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淺談中醫與腸道菌群

淺談中醫與腸道菌群

論中醫與腸道菌群——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劉教授的互動

劉教授的留言:

對於妳上次提到的很多中藥(不被人體吸收),如果不是保密的,可以盡量多告訴我名字。我想從中醫的角度看看有沒有規律。

我有壹些疑問想問妳。

1.?腸道菌群和人體有生物學關系嗎?還是寄生關系?

2.?腸道菌群是不是已經在媽媽體內形成了(非病理狀態)?如果是,那麽菌群是來自母體、受精卵還是其他?

3.?不餓也是因為腸道菌群嗎?

信息回復人:張,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如果* * *關系是出生後形成的,更符合中醫認知。

l?答:這裏有兩個層次。第壹,人類線粒體存在於卵細胞中(受精卵形成之前),最初起源於24億年前的細菌(α-變形桿菌)。線粒體雖然是人體細胞內的細胞器,但本質上是微生物,相當於出生前的* * *狀態,只屬於人體細胞內的* * *關系,可能與“先天稟賦”有關。當然,父母提供的人類基因組DNA系統絕對是“先天稟賦”的關鍵;二、人體的* * *微生物是出生後形成的,主要是腸道菌群,也包括出生在皮膚、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與人體的生物學關系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通過兩個內卷化過程實現),壹個是人體細胞內部的先天生物系統(先天內卷化,線粒體在24億年前被大自然“內卷化”到細胞中),另壹個是人類出生後,覆蓋人體內外表面。

2.如果饑餓感來自腸道菌群,而腸道菌群是出生後形成的,那麽不餓不壹定來自腸道菌群?

l?回答:這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在需要加深對腸道的認識。從我們的研究來看,腸道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很可能是為了滿足人體在功能上的特定需求而存在的,即腸道是用來感知腸道內部空間的刺激信號,主要是食物、腸道菌群,當然還有溫度(比如喝太熱或太冷的水容易刺激胃腸道), 類似於眼睛用來接收和感知光刺激,耳朵用來接收和感知聲音刺激,皮膚用來接收和感知機械壓力。 因為腸道位於人體內,所以不容易直接研究。因此,我們采用反證和逆向工程技術的方法,通過柔性破谷技術消除腸道菌群傳遞給人體腸道的信號。人體表現出壹種不餓的狀態,雖然有時候會有貪吃的感覺。因此,不餓不壹定來自腸道菌群,但腸道菌群在人類饑餓的來源中肯定起著關鍵作用,從而形成了“饑餓來自菌群”的認識,並進壹步提出了“微生物心臟”的理論。目前,根據大量的研究資料,我們傾向於認為“腸道菌群可能是人類饑餓的來源,是人類饑餓和攝食的第壹推動力”。這種認識也符合自然界中人體設計的科學邏輯和美學原理。

3.關於葛根芩連湯:①本方原治因熱利濕,其病位在大腸,並與肺有關;病機為熱困大腸,或表熱。②西醫的二型糖尿病類似於中醫的糖尿病。③方中葛根、黃連可治消渴,葛根、黃芩、甘草、黃芩、黃連配伍在治療消渴方中也常用。④本方的大腸清熱作用可能與調節腸道菌群有關。⑤本處方僅適用於部分糖尿病患者(二型糖尿病)。

l?回答:是的,葛根芩連湯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見趙黎平教授和童曉林院士的工作),其中壹個重要成分“小檗堿(小檗堿)”對某些菌群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如果我們看的是“人體細菌的生命體”,那麽我們就可以看到中藥通過調節人體上的菌群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和機理。

4.小檗堿(黃連素):①雖然是從黃連中提取的,但不具備中藥的特性。②雖非中藥,但與中藥黃連有關。③黃連的功效和味道可用於治療部分糖尿病患者。

l?回答:確實如此。未來可以考慮從微生態學的角度研究健康和不同慢性病中腸道菌群與中藥復方(多組分)的關系,這可能為解釋中藥的作用機理提供重要的解釋。

5.關於巴戟天寡糖:①提取自中藥巴戟天,不具備中藥特征,但與巴戟天有關。(2)如果只作用於腸道,能否解釋巴戟天的風邪?

l?答:巴戟天寡糖治療抑郁癥與腸道菌群和腸道密切相關。結合之前對“醫學遺傳學2.0”的研究,即“人類慢性病的主要病因可能首先是人類微生物的基因異常,其次是人類的基因異常”,並結合“心與小腸相對,肺與大腸相對”,從人體細菌的角度,對臟腑臟腑學說進行闡釋。

6.關於很多中藥成分不入血:①西醫理論本身的缺陷。②中醫有兩個理論:氣血。

l?回答:是的,如果把人體看成是“細菌* * *”的組合系統,就有可能補充和完善西醫和中醫對人體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整體性的觀點,這也是我們提出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四元數向量模型(z = a+b * I+c * j+d * k;a=DNA-OS/1、b=DNA-OS/2、c=DNA-OS/2.01、d = Symbol-meme-OS/3;I2=j2=k2=-1)”也是最近中醫形成“廣義的人”(即“四元方式的人”)思想,而不是“狹義的人”(即關註人體和大腦本身而忽略腸道菌群和線粒體的人)的原因。我們期待從數學角度更科學的論證,以及大量的研究來證明。畢竟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

期待大家進壹步的探討、交流、互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歡迎通過電子郵件聯系我們:jxs@bucm.edu.cn。

CZ @ 2020.12.23 1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