武巖的絕對年齡值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是準噶爾盆地石炭紀基底火山巖首次記錄了許多標本的絕對年齡。至於如何利用這些信息,還需要仔細分析研究。這個年齡值證實了準噶爾盆地前寒武紀基底的存在,火山巖不是石炭紀,基底雙層結構理論不攻自破。這是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雖然雙層結構是我提出來的,但是真的被實際數據否定了,我也很高興。因為進步,問題解決了。但相應的,第壹,巖樣必須是變質的;第二,如果是原巖,只有像新加坡元占領中國北方震旦紀suberathem那樣的可能;第三,覆蓋其上的所有古生代沈積物必須是穩定的地臺型構造。這也是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但是,這三個條件都不能滿足。這就是問題。當然,如果數據測量不準確,那就另當別論了。自然,我們無法判斷數據的準確性,但我們有權利使用它。用不用,要看能不能自圓其說。

實際上,準噶爾盆地演化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蓋層下的壹些基底巖系仍具有相當大的生烴潛力。除再生盆地外,作為沈積盆地的基底巖系壹般呈槽狀,經歷了強烈的褶皺、擠壓、變形、巖漿巖不同程度的變質和同化作用,沈積原巖的生烴潛力早已蕩然無存。準噶爾盆地某些基巖不僅具有可觀的生烴潛力,而且已被證實有助於油氣成藏,並有工業油氣藏的實例。顯然,它的演化過程不同於壹般模型。這個特點很有研究價值。

3.2地層問題

準噶爾盆地常規勘探已有半個世紀,由於各種原因遺留和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仍有壹些與油氣密切相關的地層問題有待解決。

3.2.1滴水泉組(C1d)問題

石油系統測得的滴水泉剖面僅限於泉下坡壹套數百米厚的暗色泥質巖。頂底不清,不符合地層代號,難以形成獨立的地層單位,時代不清。很可能是南明水組(C1n)的壹部分。過去滴水泉組與油氣生產關系較遠,運輸極其困難。雖然我們在六七十年代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能力,但我們沒有安全設備,所以我們沒有做任何進壹步的工作。五彩灣氣田發現後,滴水泉組被確定為烴源巖。彩南油田深部也到達了南明水組,逐漸確立為重要的烴源巖。滴水泉形成的問題更加突出和緊迫。壹是解決其在區域地層表上的位置,二是明確其分布範圍。這需要相當大的實地工作來解決,是時候下定決心了。

3.2.2加木河組屬於石炭系還是二疊系?

夾木河組建立於20世紀60年代初,是指夾木河上遊河谷出露的壹套雜色凝灰質礫巖、少量砂質泥巖和塊狀安山斑巖與玄武斑巖的互層。其底部與哈拉阿拉特山區石炭紀火山巖無明顯界線,不符合形成標準。之後,在油區地下對應於地震Ct2和Ct3反射波組的層段見到大量火山巖和礫巖。人們以為這是地下的加木河組,根據孢粉化石確定為二疊紀。但是,沒有認真研究佳木河和哈桑山表面火山巖露頭之間的關系。加木河組露頭向東可追溯到哈1井井口,哈1井火山巖公認為石炭系,因此地表加木河組時代也應為石炭系。這樣,要麽地下的加木河組不是,要麽地下的加木河組不是二疊紀,沒有調和的余地。

3.2.3侏羅系的劃分與對比

這是該盆地最詳細、最接近成熟的單元,但近年來生產中提出了壹些新問題和新方案。根據全盆地地震波組追蹤,發現盆地東部八道灣組(J1b)相當於吳克斷層下盤八道灣組、三工河組(J1s)和西山窯組(J2x)之和。所以按照這個思路,地面和地下的劃分壹般都是調整和重劃的。研究的深化和分工應該越來越細。如果不是逐漸變細,回到粗糙,說明對比度不對,是壹種倒退。更合理的方案應該是能夠處理和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而不是留下更多的問題。

關鍵問題有兩個:壹是將Jt2波群定義為八道灣組上含煤段不可靠;二是油區斷層地下下盤劃分存在錯誤,將八道灣組中下部的湖相沈積和中上部的含煤地層分別劃分為三工河組和西山窯組。如果思路不對,做的工作越多,走的彎路越長,浪費越大。

3.2.4白堊紀和第三紀的界線

這與過去的油氣生產相去甚遠,自紫泥泉子組出氣後,成為生產中的熱門話題。前二十年以來,在準盆地北部古近系紅栗山組和烏倫古河組(朱等於50年代中期建立)發現了恐龍、恐龍蛋皮等相關化石,近年來在紫泥泉子組中部也發現了恐龍蛋皮。似乎這些巖層應該被歸類為白堊紀。根據古生物學的規律,時代可以隨著恐龍化石而改變。但在不同的地方,紅栗山組也含有古新世雙子葉植物群,烏倫古河組也含有大量始新世哺乳動物,紫泥泉子組也發現了嚙齒動物的樹膠。但是,這些相互矛盾的事實不能簡單從事。因此,仍需下大力氣尋找和研究這些化石的地層關系。是有* * *出身,還是只是純粹的上下關系?在達成最終解決方案之前,還是暫時維持原計劃或者跨時代處理比較好。

4關於勘探目標

4.1盆地中部莫索灣地區油氣來源需要盡快確定。

油氣是單獨來自二疊系還是來自侏羅系混源油氣?在確定侏羅系油氣時,需要註意侏羅系油氣與石炭系油源有無區別,這樣才能準確,才能吸取彩南油源研究中遇到的麻煩和教訓。不同的油氣源對勘探重點和方法會有不同的考慮。如果是二疊系的油源,可能主要是早期進入侏羅系的油,只有後期進入的氣。如果是侏羅系本身的油氣,如果以石油為主,說明石油之前到達的氣已經過去;如果以氣為主,石油還在後面,南斜坡區前景更大。

4.2應加強南緣次生油氣藏的勘探。

霍馬圖構造帶已被證實為表皮褶皺,白堊系和第三系參與了變形。重要的儲層系統有卡拉紮組、清水河組、東溝組和紫泥泉子組。前兩者鉆遇的可能性不大,後兩者的礫石孔隙性儲層不穩定,但卻是現實的可以鉆遇的目的層。地質研究有兩個迫切的課題。壹個是如何在山地地震中盡可能查明褶皺的內部結構和各斷塊的地層分布。二是研究吐古魯背斜產油成藏條件。

呼圖壁氣田的發現促使人們加快對安集海、西湖等平緩背斜的勘探。

南緣山前構造勘探工程技術壹直是壹大難題。壹是如何穿過安吉海河組的厚泥巖層,二是如何通過霍馬圖、獨山子等陡峭的構造關口。

4.3貝奇逆掩斷層的規模應盡快查明。

山前古近系表皮結構與來自南方的推擠和變形平衡有關。目前僅在古琦背斜北翼,中、新生代有明顯的逆掩推覆錯動現象,淺部無明顯通天跡象;地表第三系未發現斷層。斷層應該發生在早更新世末喜馬拉雅期的主幕中是合理的,最高的斷層是哪壹層應該仔細研究。這個斷點絕不是孤立的現象,它應該從東向西延伸很遠,至少在霍馬圖延伸的範圍內;它甚至可能延伸到西方。與土司城北大斷裂有什麽聯系嗎?它在東邊的什麽地方結束?斷層上盤部分地段有勘探價值嗎?下盤有哪些隱伏圈閉和有利區?這些都需要認真研究。

4.4四棵樹凹陷勘探應進壹步深化。

這是盆地西部的壹大片地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沒有突破就停止了。凹陷內應存在適合生烴的二疊系烴源巖,地表油氣苗表明油源有保障。目的層應以中生界為主,野外應置於北緣斷階區的超斷層帶。應以Ka Indyk深層及其北側為研究重點,選擇深井鉆井的突破點。

2000年按此思路鉆的卡6井,在白堊系和古近系均獲得高產油氣。卡因迪克構造的產油改造了準噶爾盆地南緣半個世紀勘探的“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