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咨詢中,另壹類問題是所謂的家庭界限。在不同的家庭,對人際邊界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壹點,而在壹些家庭中,這種人際關系的邊界會更近壹些。
敘事咨詢要慎重。我們的工作不是給他提供壹個理想的邊界,這和傳統的家庭治療是不同的。因為在系統化或結構化的家庭治療中,我們會強調人際邊界和角色分工。比如,好像妳明明是壹個在家庭中扮演母親角色的孩子,或者某人雖然在家庭中是丈夫卻像個兒子。這種說法在敘事療法中找不到。
敘事療法並不特別強調角色和人際邊界。為什麽?這和它的核心理念有關,因為它沒有假設壹個理想的、完美的邊界,這個邊界可以放在各個家庭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壹個族群,它的人際邊界是在長期互動中形成的平衡。家庭中也是如此。我們離彼此有多遠才舒服。心理上是互動形成的相對平衡的模式。也就是說,它是壹個動態的平衡,而不是刻意的靜態和測量,告訴妳離我有多遠。這個很有意思,就是壹個人在長時間磨合後形成的家庭結構中很舒服。
但是這裏有兩個人,分別來自他們已經適應的出身結構的家庭,尤其是很多城市的很多人。他們都是為了讀書而離開了原生家庭,去了另壹個城市,相遇,相識,結婚,生活在壹起,組成了壹個新的家庭,因為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看到彼此的邊界,而這個新的家庭就是他們新的磨合形成的家庭結構或者家庭距離。所以只要不與出身家族交叉,基本上沒什麽大問題。有許多這樣的核心家庭,他們曾經過著幸福的生活,但在春節後就破裂了。有必要討論壹下誰來過春節。壹些90後的年輕夫婦甚至因此離婚。其實就是在他的心理結構中,會保留壹種熟悉的、安全的、舒適的家庭距離或者人際距離。這種模式通常被凍結或不用,因為在工作中或核心家庭中已經形成了新的平衡模式,可以適應。但是,兩個家族雜交,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會用起源家族模型重新評價現在的模型,會覺得這個新模型沒有基礎。畢竟時間短,不適合成長。所以看起來這個模型還不夠強大,但是血統家族模型更強大。如果夫妻之間是這種情況,在不妥協的時候,核心家庭,新建立的家庭,處於動蕩狀態,就比較麻煩了。
但至於誰會讓步,讓步到什麽程度,這就涉及到出身家庭的習慣了。比如在壹些出身的家庭,就特別有大男子主義。如果恰好核心家庭中的妻子也來自這樣的家庭,就沒有問題。我認為這位先生是對的。但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妻子來自更平等的家庭文化,丈夫來自大男子主義家庭,就會出現控制和反控制的問題。所以,這個要註意。這不是誰的錯,但是妳會發現,在情侶咨詢中會淪為相互指責,也就是妳不包容我是妳的錯。當我們以敘事的方式工作時,可以看到,不是誰不包容誰,而是他根本無法理解妳說的那種包容和期待。那妳怎麽讓他理解那種期待呢?這個時候我們要做壹些工作,就是讓他們互相呈現,呈現他所關心的參照系的形成過程。每個人都有壹段成長史,這段成長史會和他成長的家庭以及那個家庭所在社區的文化有關。
我曾經接到壹個案子,到了離婚的地步。離婚的原因很有意思。新婚夫婦堅持離婚,妻子覺得不能理解,拒絕離婚,丈夫也不解釋。這非常尷尬。他老公是學心理學的,然後他來咨詢,實在沒辦法告訴我。原因是這位先生發現妻子用同壹個盆洗臉、洗腳,他覺得這是不能容忍的,也是唯壹不能容忍的。為什麽?因為他讀書的時候,有壹個男老師很崇拜他。他剛結婚又離婚。老師上課隨便和他們聊天,講了壹個尷尬的故事,就是他老婆用同壹個盆洗臉洗腳,讓老師覺得很惡心。因為那時候這位先生還是個學生,很喜歡這位老師,我就覺得這位老師說的太有道理了,覺得以後找個人,別的都可以包容,只要不用同壹個盆洗臉和腳就行。結果因為之前沒同居,不知道他老婆的生活習慣。我們在壹起後,我很緊張,等著看是不是用同壹個盆。結果他看到了,然後他跟我說,我現在眼前壹黑是得不到那種感覺的。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麽奇怪,最害怕的事情都發生了。他決定離婚,但他很喜歡他的妻子。他沒有理由說不出來。為了保護妻子的面子,他沒有說出來。他總是用惡心這個詞來形容。
最後我們談完之後,他同意跟他老婆談,最後三個人壹起談了。他很尷尬,慢慢說出了原因。他老婆終於明白後,差點笑暈過去。她以為就是因為這個才和我離婚的。太荒謬了。如果是大事,我就不用用盆洗臉洗腳了。沒那麽嚴重。然後他老婆告訴他,妳可能不明白,我們這地方就是這樣。王先生說,我之前沒註意這個問題,但是各地都是這樣。當時他有壹種感覺,那個地方的人都很惡心,覺得不能去。為什麽?同時,他還有壹個奇怪的感覺,就是如果都是這樣,好像就不是我老婆的責任了。這就是外化和解構的作用,可以剝離壹個人本不該承擔的責任,所以當他們看到對方期望的模式並解構時,就可以包容對方。雖然壹開始有點不適應,但心理上還是比較包容的。尤其是在王先生說出為什麽認為是重要的事情後,妻子的笑容很是震撼,讓王先生覺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滑稽。但是之前,他沒有壹個參照系去理解自己當初的期待。他認為這是壹個沒有問題的底線。當他發現很多人這樣的時候,沒有問題就不是底線了。他覺得不合理,他終於可以走出這個模式了。之後,他對妻子更加寬容了。而且他之前沒有其他矛盾,這也是本案成功的原因。他只有這壹樣東西。
後來,當我講述這個案例時,壹個學生感覺好像,這就是我們在那裏做的。先洗臉,再洗腳。不能浪費水,因為水少了。還有壹個同學比較有趣,說腳肯定比臉幹凈,因為腳不露在外面,所以大家會有壹些有趣的討論。這些討論都是壹個解構的過程,也就是之前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來理解壹下,其實人體部位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是不壹樣的,也就是在壹個大的文化圈裏,各個亞文化,各個地方的文化都是不壹樣的。有很多食物的制作過程需要用腳踩,算是幹凈的,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很難理解,所以《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報道這類食物。
也就是說,在家庭關系中,什麽是底線,什麽是邊界,什麽是期望,什麽是標準模式,不同的家庭是不壹樣的,所以壹定要抱著那種解構的心態。最可怕的是,心理咨詢師把自己在家裏學到的或者經歷過的家庭模式或者期望設定為標準,來評價那些來尋求心理幫助的人的模式。這裏指的是婚姻和家庭咨詢。它的思路和基本指導思想是這樣的。試著用解構的方式去看待,以及他們對什麽是家庭的判斷。
第三個小類問題是代際教育,或者說代際影響。妳可能聽說過,小時候有過寄養經歷的人,處理人際關系可能會好很多,但也有例外。因為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而堅強很多。為了生存,我本能的發展了壹些技能,就是討好別人,討好爺爺奶奶,討好親戚。特別厲害,甚至讓人覺得這個孩子很懂事,但是內心很累,所以經常有這種能力,不懂得欣賞自己。我曾經做過咨詢。來訪者是壹位女士。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很窮。因為父母在部隊工作,生完孩子不能帶她,她很小就被放在壹個籃子裏。請讓火車上的售票員帶她去壹個車站,交給她的祖父母。“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我都不知道該把我帶到哪裏去,我會成為壹個孤兒。”她很悲傷地說。爺爺奶奶家裏條件差的時候,她會想盡辦法討好他們,總是隱隱約約的擔心自己會被扔掉,所以上各種車都會很緊張,尤其是長途火車。因為這個問題,她壹上車就覺得好緊張。後來她覺得可能和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有關。理論上看起來她這麽小不會有這種記憶,但是人類的記憶很有意思。格洛夫做過研究,還沒出生。孩子會有記憶,圍產期的記憶。
我這裏說的重點是,這種隔代教育對家庭的理解是不壹樣的,就是這個人的焦慮讓她產生了害怕分離的感覺。她老公出軌很多次,她都沒有和他離婚,所以她覺得“離開”這個詞就像殺了她壹樣,不管他做什麽,他總是用這個特點來欺負她。她的內心很痛苦,但她知道自己不敢和他離婚。這個案子的轉折點是,有壹天,她終於鼓起勇氣說,我要和他離婚,結果她老公蔫了,仿佛又想起了她所有的美好。她不是真的想和他離婚,只是說她有力量面對這個問題。她覺得自己為了維護家庭結構的完整,壹直在努力妥協,委屈了自己。
家庭咨詢還有壹個通病,就是關於怎麽教孩子的問題有沖突,因為雙方都愛這個孩子,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培養這個孩子。這個時候,那個核心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因為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想要培養的方向其實是我們最看重的。比如丈夫認為孩子出人頭地更重要,妻子認為安全很重要。兩者之間好像有點矛盾。因為教孩子的不壹致,兩個人會為此而惱火。他們都希望對方能站在自己這邊,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撫養孩子,讓自己看到家庭結構的影響,這有點麻煩。如果再有爺爺奶奶來帶孩子,這個就麻煩了。這個家裏有話語權的爭奪,因為妳會覺得老人會覺得晚輩不會照顧孩子。然後妻子可能會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生了孩子,好像是給他們玩的,他們就把孩子搶走了。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顧慮,因為媽媽也可以不同意爺爺奶奶或者自己父母帶孩子的模式。特別是,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對家庭關系感到緊張,並向父母抱怨。他們看到父母帶孩子,用原來的模式,會特別生氣。這種案子最難做,因為涉及幾代人的心理狀態。
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會產生沖突。我接了幾個這樣的案子,真的很累,很難。從前有壹個男人,他有兩個已經結婚的女兒。他們來咨詢,我們不能坐在咨詢室裏。這就像壹個會議。兩戶人家六個人,大女兒三個,二女兒三個,老人(老伴去世了)坐在那裏讓我覺得很有壓力。因為我幾乎從頭到尾都在看他們吵架。就是在這個家裏,姐姐讓很強勢的妹妹壹直對著爸爸,好像總是在評判爸爸有什麽不好。等他們判斷討論完了,就轉向我說,妳就按照我姐的意見來對待他吧。然後我心裏想,妳們都這麽專業。我還能做什麽?我就坐在這裏看著妳。他們又死了,他爸壹臉茫然,完全不同意女兒們的評價,還經常說“不”,然後他女兒說,對,妳就是這麽想的。二女兒這麽說的時候,女婿們好像都不想參與,妳會看到整個的緊張。我在這次咨詢中的處理方法就是讓大家看到這種張力,讓大家覺得有壹種權力關系在裏面,看看他們的溝通方式和交流模式是什麽樣的,他的父親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麽角色。讓他們看到這個結構,慢慢就有可能了,讓大家都有發言的機會。
我設置好了,告訴他們,我們有壹個約定,每個人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後每個人都有機會傾聽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而不是把我們認為對的、好的東西強加給別人。這個過程非常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在家裏已經習慣了。起初,他們不贊成我的建議。他們認為這個顧問很弱,他們期望我比他們中的任何人都強,所以他們可以讓我做決定。但我不是壹個喜歡當主人的人。在這個協商過程中,他們爭論的時候就說,李小姐,妳說誰是對的?所以咨詢要慎重。特別是我們用這種敘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在咨詢中,妳不扮演評判誰對誰錯的角色,而是給他們呈現自己結構的機會,然後再去解構。然後慢慢的,就有可能給他們每個人壹個說話的機會。
有個案例想和大家分享壹下,也是涉及幾代人的問題。我有壹個訪客,他的父親是壹個地方的高級官員。其實他父親從小就是孤兒,是黨養大的。她的性格很有意思,就是會過於相信別人,盲目的按照別人說的去做。我沒見過她父親。根據這位女士的描述,似乎每個人都想要他的錢,或者想讓他做點什麽。她父親總是不信任人,這讓她很生氣,因為她父親甚至不相信她。最讓她痛苦的是,她看起來好像女兒也有這方面的壹些痕跡,不信任別人。當她看到這種家庭“傳承”時,她非常絕望。她想做壹些事情,看看她是否可以稍微調整壹下這個模型。然而,她也感到無能為力,因為她的丈夫不相信她能做到。她和丈夫處於分居狀態。
她在咨詢的時候,總是很痛苦。她對我很好,工作中的人際關系也不錯。她只是想反其道而行之,不像她父親那樣做事。她會因為這個被騙,只是因為她故意相信別人。很明顯,有時候,他覺得有可能那個人是騙子,但無論如何都要相信。其實就是要和我女兒和我爸爸不壹樣。這樣,她會對自己很惱火。壹方面,她希望自己可以信任人。另壹方面,她認為這種信任是有風險的。然後她發現自己有時候從骨子裏開始不信任人,感覺自己好像要復制家庭模式。那我講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妳什麽呢?也就是在每個家庭中,她關註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邊界,距離,以及溝通的方式。他們的判斷是基於他的生活史,這是由他的家族史支持的。
我們不能把這本教材中描述的理想的家庭結構或者我們心理咨詢師自身經歷中認同的結構作為模板或者標準來引導來訪者,這樣很容易變成壹種強加。經過最多的治療,妳會把他的家庭變成妳的。那麽當對方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會覺得非常非常生氣,或者會認為我本來是想按照我的理想來架構我們的家庭,結果是妳把我們引向了妳所希望的結果。他的問題當然是。壹般來說,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是被擱置的,不太好找,但是來訪者能找到什麽呢?就他發現的,當他到了某個狀態的時候,他意外的發現,沒想到結果是這樣的。有時候他會認同這個結果,是壹個成功的案例,有時候他們不認同,是壹個失敗的案例。
從敘事的角度來說,我們關註的根本不是同意或不同意,而是讓他呈現,然後讓他做出選擇。因為方向是他們定的,所以必須約定。所以這種敘事方式妳可能做不好家庭咨詢,但也不會做不好,這是壹個有趣的特點。這是妳在敘述式家庭咨詢中應該考慮的三種類型和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