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
李[1848-1911]河北大城縣臧屯鄉人,祖籍山東齊河。根據他的墓誌銘,他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9歲入宮。清宮檔案也證明,他確實是鹹豐七年(1857)被鄭親王端化派入宮做太監的,但他的年齡是13。關於李的身世,民間傳說具體而生動,說他是河間府的壹個流氓,因私自販賣硝硫而入獄,出獄後又改為李。
修皮鞋叫“護膚霜梅”。後來他來京,經同為宦官的沈介紹,掌握了壹套梳理新發型的技術。他作為慈禧太後的梳頭太監入宮,並因此受到慈禧太後的寵愛。事實上,李根本沒有服侍慈禧梳頭。“我沒見過李老太太梳頭後的樣子,也沒聽說過。為老太太服務了七八年,梳頭。把它交給老太太後,我只剩下壹把梳子——劉的頭發。從來沒有其他人取代過他。”這是壹個很受歡迎的老太監。他溫柔,溫順,溫柔,有禮貌。他總是從眼角的皺紋中露出開心的笑容。他為人服務的方式溫和而恰到好處,讓被服務的人感覺很舒服。宮女們對他很親熱,真誠地叫他劉叔叔。他經常給宮女帶些針線活,這是宮女缺的,但他不給任何人。宮女們有時見到他會打招呼,問他吉利的話,他也總是禮節性的給他,不管他是誰。知道他受歡迎,老太太經常說,“下去,讓他們給妳泡茶!”很大的面子,讓宮女們在宮裏品茶,是壹件很體面的事情。劉太監再三讓他跪下,說:‘不敢忍,不敢忍!’太後越是給面子,他就越是謙虛謹慎,這也是劉太監長期受寵的原因。——《宮女談去錄》(金易、)但民間傳說與墓誌銘及清代檔案中記載的李少年入宮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明顯是杜撰的。然而,這種說法廣為流傳,甚至在朝鮮大臣彈劾李時,李在奏折中也被稱為“小箅子李”(“箅子李”是過去婦女梳頭的壹種用具)。李入宮後被封為李進喜,入宮14年被慈禧封為。曾在東陸的音樂處和任靜宮當過差官,同治三年(1864)16歲時調任長春宮慈禧。此時宦官安德海受到慈禧的寵愛,紅得發紫。雖然同時入宮,但地位相差甚遠。後來,安德海過於張狂,終於在同治八年(1869)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斬首。李是壹個非常聰明伶俐的人,從中他懂得如何擺正主人與奴隸的關系。李不僅學會了揣摩主人的脾氣和愛好,還盡力討好主人,處處小心翼翼。在墓誌銘中,他說自己“事恭敬,事寬大,有壹年不懈怠。”即對主人恭敬,對下屬寬厚,多年不敢放松。這是李。
成功的秘訣。
慈禧有福了
慈禧太後愛看京劇,經常送藝術家東西。有壹次,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她把他叫到眼前,指著桌上的蛋糕說:“這是給妳的,拿回去!”楊小樓磕頭致謝。他不要蛋糕,就大膽地說:“給老佛爺磕頭。我不敢拿這些珍貴的東西。請…再給我壹些禮物…“妳想要什麽?”慈禧心情很好,沒有生氣。楊小樓又磕頭說:“老佛爺真有福氣。不知妳能否給我壹句話。”慈禧聽了很高興,就讓太監拿來筆、墨、紙。慈禧大筆壹揮,寫了壹個“福”字。站在壹旁的小王子看了慈禧寫的字,平靜地說:“‘福’字在‘師’字旁邊,不是‘義’字!”楊小樓發現這個詞寫錯了。如果他把它拿回來,他會被談論。難道不是欺君之罪嗎?不收回就不好了。慈禧太後壹生氣就會自殺。是或不是,他在冒冷汗。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慈禧太後覺得相當尷尬。她不想讓楊小樓拿走錯別字,又不好意思再來。旁邊的李腦子壹動,笑著說:“老佛爺的福氣比天下任何人都多壹分!”楊小樓壹聽,趕緊轉頭磕頭:“老佛爺有福了,奴才怎敢領萬人之上的福!”慈禧太後擔心不能離開舞臺。聽到這裏,她趕緊把船往前推,笑著說:“好吧,我第二天給妳。”就這樣,李為兩人走出了困境。
首席太監
同治十三年,26歲的李被任命為太監總管。這個職位壹般需要在宮中服務30年才算合格,而李剛剛入宮17年。光緒五年,李出任四品華陵總經理。隨著慈禧對權力的日益壟斷,李在的威望也日益突出。李31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和恭敬房的頭兒(清朝太監的頭兒)說話了
圖片(3))相等。光緒二十年,四十六歲的李被授予二等功和壹枚花羽。雖然這只是榮譽的象征,但在宦官中卻是前所未有的。雍正帝規定宦官的等級為四級,但慈禧卻為李打破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規矩。
慈禧的寵愛
令人費解的是,李雖然受到慈禧的寵愛,卻始終沒有離開慈禧,成了敬室的總管。不清楚是慈禧不願意,李本人不願意,還是有人從中作梗。慈禧和李幾十年來結下的感情非同壹般。慈禧是壹個冷酷無情的獨裁者,在政治上有著強烈的權力欲,但她也是壹個感情脆弱,害怕孤獨的老婦人。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奴婢換了壹茬又壹茬,除了安德海,只有李體貼入微。晚清宦官劉興橋等人回憶,慈禧與李之間的感情很深,只有李才能解決慈禧的煩惱,為她盡心盡力。劉興橋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錄》中說:“壹日三餐,朝夕起居,既有宦官相送,也有當面寒暄...在西苑和頤和園居住時,慈禧太後經常來找李::“!“我們去散步吧!”慈禧太後有時會把李叫到她的臥房,談論長壽的藝術,他們經常談到深夜。從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出,李實際上成了慈禧晚年生活中的“伴侶”。
執政黨和反對黨之間的討論
慈禧對李的日益寵愛,確實引起朝野的議論和憂慮。有人說,李如果有朝野傾軋、收受賄賂、門下投票的權力,就能當大官;有人說他“插手朝鮮政治,廣種私黨”;甚至還有人說他誣陷支持變法的大臣,站在光緒壹邊。光緒十二年(1886)四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稱北洋水師已訓練成軍,請求朝廷派大臣視察。慈禧派宰相兼海軍衙門大臣淳親王視察。由於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地位高貴,要派太監和醫生隨行。春王子是壹個非常精明謹慎的人。他自告奮勇派李隨行,以減少太後的懷疑,慈禧當即批準。春親王五月初回京,朝廷裏壹片不滿的聲音。禦史奏至光緒,批評李隨醇親王遊水師。他們還說,李自高自大,結交地方官員,並接受賄賂,所以他應該受到懲罰。李
對此,清代著名維新派王昭說,淳親王出京後,每次會見文武百官,都請李陪同。他的本意是為了避免奪權的嫌疑,和李都可以作證。而李卻記住了安德海的教訓,每天穿著樸素的衣服,替太子扛著旱煙袋,隨時包煙送煙,但回到住處,卻不見壹個客人。從李的謹慎表現來看,王昭的說法更可信。此外,在他的訴狀中沒有舉出李違法的事實。慈禧太後問明情況後,下令將朱益昕從禦史降為主事。
朝臣攻擊
光緒二十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大敗,全國輿論壹片嘩然。人們不敢直接批評慈禧,於是把矛頭指向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同時把李也帶上了。陜西道刺史恩普、福建道刺史安、財政部官員楚等紛紛上書,指責北洋水師將領貽誤軍機,並暗中勾結宦官李總管,相互包庇。其中,在安的奏折中,“和平建議來自皇太後,李實際控制”,稱對日決策看似由皇太後作出,實則已由李控制。這句話成了人們批評李幹涉國家大事的壹個有力證據。其實,安魏軍的本意是要求慈禧停止事事牽制皇帝,嚴懲李鴻章。李雖然參與了奏折,但只是作為陪襯。慈禧太後大怒,以皇帝的名義發了聖旨,說天下的事都要聽慈禧太後的。隨後,安魏軍被革職,並以“離間皇太後”和皇帝的罪名被逐出軍隊。朝臣對李的攻擊是徒勞的,主要是因為攻擊都是道聽途說,沒有真正的證據。據清史家分析,很多想在地方上謀官的人都走過李的路,但誰也說不清他是否真的去慈禧那裏打通了。以慈禧喜怒無常的性格,連李都不敢輕舉妄動。事情辦下來,人們認為是李經理的作用。事情不辦,李經理就沒面子了。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後身邊的人,誰能說得清?
敲詐官員
李確實是貪財,雖然證據不足。懷來縣前縣長李悟·連贏(右)與崔玉貴(左)和慈禧合影。
雍曾在西部庚子狩獵系列講座中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帶領光緒和關白出逃,吳用被任命為西進途中的糧站,手握錢糧大權。他回憶說,到了山西後,皇太後越來越招搖,壹切開銷都要當地負擔,而宦官則趁機勒索錢財。像大太監和有點權力的小太監,都是要幾兩或者十幾兩銀子才能送。但是管事的太監就不壹樣了,沒有壹百兩左右是絕對不行的。不僅如此,李等人還想盡壹切辦法敲詐勒索朝鮮官員。江寧織造是內務部設在南京的壹個機構,負責辦理絲綢、緞子服裝,采購各種皇家用品。江寧每次織衣織料,都要向宮裏的太監請示,拿回圖紙,按圖紙制作。這是李向和他的宦官們要錢的機會。光緒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寧織造京籍工人賴玉在給江寧織造廣厚的信中說,李利用他們勒索白銀120兩。賴雨在信中說,如果別人還能用言語來磨,只有這個李經理不好對付。以慈禧的精明和世故,她不可能不知道身邊的壹些宦官在胡作非為,但只要不幹預政事,自己舒服地服侍自己,宦官對金錢的貪欲在她眼裏算不了什麽。
天生光滑
慈禧和光緒不和。深受慈禧喜愛的李是如何與他們相處的?兩面討好,四面玲瓏,是他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自保之策。眾所周知慈禧和光緒的政見不同。李在兩人之間采取什麽態度?有人說他站在皇太後壹邊,反對變法,陷害皇黨。還有人甚至說光緒是被李毒死的。但也有人說李生性圓滑,兩面討好。不僅太後喜歡他,就連光緒也愛他,因為他從小受到他的照顧,稱贊他“忠君”。王昭曾講過這樣壹個故事:慈禧帶領光緒和文武官員出逃後回京,到保定暫住。慈禧太後睡覺的地方鋪著漂亮的被褥,而李住的稍微差壹點,但也很好。光緒睡的地方很慘。李侍候慈禧睡後,前來拜訪。他看到光緒坐在燈前,殿裏沒有人值班。問了才知道皇帝沒什麽好遮的。當時是隆冬,我根本睡不著。李立即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流涕:“奴才死有余辜!”還帶了自己的被褥給光緒用。光緒後來回憶逃亡西方的苦難時說:“沒有李安達(老搭檔或老師傅),我也活不到今天。”
退休
戊戌變法後,李說話謹慎,沒有明確站在慈禧壹邊。從那以後,慈禧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在逃回北京後,李認為他已經盡了壹生為皇室服務的義務,可以考慮退休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病逝於北京西苑壹鸞殿。宣彤元年二月初二,李為慈禧辦完喪事,離開了她生活了51年的皇宮。當時掌管內廷的玉龍皇後感謝他在宮中服務多年,允許他退休,原薪每月六十兩銀子。
編輯本段中的相關信息
關於李的出宮及其葬禮,有許多傳說。有人說,他看到光緒的弟弟拿著李(右)和崔玉貴(左)侍候慈禧的照片。
從政,恐遭報復而退宮;也有人說,李死後,宮裏的太監搶走了他的遺產,太後沒收了全部財產;還有人說,李生前得罪了不少人,出宮後隱居,最後卻在後海附近遇刺身亡。雖然類似的傳說非常流行,但從清朝對李出宮和死後的安排來看,這些傳說都是不可信的。但是為什麽李的墓只有他的頭,而他的身體卻不見了,沒有人知道為什麽。但至少,李病死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作為宦官,李在的地位極其卑微。不同的是,由於慈禧太後的賞識和寵愛,他享有了皇宮太監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金錢和財富也滾滾而來。但也正是因為與慈禧的這種特殊關系,他才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壹。李去世時,接受清廷65,438+0,000兩白銀,在北京恩濟莊太監陵園建豪華墓。李的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壞了,只剩下碑帖。李在去世三年,享年64歲。此時,延續了200多年的清朝已經風雨飄搖,滅亡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