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發展環境
“十壹五”期間,我省知識產權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2008年,國家和我省頒布實施了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知識產權戰略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全省知識產權工作緊緊圍繞服務和促進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著力提高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完善地方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不斷提高知識產權執法水平和管理能力。
專利的數量和質量躍上了壹個新臺階。十壹五期間申請專利133392件,年均增長16.9%,授權專利56967件,年均增長22.5%,其中申請發明專利36659件,居全國第七位,年均增長24.8%,授權專利8150件,年均增長20職位申請人數為61569,非職位申請人數為71823。國外專利申請數量逐年大幅增長。截至2010年底,全省每百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件。
有效運用專利的能力不斷增強。通過在全省實施知識產權“工業企業強企工程”,湧現出壹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出壹批在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知識產權工作中具有影響力的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和試點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值占高新技術產值的比重不斷提高,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顯著提高。專利技術交易活躍,“中國國際專利技術及產品交易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利新技術對接會”規模不斷擴大,壹大批優秀專利項目落戶遼寧並實施和產業化。
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取得成效。全省知識產權執法隊伍不斷壯大,共有專利執法人員500人。通過實施遼寧省專利保護“百花工程”,推動工業企業建立專利維權長效機制,商品流通企業建立以打擊假冒為重點的專利保護長效機制。為維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先後成立了中國(遼寧)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中國(沈陽)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中國(鞍山)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中國(本溪)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中國(大連)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開通了“12330”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公共服務熱線。
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初步建立了省、市、縣(區)三級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通過每年舉辦“4.26知識產權宣傳周”等活動,穩步推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與實務培訓,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全省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十二五”期間,經濟全球化趨勢將繼續深入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層出不窮。綜合國力的競爭將越來越取決於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知識產權保護將成為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知識產權作為解決經濟發展難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日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公眾的知識。新形勢下,我省知識產權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體制機制改革有待進壹步深化,知識產權部門參與宏觀決策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程度較低,全社會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企業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度仍然不足, 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差距較大,公眾知識產權意識有待提高。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壹)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鼓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原則,全面實施國家和省知識產權戰略;立足於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社會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著力提高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努力形成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全面提升我省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為建設創新型遼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十二五”時期,全省知識產權工作應堅持以下原則:
——促進知識產權與經濟融合。以服務和促進為重點,加快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強化知識產權在產業、區域、科技、貿易政策中的導向作用,促進知識產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市場主體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加快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鼓勵自主創新,加快專利技術信息的傳播和應用,加快專利技術轉化體系和投融資機制建設,增強企業掌握和運用專利制度和專利資源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發展和形成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
——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創新的作用,完善地方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長效機制,重點打擊假冒專利和侵權行為,提高執法效率,改善自主創新法制環境。
——加強知識產權工作能力建設。發揮政府在制度創新、宏觀調控、創造市場環境和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核心作用。加快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知識產權中介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和社會中介服務體系。
(2)發展目標
到2015年,我省將形成創新活力強勁、要素市場完備、轉化渠道暢通、知識產權保護有力、知識產權人才聚集、知識產權制度對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為把遼寧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穩步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和質量。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4%的水平,向國外申請專利量逐年增長。在高技術領域有相當數量的發明創造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不低於3.3件。
——知識產權運用效果顯著增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進壹步完善,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顯著提高。加大對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專利有效實施率保持在25%左右。培育壹批熟練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具有知識產權優勢的企業和企業集團。
——加強知識產權法治。完善地方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初步建立適應全省經濟社會和知識產權工作發展需要的執法體系。知識產權保護和環境明顯改善,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加快知識產權信息傳播。完善“壹個體系、兩個機制、三個平臺”。即建立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重大經濟科技項目知識產權跟蹤預警機制和知識產權審查機制;不斷完善政府信息發布平臺、專利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和知識產權展示交易平臺建設。
——加快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完善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企業管理人員知識產權培訓,建立知識產權工程師評聘機制,培養適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用人才隊伍,構建適應全省知識產權發展需要的中介服務體系。
三、工作重點
(壹)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大力推進專利戰略的實施。進壹步發揮省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快我省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步伐。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為契機,深入實施“發展強企工程”,深化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優勢領域和支柱產業形成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大幅提高全省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比重。
加強行業專利布局。加強對我省優勢產業技術領域知識產權發展趨勢和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狀況的研究。建立我省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專利預警機制,引導行業和企業關註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專利布局。推動我省產業發展由產品“制造”向知識產權“創造”轉變,讓知識產權成為我省企業、產業、區域發展的新動力。
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重點培育信息產業、軟件和創意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船舶工業、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工程與制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服裝家具和現代服務業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密集型商品比重明顯提高。
全面提高沈陽經濟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以壯大裝備制造業和高加工原材料產業為重點,推進數控機床、裝備制造、鋼鐵冶金、石油化工、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高速鐵路、創意產業、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等重點行業以及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知識產權的開發和擁有。依靠自主知識產權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運用知識產權的效果顯著增強。
支持遼西北培育和發展壹批具有區域經濟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產業。根據遼西北經濟發展特點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實施知識產權傾斜扶持政策,推動本地區光伏產業、石化產業、建材產業、鋼鐵冶金、船舶工業、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自主知識產權培育,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實施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加強縣域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支持培育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深化知識產權試點示範縣(市、區)創建,在全省形成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特色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縣域經濟區和產業集群。
推動知識產權制度在高科技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科技園和各類特色園區的運用。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創造、孵化、引領和輻射作用,通過知識產權示範園區的引領和帶動,推動全省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園區在自主創新中自覺運用知識產權政策和制度。鼓勵有條件的高新園區爭取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認定,幫助有條件的城市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運用知識產權和應對知識產權競爭的能力。
(B)刺激知識產權的創造和使用
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支持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為知識產權的能力。加強職務和非職務發明創造的認定,支持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國(境)外獲得知識產權。引導和支持企業在技術開發和經營活動前進行知識產權信息檢索。培育和支持裝備制造、高加工原材料產業、信息產業等壹批重點領域,形成壹批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
大力推進專利政策體系建設。運用財政、金融、投資、政府采購政策和產業、能源、環保政策,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完善政府資助科研成果的權利歸屬和利益共享機制。將專利等知識產權指標納入科技計劃實施評價體系和國有控股企業績效考核體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將知識產權的數量、質量和應用納入教職工和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和職級晉升的評價指標體系,提高知識產權在科研成果中的權重。
完善知識產權獎勵制度。將“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率”作為評價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實施政府知識產權專項獎勵制度,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等知識產權項目的單位,省政府給予壹次性獎勵50萬元,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的單位給予壹次性獎勵20萬元。各市、縣(市、區)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獎勵辦法。
完善專利技術交易體系。以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網上交易、其他技術產權交易和市級專利技術交易市場為基礎,建設信息充分、交易活躍、秩序良好的專利交易體系。繼續辦好“中國國際專利技術及產品交易會”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利新技術對接會”,打造國家重點專利技術市場品牌。引導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質押等方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
加強專利轉化專項資金的使用。省級專利轉化資金主要投向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節能環保、農產品深加工等高新技術項目。同時向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單位、高新園區創新型中小企業、專利園區傾斜。市、縣(市、區)政府也應設立專利轉化專項資金,支持地方專利技術的轉化和產業化。
充分發揮專利申請資助的作用。資金主要用於重大發明和關鍵技術項目專利申請、知識產權工作試點縣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高新園區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各市、縣(市、區)政府應當根據情況安排壹定數量的專利申請經費,與省專利申請經費壹並使用。
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和支持金融和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對專利轉化和產業化的資金投入。進壹步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加大企業專利轉化貸款擔保力度。鼓勵和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以獨資、合作、合資、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資本運營。鼓勵商業銀行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完善地方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加強我省知識產權政策法規前瞻性研究,建立健全符合我省知識產權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政策,修訂《遼寧省專利保護條例》。
充分發揮專利行政執法優勢。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人員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提高執法效率和水平。完善省市縣三級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著力改善知識產權執法條件,切實解決專業人才缺乏、經費短缺、執法裝備落後等突出問題。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加強展會知識產權行政執法。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管理體系。進壹步強化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協調機制,加大區域間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合作協調力度,加強行政執法案件監督指導,有效遏制各類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強專利信息的傳播和利用。提升專利信息機構開展專利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引導創新主體加強專利信息利用。在國家基礎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指導和支持下,建設和完善我省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及時準確掌握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和主要貿易夥伴國法律政策及發展動態,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技術趨勢調研報告,加強對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發展的專利分析預警。
推動建立重大經濟活動專利審查機制。選擇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評估和跟蹤知識產權狀況,推動建立重大經濟活動專利審查機制,防範和降低知識產權風險,避免知識產權流失。
有效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援助。進壹步推動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完善知識產權舉報投訴受理機制。對可能影響我省產業技術、涉及面廣、影響大的境外知識產權糾紛、爭議和突發事件,要制定預案,妥善應對。
(五)加快發展知識產權服務。
培育知識產權服務。將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業納入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改進和加強對代理、咨詢、評估、鑒定、交易、訴訟等知識產權中介服務的管理。建立知識產權中介服務執業培訓制度,規範職業資格管理和誠信建設。支持知識產權中介服務向市場化、規模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發揮行業協會和學會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學會開展知識產權工作,促進知識產權信息交流,組織* * *維權。加強政府對行業協會知識產權工作的監督和指導。
加強知識產權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與國外知識產權界的互訪、相互培訓、學術交流、信息溝通和業務磋商,增進對國際經貿合作中知識產權規則的了解。鼓勵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對外合作,支持海外高層次知識產權人才的引進或就業。
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對企業海外擴張關鍵環節的支持力度。對在國外申請國外專利和PCT專利的申請費給予適當補貼。支持企業生產和出口高附加值的專利產品。鼓勵企業通過並購、控股等方式獲取國外專利技術。推動建立境外維權和爭端解決機制。
(七)大力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
開展普及教育。鼓勵高校開設知識產權學科,在理工科學生中開展知識產權雙學位教育。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設立知識產權碩士學位授予點。選擇有條件的高校建立知識產權實訓基地。
加強高端專業人才培養。不斷壯大專利人才隊伍,促進專利人才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培養專利行政執法、企事業單位專利管理人才、專利代理、專利信息檢索與分析等高端人才。重點培養100名高層次知識產權管理人才、100名高素質知識產權服務人才、1000名具有較強知識產權管理和應用能力的企業知識產權工程師。
營造人才成長環境。進壹步完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吸引、使用和管理的相關制度,建立知識產權工程師評價和聘用機制,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加快省市知識產權人才庫和專業人才信息網絡平臺建設。
(八)培育知識產權文化
建立政府主導、新聞媒體支持、公眾廣泛參與的知識產權宣傳體系,大力推進知識產權宣傳普及和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引導樹立尊重知識、崇尚創新、遵紀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理念。繼續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新聞發布制度。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基礎知識、典型案例和工作經驗的宣傳,形成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