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華東五市中的蘇州

華東五市中的蘇州

園林天下第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占了兩席:拙政園和留園。吳中第壹景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遊客遊覽蘇州的必遊之地。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使古今中外的遊客爭相遊覽喬峰,聆聽寒山寺的鐘聲。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巖山、田萍山、天池山、洞庭山點綴在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不僅有園林之美,還有山水之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文人騷客吟詩作賦,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蘇州的歷史記載:自古繁華,從未失過人氣。

蘇州,古稱吳、吳、何、呂大成、吳縣、惠濟、泰德、吳州、、平江、隆平。蘇州別稱吳城、吳都、吳城、河呂、姑蘇、吳門、東吳、吳中、吳夏、東楚、常州、茂源、武功、婺源、太素、蘇壹、鐘吾、長門、金閶、泗城。難得有這麽多的古名古稱,充分體現了蘇州燦爛悠久的歷史。

史前:吳與中國的起源

蘇州,吳國故土,位於太湖平原和整個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

蘇州三山島,古稱“小蓬萊”,位於蘇州太湖,屬於蘇州東山風景區。因島上三座山相連而得名。追溯三山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舊石器時代。1984期間,三山島發掘出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包括熊貓、梅花鹿、棕熊、鬣狗等20多種動物。不僅豐富了人們對蘇南更新世哺乳動物的認識,也為太湖發展史的研究增添了材料。1985年,在三山島發掘出數萬件舊石器,經鑒定為舊石器遺址,史稱“三山文化”,這是長江下遊首次發現舊石器遺址。

草鞋山遺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嶺南村陽澄湖南岸。通過兩次發掘,發現其文化層次多,出土文物豐富。從地層關系可以看出,其文化層次順序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春秋時期吳文化。這壹序列為研究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的古文化提供了標尺,具有典型意義。

此外,蘇州還發現了許多類似的史前遺址,如甪直新石器時代張靈山遺址、石湖新石器時代支坪寺遺址、高景山新石器時代茶店頭遺址、車坊新石器時代堯城遺址、東渚新石器時代姚墩遺址等,證明了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太湖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就像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壹樣。

夏朝:丁羽震澤,姑蘇之初

蘇州從夏朝就有文字記載,至今四千多年。據《尚書·龔宇》記載,大禹曾治理蘇州太湖水患,將天下分為九州島,蘇州屬古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是當時古九州島的徐州)。

到了夏朝,蘇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屬於房豐管轄。

商周:泰伯奔吳及其創作風格

據最早的地方誌《武帝紀》、史書《吳越春秋》、《越絕書》、《史記·吳太伯世家》等在蘇州的記載,商代後期,先周王朝的首領長子太伯、次子鐘勇,因其三弟歷,生下姬昌,欲使國為聖。惠太王病了,太伯和以上山采藥的名義去了吳(今蘇州),紋身被破,表示沒空做歷。繼紀昌黎之後,為錫伯,即周文王。吳人敬裴太伯義舉,回報之,封其為王,判吳,定都吳城(即梅裏,亦作),在衡山(即今蘇州七子山)。

太伯在位四十九年,沒有皇後。臨死前,他讓他的弟弟鐘勇。太伯死了,葬在衡山,鐘勇繼位。死後葬於今常熟虞山(古吳語“虞”意為“吳”)。但這段歷史太長,很難準確考證。

春秋吳:強吳時代與霸權階段

吳國國君自太伯傳至壽孟西時,國勢強盛,始為王,不建城,遷都於今蘇州平門此地。自壽孟以來,吳國就有了明確的年表。

生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死,其子繼位,遷都(第二年為元年,公元前560年遷都)於吳(今蘇州城),建吳子城於今蘇州公園。

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吳王建立新都,命楚國奸臣伍子胥嘗水,建闔閭大城。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偉大的城市和呂是蘇州古城。其規模和地位至今基本保持不變,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歷史學家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吳又起用孫吳,訓練了壹支強大的軍隊,西征打敗了楚國,攻破了都城郢(今湖北荊州附近),又在北方打敗了齊國,稱霸中原。

四九六年,闔閭葬於虎丘。

戰國越國:繼敵國首都,吳越懷孕。

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蘇州壹度成為越國的首都。

戰國楚:東楚第壹城,春申封地。

前306年,楚國滅越國,在吳越故地設江東郡,為東楚。吳已經是東楚最大的城市了。

秦與楚:郡領東南,襄王居首位。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大將王建滅楚國,降國君,為防止越國復興而去故地。他貶低殷珊,以吳縣為治所,設置會稽縣,統領26縣(吳縣、巫溪縣、屈縣、毗陵縣、樓縣、洋縣、武城縣、尤泉縣、余杭縣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項羽殺了吳縣會稽郡代郡守殷通,隨叔父項梁在此造反,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南征北戰,勢力日益壯大。

秦王子嬰元年(207年)十月,項羽派劉邦到函谷關,軍隊奪權。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西漢:江東大都會,稱霸中國東南

前202年,會稽郡屬漢朝。次年,東陽、鄢、會稽三縣五十三郡設荊州,州治吳。

辛莽:復古改名以示泰德。

漢元年十二月,孺子嬰生於貴友朔(公元8年5月15),王莽篡漢,改國號為“辛”,國號為建國,西漢滅亡。王莽復古制,很多地名都改了。吳縣改名“泰德”,以“太伯放國之德”命名,至今仍由會稽郡管轄。

東漢:武輝分而治之,獨領江東。

東漢改稱吳縣,起初仍由會稽郡管轄。由於中原戰亂,大量士大夫家庭南遷,吳縣人口激增。到漢武帝時,它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都洛陽。

漢高祖舜帝建四年(129),會稽郡太大,分為浙江以西(今錢塘江)的吳郡,郡治會稽郡至吳郡(今宿州)。浙江以東仍是會稽縣,後遷至山陰縣(今紹興市)。是為了“武輝分而治之”。

三國吳:東吳故都和根據地。

東漢末,吳軍的孫氏崛起,成為後來的三國之壹。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孫策攻克吳郡縣城吳郡(蘇州),作為政權的統治中心。此後,蘇州壹直是孫氏政權在江東的首都,直到212年。三國屬於吳。

西晉:永嘉南遷,北亂太平。

晉代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亂,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紳南遷,帶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為永嘉南遷。

南朝:樊雄東南部王集鎮

南朝設吳州。

隋朝:第壹名,運河輔助。

文帝九年(589),隋滅陳,統壹中國,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

楊迪皇帝開通了南北大運河。蘇州位於壹條重要的商業道路上,成為運河沿岸四城(滁州、揚州、蘇杭)之壹。

唐朝:江南名城,穩步發展。

唐玄宗二十壹年(733年),又開十五路,蘇州歸江南東道統治。

中唐以後,蘇州因免於戰亂而經濟崛起,魏、白居易、劉禹錫三位著名詩人先後出任刺史(蘇州最高地方官),史稱“詩人三刺史”。

唐敬宗鮑莉二年(825),大詩人白居易被任命為蘇州刺史,修建連接蘇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十國吳越:浙西重鎮,建吳中。

侯亮開平元年(907),錢镠封為嶽,吳越太祖為蘇,蘇州屬國。錢六年間,興修太湖水利,使蘇州地區得到大發展。

後唐同光二年(924),蘇州升為中吳郡,從此有了第壹號中吳。

北宋:武學興盛,建平江。

宋代(960 -1279),蘇州設立平江府。當時,蘇州已經是壹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尤其以絲綢聞名。1035年,範仲淹建立文廟,建立官學。此後,蘇州文風長期繁榮,歷代文人輩出。

南宋:世界上的大都市和糧倉

1130年二月,金兵南下,毀城屠城,戰後不久恢復。

南宋時,平江府(蘇州)是晉國使臣和商賈前往宋國都城臨安府(杭州)的必經之地,建有中國最大的郵局——姑蘇郵局。

南宋時期,蘇州農業發展良好,歷史上有“蘇湖熟而天下足”或“蘇昌樹足於天下”之稱。

元朝:贏得水都和誠信王崛起的稱號。

1275年,蒙古軍隊占領平江府(今蘇州)。元代平江府改為平江道,屬江淮省,後屬江浙省。

在元世祖與中國統壹之際,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洛來到中國和蘇州,並在遊記中稱贊蘇州,甚至將蘇州與他的家鄉威尼斯相提並論。蘇州“東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來。

鄭智十三年(1353)六月三十日,張士誠在蘇北起兵反袁。十四春正月,甲子朔(1354 65438+10月25日),石城自稱誠王,國號周,改元神。十六年(1356)二月平江道被攻克,改隆平府為都城,城內承天寺為行宮。十七年,被封為秋,但仍是割據勢力。二十三年(1363)九月,石城復辟元朝,自稱吳王,都還在與浙江省並列的隆平郡,定都隆平。之後,石城被朱元璋打敗。二十六年(1366)十壹月,朱元璋大軍包圍隆平府城。二十七年(1367)九月破城,攻取石城,蘇州歸朱元璋。

明朝:盛世,五民舍義

1367年,朱元璋大軍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投降,平江道改為蘇州府、直隸南京。而是摧毀了市中心的帝都。朱元璋痛恨蘇州人對張士誠的依附,於是對蘇州征收特別重的稅,比其他地方都重,並多次強迫蘇州的富家搬遷到史靜(南京)和淮安、鹽城、中都鳳陽等江北地區。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仍有不少蘇州人的後裔。

明代掌管南直隸江南、江北安慶府的應天總督,駐紮蘇州,著名清官海瑞曾在此任應天總督。

明代中後期,當時的蘇州出現了手工業作坊,“機器使用者出資”的所謂“機器房”就是手工業作坊,成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之壹。

晚清:天朝之劫,極盛而衰

1860年(耿),太平天國忠君李秀成再次攻破江南大營,攻打江蘇省會蘇州。蘇州經歷了壹場浩劫(庚申之劫),清代蘇州知府下令放火,徹底燒毀了城西繁華,大量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六月二日,李秀成攻克蘇州,棄蘇州府,改蘇州郡。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忠義宮作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的首府而建。

1863 65438+2月,戈登的常配合李鴻章的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恢復蘇州府。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終於來到了他的官邸——江蘇省會蘇州。但是蘇州的全國經濟中心地位在戰後已經讓位於上海。在慘烈的戰爭中,蘇州損失慘重。直到2004年底,蘇州市區人口(範圍略大)還沒有恢復到1860之前範圍略小的蘇州府人口。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蘇州被辟為商埠,城南建立了蘇州日租界。但租界始終沒有繁榮起來,邊界內只開了瑞豐絲廠。1906滬寧鐵路開通後,長門外石板路地區壹度恢復,在1937抗日戰爭中遭受重創。清末民初,蘇州商會主管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直隸等地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商會主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采取了壹系列措施支持商業的建立,因此蘇州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但蘇州由於保守勢力強大,發展不如附近的縣城。規模較大的是蘇州王陸潤庠創辦的蘇倫紗廠。

現在:天道再現,大事再來。

1937年日本的入侵摧毀了許多花園。

如今,蘇州的經濟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壹,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六。蘇州除了經濟,最重要的是奢華優雅的城市魅力。古韻今風無法形容蘇州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