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光看標題就不想看了。笑話不就是這麽說的嗎?世界上最後滅絕的物種是什麽?熊貓。前陣子網上有上億人見證了他們的交配。似乎他們永遠不會死。在我的印象裏,熊貓只是國寶,國寶,國寶。沒有它。這似乎滿足了作者的擔憂。“關於滅絕或瀕危物種的書籍如此之多,似乎淡化了滅絕概念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性:重復會讓重大事件變得司空見慣。”或者說,其實熊貓搞了太多的商業和娛樂行為,只剩下幼稚等形容詞。但從開篇序言來看,這位外國科學家是壹個非常嚴厲的人,抱怨中國在80年代初與中國人合作,但他卻在中國偏遠的森林裏收集了5年的熊貓糞便,可見研究熊貓的重要性,研究熊貓對於理解進化的重要性。出於好奇,我第壹次認真在網上查了“熊貓”。“大熊貓,壹種哺乳動物,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壹。其數量非常稀少。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體色黑白相間。它被譽為“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是壹種有300萬年歷史的古老動物。化石顯示,其祖先出現在200-30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全盛時期,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經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至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中發現。後來,同期動物相繼滅絕,但大熊貓壹直存活至今,保持著原有的古老特征。對科學家來說,研究古代哺乳動物是有價值的。化石研究表明,大熊貓的形態結構幾百萬年來變化不大。今天,大熊貓仍然保留著許多原始的特征。所以大熊貓被稱為哺乳動物的‘活化石’。”“活化石”,原來如此。熊貓的可愛不僅限於它憨厚的外表。研究熊貓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因為熊貓走路總是很安靜,走路前會吃竹子。起初,臥龍的臭水溝裏幾個月都沒有熊貓的蹤影。他們只是每天背著包去撿熊貓糞便。五個月後,他們開始捕捉第壹個人頭,並在上面套上無線電項圈,以監控他們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了解了熊貓的習性,活動範圍,每天吃多少竹子,每年發情兩天交配,生孩子,丟孩子。如果只記錄風景和熊貓的習性,可能這本書就沒那麽好看了。談熊貓政治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保護項目永遠無法逃脫政治和科學的差異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政治和科學的區別之前,首先是政治和政治的區別。簡而言之,就是文革剛結束就來中國工作的外國人和他們在中國的同事之間的合作與沖突。國外動物保護機構WWF與中國政府合作項目的談判與沖突。很誠實的聲明,從外人眼裏,當年的中國當然能看到壹貫的中國。在政治和科學的區別之前,也有科學和科學的區別。也許我們當時的科學不配稱為科學,而是保護觀念的巨大差異。最嚴重的沖突爆發在熊貓“珍珍”待在它們的工作場所——武夷棚,造成傷害並尋找食物,後來被帶到人工飼養,最後被放歸山林。當大熊貓被圈養時,作者說,“沒有它們固有的文化——它們的社會和生活方式——它們的生活是平靜的,但這是壹個空虛的悲劇。”除了禁止砍伐森林和狩獵,他還主張將居住在那裏的人遷走,建立野生保護基地。“保護野生動物”觀念的差距,也是當地資源匱乏的自然條件和當時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不可估量的差距。隨著對熊貓研究的深入,矛盾的升級也逐漸明朗。直到1985作者離開熊貓研究的最後幾個月,人事關系才簡單的開始發光。不過那時候也是竹子周期性大量死亡的時刻。壹場嚴重的危機當然帶來了更高層決策和更深層觀念的嚴重沖突。看來我們真的需要了解政治和科學的區別和互動。然而,沒有什麽能阻止消費主義的趨勢。最後壹章《租給我壹只熊貓》,講的是在那個急需開放的時代,中國做出贈送和租借熊貓的行為後,失控的局面。外交和利益的雙豐收,使得這壹行為加劇了對野生大熊貓的捕捉和獵殺。我開頭說過,熊貓的印象只停留在國寶的標簽上。但是這個笑話不是真的。野生大熊貓在棲息地被開發時面臨危險,越保護越嚴重。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工繁殖的大熊貓就已經出現了顏色變異。正如作者所擔心的,“任何挽回面子的幻想都無法掩蓋這些事實。”最後能活下來的熊貓能叫熊貓嗎?讓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熊貓的。"中國人和熊貓都體現了壹種令人困惑的堅忍關註和熱情的混合體."“熊是壹個適應性很強的機會主義者,能夠隨著經濟條件的起伏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熊貓是專業的,選擇安全,拋棄未知的可能。但同時也放棄了對新事物的探索、觀察和嘗試;把生命限制在沒有遠見的命運裏。熊和熊貓都是進化的贏家,但在這個環境破壞嚴重的時代,適應性強的物種生存幾率更大。”
這版西遊記太美了,經典重現,老版更有韻味!
精選推薦
廣告
最後壹只熊貓簡介
熊貓作為眾所周知的中國國寶,因其天真爛漫而受到全世界的喜愛。然而,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這種稀有動物在它生活的狹小空間裏,在孤獨寂靜的日子裏,面臨著多麽艱難和危險。
作者夏樂博士作為特邀專家參與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政府合作的“熊貓計劃”。從1980年開始,他在四川山區進行了五年的熊貓研究。他觀察了熊貓的各種感人的現實生活,同時也目睹了那些獵殺熊貓的無知之人的可怕行為。在這本書中,他以科學家和參與者的身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這項史無前例的“熊貓計劃”的內幕。他以哲學家的胸懷,詩人的筆觸,描繪了那個隱秘世界的美好與悲傷;同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壹批赴中國大陸進行研究的外國專家,夏勒博士以局外人的視角敘述了他與國內科學家和普通民眾的接觸以及各種人生故事,為今天的讀者再現了改革剛剛起步、思想開始解放的特殊歷史時期。
1980年,國內外頂尖專家齊聚臥龍。
熊貓項目能改變熊貓的命運嗎?
外方代表喬治·比爾斯·夏勒親自披露了過去的事件。
熊貓教父胡為中文版改版作序。
熊貓會被視為環保偶像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動物有壹種與生俱來的魔力,能打動和改變每壹個看到它的人;只要它在場,氣氛就會煥然壹新。對熊貓來說,自由意味著在山林環繞的竹海中過平靜的生活。它不能調整自己來迎合我們,它的需求不能妥協。如果任由熊貓滅絕,那麽壹切高尚的情操,人道主義的關懷,壹切讓它們長生不老的企圖都毫無意義。
熊貓沒有歷史,只有過去。它來自另壹個時代,與我們短暫相遇。在我們深入叢林追蹤它的那些年裏,我們不得不壹窺它獨特的生活方式。這本書是那段短暫時光的記錄,而不是回憶。
喬治·比爾斯·夏勒
出生於柏林,1933,美國生物學家、環境學家,熊貓項目外國專家代表,曾被《時代》雜誌評為世界三大最傑出野生動物研究者之壹。他是第壹位受托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中國開展熊貓保護工作的西方科學家,也是第壹位經中國政府批準進入羌塘無人區研究藏羚羊的外國人。由於他在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方面的傑出貢獻,夏勒博士已經成為該領域的標桿和典範。曾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金獎、日本國際宇宙獎、美國國家地理終身成就獎、美國泰勒環境成就獎、美國國家圖書獎。
譯者張
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碩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文版高級編輯,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翻譯小組召集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成員。曾翻譯《浮生男女》、《阿佛洛狄忒》、《守寡的壹年》、《與鮭魚同行》、《誤讀》、《子夜之子》等作品,多次獲得優秀翻譯獎。
特約審校胡
1929四川人,華西師範大學教授。他從1974開始研究野生大熊貓。他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熊貓項目中國專家代表,臥龍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被譽為“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