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陳蓓·李指的是哪兩個人?

陳蓓·李指的是哪兩個人?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壹段“陳蓓李,開會建黨”的佳話。“陳”指陳獨秀,“李”指李大釗。兩人的姓氏之所以冠以“南”、“北”,並不是單純的指陳是安徽安慶人,屬於南方;李是河北樂亭人,屬於北方。主要指陳獨秀在建黨時期在上海、廣東,李大釗在北京從事壹項偉大的事業。兩人南來北往交流,最終成立了中國* * *產黨[1]。

壹百年前,中國還在軍閥混戰的泥潭裏掙紮;百年前,列強虎視眈眈,百姓生活不安;壹百年前,中國政局動蕩,人們還沒有看到出路;壹百年前,嘉興南湖的小紅船上,星星之火悄然點燃...無數愛國者和仁人誌士為國家興亡奔走,四處傳教,不顧自身安危,甚至為此獻出生命。陳獨秀和李大釗兩位同誌在那段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陳獨秀,1879 1942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青桐,官名甘生,名仲甫,名世安,安徽懷寧(今安慶)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五四運動的總指揮。中國是近代歷史上偉大的啟蒙思想家、革命家和改革家。他是中國* * *產黨第壹代領導集體最重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刻總結和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驗教訓的第壹人。

李大釗,1889 10 10月29日-1927 4月28日出生於河北樂亭。中國* * *生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壹,是中國* * *生產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20世紀中國思想界的領軍人物。魯迅先生曾這樣稱贊他:他的遺產將永存,因為這是先行者的遺產,是革命史上的豐碑。

作為張的好友,他們都參與了張的《甲寅》雜誌的編輯工作。兩人相識是因為張,而李大釗的《厭世與良知》是對陳獨秀《愛國與良知》壹文的回應。在陳獨秀看來,“中國沒有形成國家觀,國民沒有形成愛國意識。國家前途壹片黑暗,中國還不如去死。”李大釗寫了壹篇文章,言辭溫和地批評:“厭世之詞太多,中庸之意太少”,呼籲國人振奮精神,堅守愛國信念,應“求可愛之國,愛之國”。雖然他們對當時中國的國情和愛國信仰有不同的認識,但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國追求,這場爭論也為他們後來的事情奠定了基礎。

陳獨秀於05年9月1915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李大釗聽到陳獨秀的哭訴後,也於1916從日本歸來,主持《晨鐘》,擔任《甲寅日報》主編,成為有力的支持者。1917 65438+10月13、陳獨秀被聘為北大教授並兼任文科負責人後,將《新青年》雜誌遷至北大。李大釗經張介紹,於1917年底被北大錄用。後來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兼任教授。兩人在北大期間,團結了壹大批愛國知識分子,組成新文化運動陣營,探索救亡圖存之路。1918年7月至11年7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法俄革命比較觀》、《老百姓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三篇文章,系統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受外國列強欺淩的消息傳到中國後,舉國震驚和憤怒。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他們兩人密切關註運動,積極引導學生運動,努力營救被捕學生。他們始終與學生站在壹起,與學生交流運動的進展情況,為五四運動的順利進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9年6月1911日晚,陳獨秀在北京新世界大廈屋頂花園散發傳單時不幸被捕,後被押解至史靜警察局。李大釗得知後,立即組織人員商量營救辦法。大家傳播陳獨秀被捕的消息,引起輿論強烈反響,從而使北洋政府不敢輕舉妄動。16年9月,陳獨秀終於被釋放。李大釗非常激動,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長詩《歡迎獨秀出獄》。得知北洋政府要第二次逮捕陳獨秀,李大釗毅然擔負起護送陳獨秀的重任,冒著寒冬的寒風,冒著生命危險,雇了壹輛騾車,親自護送陳獨秀到天津。途中,兩人還秘密商定了中國* * *產黨成立的壹系列事宜。從此,他們壹個在上海,壹個在北京,相約建黨。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劃時代的壹幕。

1920 3月31日,李大釗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同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在上海成立中國* * *產黨早期組織。在黨的名稱問題上,陳獨秀曾征求李大釗的意見,李大釗的“* * *產黨”名稱最後被陳獨秀采納。此後,各地紛紛建立黨組織。當時,國內外有8個早期黨組織,黨員50多人。在陳獨秀、李大釗的重視和領導下,黨的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標誌著中國* * *產黨的誕生。

中國* * *產黨成立後,陳獨秀出任中共中央中央局書記,領導黨在全國的工作。李大釗負責指導北方地區的黨務,可能有發展工作。1925年,在陳獨秀和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五卅運動取得了勝利。給帝國主義壹個很大的打擊。

國內政局持續動蕩,大革命風起雲湧之際,馮系勢力控制北京,北方革命形勢愈發險惡。李大釗同誌根據中央指示安排大批同誌南下,但他堅守北方陣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黨的工作。1927年4月6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馮軍閥和“警政署”率領300多名反動軍警非法逮捕李大釗等* * *黨員。李大釗對北方鐵路工人組織的營救行動表示堅決反對,並說:“我犧牲自己的名字和黨,是光榮的,也是正當的。”4月28日,李大釗等同誌壯烈犧牲,陳獨秀對李大釗的犧牲十分悲痛。他是這樣評價李大釗的:“有規律是不可多得的好人。他的生命言行,如日月蒼穹,江河湖海,光明磊落,有勇有謀。”表達了對李大釗的深切懷念和高度贊揚。大革命失敗後,陳獨秀離開了中共中央的領導崗位。抗戰爆發後,遷到重慶江津壹個偏僻的鄉村,1942年5月27日病逝。

兩位從北大紅樓走出來的革命領袖,以超人的膽略和勇氣,沖向革命的最前沿,肩負起改造中國的崇高使命,開創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實踐。對於兩位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當時有人寫詩稱贊:“北大紅樓中的兩位巨人,已傳到北陳;孤松鶴立如筆,日月掛今昔。”李在陳蓓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