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
在對自然人的思想認識中,往往有許多似是而非、千奇百怪的觀點。大自然真的總是純潔而美麗的。動物界的現象也是自然的,人類社會的現象也是自然的,價格高也是壹種自然。為什麽我們只把那些幹枯的貝殼,那些離我們很遠的山和海當做自然?不僅巖壁不斷被沖刷,反復流動的波浪,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屬於大自然。在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時,不斷努力奮鬥的人也是自然的。
◆順其自然。不要在意出現的情緒和癥狀,而是專註於自己的目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焦慮來了就處理”,“順其自然帶著情緒”,依然做該做的事。相反,如果有焦慮,就讓這種焦慮主導行動。
◆不努力。妳的信裏有壹句話“試著接受痛苦就是痛苦”。如果真的很努力,會加倍痛苦。其實就算不努力,該痛的還是會痛。所以,沒有必要刻意去試圖取消痛苦。除了承認事實,隨它去,別無他法。就像禪師說的“心無雜念,火涼。”這個時候,如果妳專心聽自然,或者用妳的力量去熄滅雜念,妳既不能順應自然,也不能熄滅雜念。
我們不必刻意去安排,只要能按照自己單純的欲望去動就好。不要害怕身心疲憊或死亡。因為在我們的身體裏,有壹種像安全閥壹樣起到自我調節作用的東西。所以沒必要按照那些機械的理論去休息或者療養。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調整緊迫性,自然地在工作中做出改變,這是可以自動調整的。
◆隨機應變“人是思維的蘆葦。”這是我們人類心臟活動的事實。人是必須思考的動物,這是人性的壹種。然而,從另壹方面來說,如果妳因為妳認為妳不能思考而壹直試圖鞭策自己和妳的頭腦,這就像試圖推動馬達並幫助它加速壹樣。這種努力是徒勞的。不勞而獲是其必然結果。如果人們能夠適應自己的現實情境,讓他們自然地與現實情境碰撞,與現實情境接觸,適應他們的時間即興,就會像火花產生壹樣發揮思維功能的作用。如果妳努力而勉強地去思考,就像用劈柴填了壹爐,只是冒煙卻燒不出火焰。
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不僅要用腦子去理解,重要的是通過實際行動去理解。光是思考是不會產生任何東西的,妳必須行動,妳必須不斷做出成績,妳必須通過親身經歷去理解。
◆堅持做某事。就像王老師說的“堅持做壹件事”,現在終於明白了。在壹天的24小時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做壹些腦力勞動,或者註意壹些事情,或者為了什麽目的我們必須保持手腳活動。這是壹種高度集中的狀態。這種精神,無論發生多麽意想不到的事情,都能立刻轉化,指向新事物。
◆不提前考慮自己工作中的差距,壹直想著“如何引導自己”總是好的。但是,即使規定了某種行動路線,也根本沒有成為實際行動的規範,雖然松了壹口氣。如果有時候不提出什麽所謂的既定政策,就會越來越迷茫。今天,我不再那樣想,而是帶著單純的欲望去做壹些事情。
我不需要任何勇氣。病人說:“我已經決定了,從壹月份開始我壹定要去上學,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有沒有勇氣去上學。”森田說:“只要能去,不需要什麽勇氣。”
不要進行不必要的交流。所謂“廣泛交流”,其實是虛張聲勢的虛偽精神,而不是在交流中學習。人的行動壹定是基於生活的需要或者個人欲望的驅使。不要進行不必要的交流。時刻關註自己,不要失去原來的謹慎態度。所有的活動必須永遠來源於初衷,那就是擺脫虛偽,回歸真實人的自然狀態。
外表自然,內心健康,就是妳活得像個健康人,妳才能健康。緊張的人總希望先消除癥狀,改善心情,再回到健康的生活,這永遠無法過上健康的生活。忽略情緒,首先要像健康人壹樣行動,讓情緒自然成為健康的情緒。
生活的法則
◆以情感為準繩是指註重情感的生活態度。情感不受自己意誌的支配。這種重視情感的生活態度,是神經癥患者所具備的。森田療法要求我們不必關註不受意誌控制的情緒,所以讓我們關註符合自己意願的行動。當病人認為自己生病了,對癥狀感到精神負擔時,醫生告訴病人,“這不是癥狀,只是壹種情緒”,而能體現妳價值的,是行動和達到的效果。
目的性原則是指壹種不受情緒影響,專註於實現自己目標的生活態度。比如妳出去買竹子的時候,妳的感受並不重要。只要妳把竹子買回來,妳就達到了妳的目的,這就是成功。不買竹子,心情好不好都是失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森田努力為患者創造壹種盡可能拋棄感性生活態度的方式。
行動是標準。只有行動和這個行動的結果才能體現壹個人的價值。壹個人的思想再高尚,如果他偷了別人的東西,那就是盜竊;相反,即使妳或多或少會想到不好的事情,但如果妳願意幫助別人,妳也會被認為是壹個好人。這是輿論的評價。這就是“做不如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森田的人生態度,即情感訴求壹來就滿足,為了達到既定目標而行動,就叫行動為準則。
◆每天都是好日子。如果經過壹天的工作和學習,妳覺得很充實,那就是好的壹天;如果妳沒有過完整的人生,那就是糟糕的人生。至於當天的心情,無所謂。
擺脫束縛
語言的束縛在經歷了壹段經歷後,人們總是習慣用好與壞、對與錯、善與惡等詞語來評價它。其實事實就是事實,沒有好壞對錯善惡之分。這些評價都是人強加給它的。而這種評價恰恰阻止了人們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如森田先生所說,“睡眠中有與無,加起來是否等於無;失去的就是對與錯,對與錯之和等於對與錯。”所以,做事的時候,不要沒有落地就做這樣的評價。只有這樣,才是擺脫執著的方法之壹。
理論的束縛中國的教育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出現理論上的錯誤。壹般來說,神經癥患者的這種傾向是非常突出的。神經緊張的人是“理論錯誤”。如果我們對緊張、焦慮等這些癥狀做出反應,癥狀就會加重,即可能進入惡性循環,產生“消極努力”。脫離實際的理論錯誤,往往以極快的速度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拉向極端。所以,“解決實際問題,不能靠哲學,要靠實踐。”當妳傾向於理論的時候,同壹件事,愛與恨,善與惡,是很讓人費解的。但實際情況往往比想象中簡單得多,可以超越最難的理論。"
理論錯誤與認識和實踐的規律
◆無善無惡陷入錯誤的思想後,由此產生的善惡觀完全是虛偽的、人為捏造的。善必須是真實的。如果從我們最初的純真狀態出發,這裏面沒有善惡之分。
◆在與不在睡眠中,是否相加等於零;迷茫就是對與錯,對與錯還不是所謂的迷茫,就是執著於自己,不能正確的觀察和思考。無論是註意力還是其他活動,都要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順其自然。人們往往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想要做出這樣硬性的安排。由於沒有按照想象的情況發展,思想沖突往往會再次發生,但卻陷入了思想矛盾。如果我們能遵從個人精神的自然流動,就不會有沖突,也不會有痛苦。
◆要壹波又壹波,才能看到脫離自己的客觀事物。在評判自己的時候,妳很難理解,因為妳面對的是自己。所以,靠自知是治不好病的。水面的波浪已經不能被自己的水波消滅了。
思想矛盾(邪智)所謂思想矛盾,是指“本來就該如此”的理論與“本來就該如此”的事實之間的矛盾。按照森田的說法,我們的主觀和客觀、情感和知識、理解和經驗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這是理性認識上的方法論錯誤。它總是錯誤地認為不合理的情感問題可以用合理的邏輯理性來解決,並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
◆不要拘泥於理論,不要機械地將自己的情況與理論進行比較,用它來修正自己的好與壞。最好不是這樣。我希望我能順應自然,保持心情舒暢。我們要逐漸了解某種經驗,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如果把理論放在第壹位,必然會陷入錯誤的迷霧。
事實和實踐生活中的問題不是靠理論或理想就能解決的,而是靠事實和實踐。人要吃飯,要工作,不想墮落。生命的過程在於順應自然。這種沒有規則的生活,我們要以事實為事實,自然服從。
事實是真的。只有事實才是真的。它是壹個與情感相對應的詞。對自己什麽都不會的客觀事實,必須承認自己什麽都不會。
三界
第壹,不安是壹直存在的。
不安心就是安心。即使妳感到不安,如果妳能坦然接受,不驚慌失措,那麽這種焦慮就會逐漸消失,即使有焦慮,也會像沒事壹樣。
擔心值得擔心的事,就是不值得擔心的事,擔心也沒用。如果值得擔心,妳也不妨擔心壹下。
人要活著的時候,不安全感總是伴隨著焦慮。期望越大,焦慮越大,焦慮在所難免。如果妳想擺脫焦慮,它會追隨著妳。如果妳對抗焦慮,它會盲目加劇。對於焦慮,應該是來的人不怕順其自然,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
第二,誠實
◆誠實當妳因為臉紅的恐怖而在人前被稱為“妳是個害羞的人”時,最好敞開心扉,說實話。“其實我很膽小,也很擔心。不管對方說什麽,我立刻臉紅。這樣無奈的事情真的很少見。我真的是。”這個說法暫時可以作為壹個公式來應用。請反復使用它。
壹顆純凈的心意味著壹顆坦誠的心和壹顆人性的心。根據森田療法,“越誠實的人越容易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