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在線教育巨頭瞄準新風口:市場規模4000億。

在線教育巨頭瞄準新風口:市場規模4000億。

作者|黃燕華

編輯|雞蛋經理

生產|項目融資

K12在線教育巨頭轉型又有新動作。

10年10月20日,Ape Tutor宣布正式進軍to B智能教育市場,即將推出面向政府和學校的教育科技新品牌“飛翔星球”,滿足公立學校全教學場景的技術和服務需求。

同日,頭部教育也傳出進壹步加大B端業務布局的消息,目前其智慧教育服務、優質課程內容進入課後延時服務等入校服務已在全國多個地區上線。

K12在線教育機構轉型為何瞄準智慧教育領域?智慧教育會是後“雙減”時代的好生意嗎?在這個新市場中,有哪些“硬骨頭”需要解決?

什麽是「智慧教育」?

簡單來說,智慧教育又稱“教育信息化”,是指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形成壹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有兩個關鍵功能:壹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由於我國東西部、城鄉差距明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應用,突破時空限制和技術壁壘,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貧困邊遠地區輸送。

二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整合了頂尖的學校資源、優秀的教師資源和豐富的物質資源,可以實現資源的跨區域、跨學校傳播和共享,解決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同時,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加強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再者,教育信息化可以滿足課堂教學的各種需求,智能設備可以更形象地展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然而,要充分發揮上述關鍵功能並不容易。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均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65438+2008年,全國各省區市平均教育經費預算約為977億元,江蘇、廣東等地區壹度超過2000億元,寧夏、青海等經濟落後地區不足200億元。

事實上,地區間教育經費的巨大差距直接影響著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水平。因此,現行的與地方財政掛鉤的教育信息化投資體制難以縮短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差距。

說起教育信息化,就不得不提它的兩個“時代”——教育信息化1.0時代和教育信息化2.0時代。

再來看教育信息化時代1.0 (2000 -2017)。

現階段學校主要采購硬件,是硬件普及時代,主要實現“三通兩平臺”建設目標,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級通、人人在線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課堂教學多以錄音機、錄像機作為輔助設備,普及率較低。

然而,雖然17年已經初步完成了學校網絡接入、智能設備等終端部署目標,但教育信息化產品對於“教與學”環節的改變並不大。

看教育信息化2.0時代(2018至今)。

現階段,多媒體教學設備已成為教育領域的主導。多媒體中控系統、觸摸屏壹體機、平板電腦等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教學領域的主要教學設備。網絡教學播錄系統已經融入教育領域,共享教育信息的優勢為二三線城市和偏遠地區的教學機構提高教學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壹大”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要覆蓋所有教師,學習應用要覆蓋所有適齡學生,數字化校園建設要覆蓋所有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平臺。

這個行動計劃可謂是裏程碑式的,因為它標誌著中國教育信息化開始從1.0時代走向2.0時代。

同時,行動計劃中還有壹個特別重要的論斷“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改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這是繼《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之後,對教育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又壹全新定位。

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2.0是壹個時期的概念,持續時間是不確定的,或者5年或者10年甚至更長。

2020年的全球爆發進壹步凸顯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國家強調用軟件、教學資源、技術重構傳統教學模式,這涉及教育理念、方法、制度的全方位變革。

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浪潮已經為智慧教育的到來做好了硬件、軟件和人的思想準備,尤其是“雙降”政策出臺以來,國內智慧教育的大幕已經拉開,正在吸引著各大教育巨頭。

事實上,在“雙減”政策後,K12教培機構轉型進入智慧教育軌道並非沒有基礎。

首先,智能教育的市場空間很大。據子彈財經預計,2020年,國家財政教育經費將達到42920億元,其中9%將用於智慧教育建設。照此計算,2020年中國智慧教育市場規模約為3863億元,2021年有望突破4000億元。

對於K12在線教育巨頭來說,在失去重要支柱業務後,迫切需要尋找“第二條增長曲線”。只有當新業務是壹片大海,它才能在上面航行;如果只是壹個小湖,很難撐起。

“在智能教育賽道上做10家上市公司是沒有問題的。”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靜告訴子彈財經。

其次,智慧教育的政策是有利的。子彈財經註意到,僅在今年7月,就有兩項重要政策出臺。

壹、7月21日,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於推進新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新型教育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信息化為引領,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以信息網絡、平臺系統、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為重點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緊接著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壹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和課後服務質量。

此外,K12在線教育機構轉戰智能教育的策略也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

過去10個月,松鼠Ai完成新壹輪融資。投資方為綠地、東方國資和中信,投資款已全部到賬。松鼠Ai會被投資的原因之壹是投資人看重其在智能教育板塊的發展,以及在智能硬件方面的突破。

但陳靜認為,K12教培機構轉戰智慧教育領域並不是很理性。

因為to B或者to G是壹個復雜的生意,不是簡單的生意。“所謂‘簡單業務’,就是妳只需要在某個環節做到最好,但to B或者to G的業務需要妳面面俱到,每個環節都要做得更強。”陳靜坦率地說。

既然是“復雜業務”,就意味著機構服務的周期會相對較長,同時需要具備極其優質的客戶服務能力,這不是玩家可以壹蹴而就的“內功”。

除了希望獲得更多的優質資源,K12教學培訓機構的入駐也將對專註於工具和管理平臺的智慧教育玩家起到補充作用。

小陽集團創始人周林告訴子彈財經,K12教培機構的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題庫、課件、教研等內容和資源體系的建設上,而不是學校使用的工具和管理平臺。“他們的參與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壹個很好的補充。”

不過,周林也提到,他們的加入會對那些原本為學校提供各種智育內容資源的機構產生很大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K12教學培訓機構的入駐,將導致智慧教育行業競爭加劇。競爭的加劇可能會降低現有智慧教育玩家的利潤。

在陳靜看來,如果有新的玩家進入市場,圍繞壹線教師的實際需求開發智能教育產品和系統,將真正幫助到後者。否則,他們的參與對壹線教師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客觀來說,中短期內,智能教育行業玩家面臨的挑戰不會因為在線教育巨頭K12的加入而有所緩解。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提升地方主管部門對智慧教育的認知是首要任務,在智慧教育向全國公立學校推廣時,也需要妥善處理好決策者和支付者的關系——這兩項工作或許能“說服”不少玩家。

此外,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管理好現金流。

內部人士向子彈財經透露,很多公立學校願意為智能硬件等基礎設施買單,但不願意為軟件買單。更重要的是,to B或to G機構通常會面臨賠付的問題,而to C機構壹般采用先賠付的模式。

陳靜提到,如果訂單在5萬元或10萬元以內,可以由學校校長直接支付,而壹旦訂單金額超出上述範圍,則需要公開招標,並遵循審批流程。走審批流程意味著會產生壹個賬期。

“比如壹個50萬-200萬的訂單,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把錢收上來,壹個5億的訂單,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把錢收上來。甚至有些應收賬款拖欠太久,機構最後只能處理壞賬。”她說。

據她了解,類似的壞賬在行業內比較常見。“很多人認為選擇接受to B服務的機構有錢有預算。沒錯,事業單位有錢有預算,但問題是事業單位也有會計期間。大多數玩家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根本意識不到賬期有多長,要承擔多大的風險。”

當然,很多智能教育玩家都在通過提高銷售價格來緩解賬期問題。比如成本只有1000元的智能教育產品,賣給公立學校高達1000元,多出來的9000元利潤用來做人脈,激勵老師,通過渠道抽取傭金,填補壞賬。

此外,“如何在決策者、支付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中找到平衡點”也成為很多智慧教育玩家難以逾越的大山。

這是因為智慧教育產品或系統的決策者、支付者和使用者是分離的,各有需求。據陳靜介紹,學校決策層更看重升學率、生源質量和辦學特色,而教育局等付費方則更青睞酷炫、高科技、賣點十足的智慧教育產品或系統。

而教師等壹線用戶更關心的是智能教育產品或系統是否穩定、可操作,是否能降本增效。“酷的東西可能不好用。公立學校就像‘拼多多市場’,很多壹線老師對產品都有功能需求。”陳靜補充道。

值得壹提的是,to-C機構向G端轉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無法適應另壹種組織和體系下完全陌生且漫長的決策鏈。“他們不會很快理解教育局局長、校長、老師等不同角色各自的考量。”陳靜說。

然而,擺在智慧教育玩家面前的還有另壹個難題——如何實現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周林看來,要實現上述融合,機構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深刻理解教育,尤其是公共教育管理和教學的方方面面以及學校的實際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壹款真正幫助老師減負增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產品。

“這不是單純的科技公司或者互聯網公司想做就能成功的。”周林說。

當然,也有機構給出了相對可行的解決方案。以小陽集團為例。其管理人員大多在公立學校擔任過校長、信息中心主任、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等職務,對學校教學和整體運作有著深刻的理解。為了及時響應不同地區學校的需求,小陽集團還成立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服務團隊。

據《子彈財經》了解,未來,智慧教育玩家除了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要打造壹個數據完全整合的整體解決方案。

周林提到,很多學校都面臨著嚴重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由於數據保存在各種碎片化的系統中,壹個老師需要記住和管理多套用戶名和密碼,同樣的期末考試數據需要老師在多個系統中重復操作。

這樣的問題顯然讓學校無法真正分析大數據,形成有效的數據畫像,甚至無法為學校留住有價值的數據資產。

因此,壹個全面整合數據的整體解決方案是學校最需要和最迫切的。“但問題是,為了整合所有底層數據,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公共教育管理和教學的實際需求,也需要盡力從技術層面克服困難。”周林說。

可以肯定地說,在這場新壹輪的智慧教育混戰中,每壹個進入市場的玩家都無法逃避上述任何壹個挑戰,因為公立學校對合作夥伴的篩選越來越嚴格。

“現在很多學校已經不是領導壹個人決策了。在購買之前,他們壹般會要求機構提供壹段時間的試用,在試用過程中會聽取老師的反饋,對產品有深入的了解,然後再做購買決定。”周林說。

當公立學校的決策過程越來越謹慎,采購標準越來越嚴格,將推動智慧教育行業不斷升級叠代。“現在很多學校已經逐漸意識到,最有生命力的是產品和服務,所以說到底還是產品說了算。”周林補充道。

不可否認,在線教育巨頭K12的加入,必然會帶來智慧教育行業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從而讓整個行業的想象空間更大,但這並不意味著智慧教育的玩家們接下來會壹帆風順。

進入這個規模近4000億元的智慧教育市場,註定不是壹場輕松的遊戲,但無論使用什麽“殺手鐧”,無論是新進入者還是老玩家,最終為學校解決管理和教學的實際需求才是“硬道理”。

*本文標題來自:圖片網,基於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