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為什麽進口車質量不壹定比國產車好?
買車時只要預算充足,很多消費者都願意多花點錢選擇進口車型。在國人眼裏,進口車質量好,性能穩定,夠面子。壹般來說,同樣的車型,因為進口關稅和運費,要比國產車貴很多。但是,秉承著對這些國際品牌的信任,很多人還是願意為這些昂貴的進口車買單。
在不久前舉行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陽提醒消費者,國產車非常好,除非絕對必要,甚至合資車的質量也比原公司生產的好。
這段話壹經媒體發表,便引起軒然大波。有網友表示,這句話確實很有野心,但是中國現在的造車水平和國外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那麽朋友多花點錢買進口車值得嗎?
當人們處於他們的位置時,他們必須尋求自己的政府。不可否認,這位常務副總確實有在裏面“捧”壹波國產車的想法,但是從國外進口到國內的所謂“進口車”,在國內賣給消費者的時候,確實有壹些水分。不代表進口車就壹定比國產車好。下面給大家壹波理性分析:
理由壹:所謂進口車,其實是“中國特供”
在中國的市場上,並不是所有的進口車都是在國外市場流通的車。國際上常用的舵位有兩種:左舵和右舵。比如中國和美國都是左舵位,英國和日本是右舵位。在英國和日本市場流通的汽車,如果直接運回中國,不符合中國的情況,是不會賣的。此外,由於我國汽車產業起步較晚,汽車相關法律也不完善。壹些在歐美日發達國家和地區強制使用的安全配置,如ESP、主動安全等,在中國可能會變成可選或直接減少,而中國消費者關心的真皮座椅、全景窗填充等則成為標配。正如315晚會上曝光的,廣東產的水果,在福建下海入關後,就成了洋水果。說到底,進口車只是壹輛通過海關,符合中國消費者購買意願,運往中國的“中國專用車”。
同時,由於不同國家的強制性法律要求、媒體水平、市場氛圍不同,很多車在國外都會通過那個國家的碰撞測試和油耗測試。比如寶馬3系針對美國法規和消費者信賴的專業碰撞評估機構IHS推出了具體改進的“美國寶馬”,而進口到中國的寶馬卻沒有相應的改進。
再比如,在美國市場銷售的奧迪A5都是2.0T高功率版本,252馬力,而進入中國的A5是2.0T起步,190馬力。並且美國提供6速手動版本,國內沒有。如果妳認為這是壹種適應中國消費者需求的適應性改進,那也無可厚非。那麽下面的還原可能就沒有意義了。
在美國銷售的A5標配後視影像、奧迪預防性整體安全系統和Pre Sense城市駕駛輔助系統(帶主動制動功能)。進口到中國的奧迪A5沒有配備上述奧迪最新的安全技術。只配備了略顯寒酸的前後雷達。主動制動只是可選的。可以說,雖然是進口車,但奧迪A5並沒有配備真正體現奧迪最新技術的設備。中美消費者被奧迪區別對待。當然,奧迪並不是唯壹的案例。這樣的案例在進口豪華車中並不少見。
理由二:妳認為的“德國制造”可能來自印度。
很多廠商為了保證自己的發展,會考慮到關稅、運費等成本問題,以及人力成本等占企業成本比重最大的成本問題。全球化時代,廠商被賦予了更多節約成本的方式,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將工廠搬到全球各個地區。在欠發達地區建廠,不僅可以節省運輸成本,還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為支撐經濟贏得良好的口碑。這已經是各大企業最喜歡用的方法了。
例如,德國三大公司BBA和日本三大公司Nitian和Nissan在世界各地區設立了工廠。所以進口到中國的德系車不壹定是德國生產的,進口日本車肯定不是日本生產的。比如奔馳的車型主要來自美國,也有部分產自俄羅斯。像奧迪A4/A6的工廠主要是印尼和印度。中國進口的德系車大多不是德國工廠的,甚至不是歐洲的。
同時,在壹些整體工業水平和人員素質比中國差很多的國家和地區,汽車生產的總成和零部件、材料質量也遠不如中國工廠生產的。試想,印度工廠的制造水平能和中國相比嗎?即使在美國,由於企業文化的差異,汽車生產水平也不壹定比中國好,寶馬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壹度排在最後。從根源上說,進口車不壹定能保證高質量。相反,在中國建造的生產工廠往往硬件和軟件標準都很高,質量控制往往處於世界頂尖位置。華晨自己的車壹般,但華晨寶馬在全球寶馬工廠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慕尼黑工廠,甚至高於德國萊比錫工廠。環顧四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原因三:從數據上看,進口車的質量控制似乎不是很好。
從各平臺匯總的汽車豪華品牌維修店數據來看,合資和進口經銷的車型中,進口車在廠保養率並不低於合資品牌,但平均保養費用卻遠高於合資品牌。
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奔馳進口車故障率低於合資品牌外,寶馬和奧迪略高於合資品牌。當然,故障率並不能直接代表壹輛車的好壞,但在壹定程度上,它會花費時間和金錢在買了車之後的修車上。合資車平均成本約為1043人民幣,進口車成本約為1605人民幣,比合資車貴54%。
合資品牌在中國的銷量會根據中國市場的情況進行調整,比如發動機針對油品的調整,底盤針對車內環境的調整,而進口車缺少這些流程。把國外的汽車環境直接搬到中國,肯定會有壹定的影響。
談談妳的觀點
誠然,國外品牌在各方面仍領先於中國,但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車在配置、裝備技術等方面往往落後於歐美發達市場,是真正的“中國造汽車”。這是中國的市場環境和法律法規決定的,短期內無法改變。同時,這些世界知名的中國工廠都是合資品牌,制造和品控水平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這是客觀事實。
從數據上看,國產車的質量控制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大,甚至有些品牌的國產車質量更好。在處理進口車時,不必盲目假設國外的月亮更圓。和國產車型打交道沒必要妄自菲薄。董陽副秘書長的話可能對國內平臺有壹些啟示,但也反映了壹些客觀事實和國內汽車制造商對中國質量的信心。
對於進口車,我們反對不加分析的盲目崇拜。就像前段時間雷克薩斯國產的新聞,很多網友的第壹反應竟然是“別國產了,國產後質量會縮水”。正確的做法是用更好的品控,更好的技術,用事實來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