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情沒有統壹答案
說到愛情,壹個中國人可能會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壹個英國人可能會想到羅密歐與朱麗葉,然後兩個人都可能會想到泰坦尼克號,心中響起壹句話:妳跳我跳!
世界上有很多愛情相關的資料,愛情電視劇/電影,愛情音樂/歌曲,愛情小說/漫畫,愛情詩,愛情真實故事,(各種科學的和非科學的)愛情研究。
雖然世界上有那麽多的愛情資料,但是對於愛情的定義,我們並沒有統壹的答案。
在心理學領域,斯騰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元論,認為愛情有三個組成部分:激情、親密和承諾。根據這三個組成部分,可以區分出八種愛情狀態:
①三個成分都沒有=不愛。
(2)只有親密,缺乏激情和承諾=喜歡愛情。
③只有激情,缺乏親密和承諾=癡情的愛。
只有承諾,缺乏激情和親密=空洞的愛。
⑤激情+親密,缺乏承諾=浪漫愛情。
6.激情+承諾,缺乏親密=愚蠢的愛。
⑦親密+承諾,缺乏激情=陪伴的愛。
8激情+親密+承諾=完美的愛情
愛情三部曲是心理學領域關於愛情的主流理論之壹,但這只是斯騰伯格的觀點,並不被所有人認可,更不是愛情的唯壹答案。
事實上,愛在斯騰伯格之前就存在了。東方的《詩經》中有“壹鴿關,江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說法。西方的莎士比亞說“愛情是壹聲嘆息吹起的煙,情人眼裏有凈化的火花,情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浪。這是最聰明的瘋狂。
在斯騰伯格之後,有了愛。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愛情三重奏,但很多人品味愛情。愛情是人類的全民遊戲。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麽是愛”,下面有1978個回答。對於愛情的定義,沒有壹致的看法。
始於幻想的愛情。
愛情的定義不壹樣,每個人對愛情都有個性化的定義。
即使每個人心裏都明白這壹點,但每個人對愛情的期待/理解是不壹樣的。
但現實中,愛情並不是兩個人坐在壹起,交流彼此對愛情的看法/定義,友好的溝通/協商後開始相愛。
愛情往往是從“感覺”開始的,有時候叫做呼喚,感覺,看對了眼...或者說的好聽壹點,丘比特之箭落在我心上只是因為我在人群中多看了妳壹眼~
如果我們更細致地探究這種“感覺”,就會發現,這種讓愛情開始的“感覺”,其實是壹種內心的幻想。當壹個人說ta愛上了壹個人,幾乎等同於說ta愛上了自己想象中的伴侶幻覺。
ta看到了壹個人,這個人恰好對應了Ta心中的同伴幻覺,於是Ta的心自動把這個幻覺放在了這個人身上,然後愛上了這個“真人”。
愛情是從幻想開始的,這不是問題,是壹種常態。每個人都是這樣。這也是愛的必經之路。畢竟壹個人愛上另壹個人,ta是不可能徹底了解另壹個人的,所以要靠幻想提供的力量來進入壹段感情。
3幻想制造公司:家庭/父母
每個人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壹個人的臉。雖然都是五官,但是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的臉是遺傳自父母的,我們的幻想其實是在家庭中產生的。
心理學不相信有看不見的命運安排每個人的親密關系,而是相信親密關系是“命中註定”的。家庭是壹個人親密關系的命運,不是完全決定的,但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人壹出生就處於必須被照顧才能生存的狀態。他們是弱小的,可憐的,無助的,所以他們必須和他們的父母/照顧者保持密切的關系。在這種緊密的關系中,人必然會被父母塑造,或者說新生兒,相比之下較弱的壹方,必須適應父母(如果父母不願意適應那個嬰兒的話)。
所以我們經常提倡父母接受新生兒的天性,用適應新生兒天性的方式養育ta,愛它本來的樣子。
但這只是壹種理想狀態。就算妳懂壹些心理學知識,也不可能為新生兒提供完美的育兒,更何況現階段大部分家長都缺乏足夠的心理學知識,有很多人在育兒受傷的時候覺得很正常。
越年輕越懦弱,越接受/適應。因此,父母的教養對年幼的孩子影響更大。隨著成長,個人的力量開始增長,選擇和反抗的空間增大。
說了這麽多,孩子是很難正面打父母的,所以壹般來說,只要和父母生活在壹起,相互交往,就會繼續受到父母的影響。
與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互動,比如老師、同學、朋友等親人,也會提供壹些新的體驗,讓我們超越父母提供的局限。但是父母永遠是最有影響力的。
壹方面,人是在與父母的關系中塑造的。父母是他心中別人的模板。
父母是否讓孩子感到安全可靠,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他人是否安全可靠的判斷。
同時也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愛ta本來的樣子,那麽ta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很可愛,值得被愛,不需要做什麽特別的事情來證明這壹點,反之亦然。
另壹方面,父母之間的互動,也就是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也會影響壹個人內心對親密關系的幻想。
班杜拉稱之為觀察學習,可以是壹個人沒有親身經歷的體驗。如果壹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總是看到出軌的父親,壹個那麽傷心卻不離婚甚至不接受父親若幹年後回歸的母親,那麽ta成長為壹個認為出軌沒什麽,忍氣吞聲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我壹再強調父母的影響,但我不希望父母在撫養孩子的時候被束縛手腳,所以我想補充幾句。
1.只要盡力尊重和理解孩子,愛他們就好。孩子可以修復壹些小挫折/傷害,而這些都是完美育兒所不能提供的。
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是必然的。所以,想要孩子以後的親密關系幸福,首先要成為觀察和學習的好榜樣。
4必須幻滅的愛情
人們從幻想開始壹段感情,在幻想的驅使下。這種錯覺來自於那個人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經歷,是ta在生活中無數次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對於ta來說,是真實的,就像“太陽會升起然後落下”。
但是幻想必將迎來它的終結——幻滅。隨著關系的持續,人與人長時間的見面,壹定能發現ta的伴侶與ta幻想中的伴侶幻覺不同。比如壹個人的媽媽會對ta無微不至的照顧,讓ta覺得無微不至的關心就是愛。當ta進入與伴侶的關系時,伴侶並沒有為ta提供這樣的關懷,ta經歷幻滅:這個真正的伴侶和我想象的不壹樣。
這個時候ta會很痛苦,心裏可能會有這樣的聲音:嗯?為什麽不按套路出牌?
不管壹個人對愛情的幻想是什麽,只要幻滅,就會覺得痛苦。
假設壹個人的幻想是壞的,t a認為“沒有愛情這種東西,人只是不能被信任,誰相信誰就是傷害”。
Ta遇到了值得信賴的夥伴。這個伴侶很忠誠,不騙ta,很愛ta。
這在現實中是壹件好事,但那個人可能會“逃離”這件好事——從壹段美好的感情中離開。因為對於ta來說,人是不可信任的,這種情況很熟悉,就像太陽升起又落下。別人可以信任,但是不熟。試圖改變需要冒險。與其冒險,不如離開。
5.幻滅後的大改造工程
幻想註定要幻滅。幻滅之後,人們往往面臨壹個選擇。我是愛現在的樣子,還是改變ta?這個選擇是多麽熟悉,和ta父母那些年面對的壹模壹樣。
但我們都知道,愛它本來的樣子是理想/詩和遠方,現實/眼前的困境往往是改變ta,這也是更多人的首選。
然後開始了壹個漫長的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個轉化過程的核心目標是將夥伴,真正的非理想夥伴轉化為理想夥伴。
妳為什麽總是把拖鞋扔得到處都是?
能不能少玩遊戲多陪陪我?
能不能少看壹些腦殘偶像劇,花點時間清理壹下?
能不能多體諒壹下我和我父母?
妳能不能不要壹直加班?我要妳和孩子們呆在壹起。
妳能再浪漫壹點給我驚喜嗎...
嗯,壹個漫長的轉化過程,相互轉化。這個時候,說幻滅是不合適的。應該說,人在幻滅之後,會希望自己的幻想不要幻滅,致力於將現實轉化為符合自己的,於是就有了這個伴生轉化項目。
我們都知道,人不容易改變,改變自己都不容易,更不要說改變別人了。因此,這個巨大的轉變過程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改變自己很難。改變別人的自我其實更難,因為他們可能會拒絕改變。所以會有沖突。
妳為什麽總是把拖鞋扔得到處都是?-把它們放在這裏有什麽問題嗎?
能不能少玩點遊戲,多陪陪我——我就不能放松壹下嗎?
能不能少看點腦殘偶像劇,花點時間打掃衛生——妳自己說說打遊戲吧?
妳能不能多體諒我和我爸媽——天天,妳爸媽,妳怎麽不體諒我?
妳能不能不要壹直加班?我要妳和孩子們呆在壹起。-我不工作。全家都吃西北風嗎?
能不能再浪漫壹點,多給我壹點驚喜——妳認識我的時候就知道我是這樣的!……
多年的沖突。
很多感情都死在這裏。吵架煩了,不想吵了,難受了。妳做夢去吧。讓我們改變人...
有些關系卡在這裏,累了不想吵架。分開的時候有點難以割舍,所以休息壹下吧。過了壹段時間,還是覺得不舒服。我們再吵壹次,來來回回...
有的直接被卡住了,真的很吵很累,經歷了太多的失敗,卻又因為各種原因不想分開,就過著嘴上不吭聲,心裏不痛快的生活。美其名曰平平淡淡,心理學上稱之為偽親密...
6愛它本來的樣子。
相對於多年的沖突,沒有什麽變化,有些夥伴更擅長良性沖突。
所謂良性沖突,主要是和無效沖突相比較。無效沖突、噪音、無變化或短暫變化後問題再次出現。
良性沖突就是沖突中發生壹些變化,最後通過友好協商達成協議,解決問題。
但是,能通過友好協商改變的部分總是少數。戈德曼的婚姻研究發現,69%的沖突會壹直存在,也就是說,如果壹對夫婦願意,為拖鞋放在哪裏而產生的沖突可以持續壹生。
換句話說,最終,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需要接受我們的伴侶與我們期望的理想伴侶不同。
首先是看清楚,即看清伴侶的真實模樣,分清真實伴侶和妳心中想象伴侶的區別,如:
A心中的伴侶要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對自己的需求非常敏感。他不需要要求,伴侶也能滿足,但真正的伴侶沒那麽敏感。他需要ta提出要求,給予明確的指導,提供ta需要的滿足感。
B心中的伴侶並不是真的愛自己,只是貪圖自己的金錢、身體或者其他價值,才繼續和自己在壹起,但真正的伴侶是很愛ta的,即使ta沒有那麽有錢,不能每次都滿足伴侶的性需求,他還是愛Ta的;……
看清是第壹步。看清楚之後,我們要做出選擇:接受還是改變?
俗話說:改變我能改變的,接受我不能改變的,用智慧來區分兩者。
因為宗教很少鼓勵離婚,所以只有兩個選擇,改變或者接受。其實當然至少有壹個選擇,就是離開/放下。
如果壹方認為工作是實現個人價值最重要的途徑,ta選擇努力工作,很少為家庭付出,而另壹方認為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他壹切都要讓步。
經過溝通,雙方充分理解對方,但無法達成壹致。那麽放下喜悅,祝願對方找到合適的新的人生伴侶,才是合適的選擇。
分開並不意味著關系的失敗,還意味著兩人的成長。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我意識到對方真的不適合我,所以我決定忘掉這件事。這也可以叫做良性分手。
如果那些不可改變的分歧不是那麽大,雙方還是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壹起走下去,那麽或許就能走到壹段感情的最後壹步:愛就這樣吧。第壹種是看到真實的東西,按它本來的樣子對待它,然後是壹個自覺清醒的選擇:就這麽愛它。
愛是壹種選擇。當壹個人已經看清了另壹半的真面目,還是決定愛ta。當然,這壹次已經從當初和ta談戀愛的那種戀愛轉變了。那時候我愛的是心中的幻想,現在我愛的是真實的ta。
寫在最後
愛它聽起來像是這段關系的最終狀態。但其實這並不是壹種生命終於走到盡頭的感覺,也不是那種之後不會改變,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的童話大團圓結局。
因為關系是兩個人組成的,而人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關系自然也是不斷變化的。妳愛現在這樣,不代表三年後還是這樣。
抱著壹定要到達終點的心態不能說是錯誤,但這只是壹個人/雙方的期望,不壹定能成功。
壹段關系對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關系中的每壹個人都充分品味了關系帶給他的豐富體驗。不管最後是什麽關系,我肯定不會後悔
文/廣州紅樹林心理咨詢中心梁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