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信息技術課程描述

信息技術課程描述

(1)談談妳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解和建議(不少於100字)。

理解:我認為信息技術課是壹門培養學生獨創性的學科。它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專業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備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小學和初中的教與學內容的安排要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要體現每個階段的重點。在各個階段都要註重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的精神,為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提供條件。建議:在課程設置上,發揮綜合類課程優勢,堅持多學科知識融合方向。信息技術也被列為重點課程,課堂和講座更多,學生實踐的機會也更多。

⑵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學習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應圍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規定的培養目標對教與學進行評價,以確保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實現。通過合理實施評價,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

以excel美化工作表為例:

教學內容:

通過在工作表中設置文字、邊框和底紋,或者通過插入藝術字、可選圖形、剪貼畫和從網上下載的圖片來美化工作表,就可以形成壹個吸引人的作品。

我們來看下面的評價量表。

1.為了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應盡可能給學生壹個短期的學習目標。

2.如有可能,應在教學前告知學生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評價,並提出評價標準。

3.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學習方向,調整學習策略。

4.教師應通過評估結果反思和改進教學。

總之,壹方面,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要樹立“全過程評價觀”,即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和教學後計劃的實施,要在教學前的教學設計階段就預先進行系統的規劃和準備,使評價的規劃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規劃轉化為“教-學-評價”過程的設計和規劃。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並據此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過程或提供學習建議,在教與學中起到“全過程”的促進作用。另壹方面,在分析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采用“以教學為導向的評價方式”,探索合適的評價方法。不能忽視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盲目照搬其他學科的評價方法。

⑶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麽?

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是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其核心是課程信息技術教育。

(4)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有哪些類型?

幾種常見類型的信息技術課程;

1,示範教學班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可控的網絡環境下,通常會有壹個“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教師啟動“廣播教學”功能,所有學生電腦的顯示內容與教師電腦的顯示內容完全壹致。老師說“註意,現在開始上課……”,然後老師示範教什麽,比如“點擊【開始】/【程序】……”。最後“廣播式教學”是封閉的,學生練習模仿。有些信息技術教材還包含“跟我學”和“跟我學”,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上的描述壹步壹步操作。這就是示範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壹種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方面是指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電腦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操作鼠標的指法;另壹方面是指計算機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演示。比如在講Windows操作基礎的時候,就講到了文件夾的創建。操作步驟為:(1)進入指定位置;(2)單擊鼠標右鍵,選擇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將鼠標移至“新建文件夾”,點擊右鍵,選擇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稱;(6)確定。教師可以借助電腦投影儀或網絡教學系統壹步步演示。這種教學方法可以直觀地讓學生從老師的示範操作中學習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這種教學方式,學校在機房投入很大,需要有壹套可以演示的教學系統,包括電腦投影儀、網絡教學系統、大尺寸電視機、帶電視輸出的電腦等等。

適當使用示範法是必要的,也要看到過多使用示範法會使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困境,對教師產生嚴重的依賴,不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模型法總是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很少只用模型法進行教學。

2.講解教學課

(1)講解方法要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正式講解之前,我們應該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比如做壹個簡單的回顧,問壹些激發好奇心的問題,做某種演示。

(2)講解的技巧。通過陳述定義、比較、類比、舉例等方法進行有效講解,將講解內容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聯系起來。以文字、圖片、圖表、動畫、視聽資料、數字媒體等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3)保持學生的註意力。在講解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提問、保持註意力等師生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理解教學內容。在呈現材料時,要提醒學生註意的對象。

(4)總結。要總結內容的要點,引導學生理解要點之間的關系。

3.探究教學課

探究式教學法是針對某壹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師先給學生壹個簡單的提示或者不做解釋,只給他們壹個任務,然後讓他們自己完成,也就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習任務。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扮演引路人和鼓手的角色,鼓勵學生探索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探索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創造條件,啟發後進生,引導他們的思路,使全體學生都能順利地進行探索過程。當然,更多的時間花在教學上,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求知,活躍課堂,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有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是壹種值得研究和推廣的教學方法。

4.討論教學課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討論的案例很多。

由於某種原因,討論方法沈寂了壹段時間。直到最近,討論法重新浮出水面,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壹次完整的討論式教學包括準備、實施和總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由師生雙方的活動來完成的。作為教學的主導方,教師的任務是設計討論話題,組織討論,幫助學生總結評價。

如何設計討論主題是關系型討論教學的全局性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主題設計。首先,主題必須有意義,是健康有價值的命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次,主題要能創設有利於討論和學習的情境,要讓學生感興趣,有助於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第三,討論的題目要符合最近開發區理論,與學生已知知識相關。在現有的知識結構下,學生可以理解主題,清楚地討論任務,並通過努力完成任務。第四,主題本身要盡可能的開放,這樣討論的結果可以多樣化,有助於學生通過討論獲得壹種成功的體驗,形成他們的成就動機。最後,主題必須滿足全體學生參與討論的願望,教師在設計主題時要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對主題進行提煉,讓學生從多個側面有選擇地切入主題,參與討論。

5]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有哪些?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分為基礎課(2學分)和選修課(2+2+x學分)。基礎課(必修2學分)主要講信息技術基礎和信息技術與社會,主要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分析、存儲和表達信息的能力。選修課包括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人工智能五個部分,每個部分2學分。學生只需要選修壹些課程。

信息技術(簡稱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和應用軟件。它也經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它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6】信息技術的課程本質是什麽?

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和目標

總的來說,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經歷了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叫“計算機課程”(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大致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進入第二階段後(即90年代中期至今),更名為“信息技術課程”

“計算機”(或稱“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壹門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絕非偶然。它與“計算機文化”的興起密切相關。國際上對“計算機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現在80年代初[1]。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開的第三屆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上,前蘇聯學者伊爾紹夫首次提出“計算機編程語言是第二種文化”。這壹非同尋常的觀點如春雷般在大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得到了幾乎所有與會專家的支持。從此,“計算機素養”的說法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以學習編程語言為核心(主要內容是基礎編程)的計算機課程在世界發達國家的中小學已經逐步開設。我國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也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呼籲我國在中小學逐步開展計算機教育。根據這些代表的建議,1982年,原教育部做出決定:在清華、北大、北師大等五所大學的附屬中學開設基礎語言選修課,這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和計算機教育的起源。8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計算機教育專家逐漸意識到,掌握計算機這種工具比掌握編程語言更重要,因此根植於其中的“計算機文化”的表達壹度低迷。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多媒體技術、校園網和互聯網的日益普及,“計算機文化”壹詞再次成為時尚。然而,此時的“計算機文化”無論是社會背景還是內涵,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除了原有的提法之外,還出現了“互聯網文化”或“信息文化”等新提法,它們與“計算機文化”不同,但又密切相關,而這些新提法(即“網絡文化”或“信息文化”)實際上正在迅速取代原有的舊提法——這是壹個顯著的變化。因此,探究這壹變化的實質,深刻理解當前“網絡文化”或“信息文化”的真正內涵,對於我們認清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和設置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進壹步迎接21世紀的挑戰,具有啟發意義。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能被稱為“文化”的東西並不多。語言文字的誕生逐漸形成了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同的語言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另壹方面,如果使用同壹種語言,總能找到相同的文化淵源,所以“語言”是公認的壹種“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

如上所述,隨著計算機的誕生和日益普及,壹種新的文化——計算機文化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逐漸形成。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已將“計算機教育”引入中小學必修課。為什麽?正因為電腦是壹種文化,是每個人從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那麽,什麽樣的東西可以稱之為文化,或者說,它應該具備什麽屬性才算是文化現象呢?

所謂文化,通常有兩種理解:第壹種是壹般的理解,凡是能夠對人類生活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東西,都屬於文化,比如“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電視文化”、“汽車文化”。第二種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解,認為只有應該具有信息傳遞和知識傳遞功能,並對人類社會從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到生活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事物,才能稱之為文化,如語言文字的應用、計算機的日益普及、興趣的迅速擴大等,都屬於這壹類。換句話說,嚴格意義上的文化應該具有以下基本屬性:

第壹,普遍性。這種普遍性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它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每個人、每個家庭,也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每個行業、每個應用領域。

第二,傳遞性。這種東西應該有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是教育性。這種東西應該是壹種儲存和獲取知識的手段。

第四,深刻。這種東西的推廣應用對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即它帶來的不是社會某壹方面、某壹部門、某壹領域的改善和改變,而是整個社會從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到生產方式的根本性改變。

根據上述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尤其是電視)作為壹種“文化”,並沒有像計算機壹樣得到世界各界人士的認可,也沒有哪個國家把這兩種文化作為中小學的必修基礎課。原因是它的普遍性只涉及到每個人、每個家庭,而不是像計算機壹樣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每個行業、每個應用領域;其深刻性還主要涉及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不像計算機會帶來整個社會從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到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所以廣播電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化。

現在,我們來看看“編程語言”是不是壹種文化。顯然,作為壹種計算機編程語言,它不具備文化的上述四個基本屬性(普遍性、傳遞性、教育性和深刻性),所以它肯定不是文化。當然,通過學習編程語言的知識,掌握編程的能力,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壹個人的計算機知識和水平(甚至是比較高的水平)。然而,根據目前國內外大多數計算機教育專家的意見,衡量“信息文化”或“網絡文化”好壞的依據(如上所述,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文化”的舊提法已被這壹新提法所取代)應該是與“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和信息利用”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其中的“程序設計語言知識和程序”:

信息獲取包括信息發現、信息收集和信息優化;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類、信息綜合、信息錯誤檢測和信息評估;

信息處理包括信息分類和檢索、信息組織和表達、信息存儲和轉換、信息控制和傳輸。

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不斷更新知識,用新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適應網絡時代的新生活等。).

這種與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相關的知識,可簡稱為“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相應的能力可簡稱為“信息能力”。這種知識和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的最基本要求。達不到這方面的要求,就不適應信息社會學習、工作、生活和競爭的需要,就會被信息社會淘汰。體現這種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即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信息能力),在信息社會中與體現傳統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壹樣重要,不可或缺。換句話說,“讀、寫、算、信息”已經成為信息社會文化基礎的四大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說信息知識和能力的缺乏相當於信息社會的“文盲”。

——這才是“信息文化”的真正內涵。可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是充分體現信息文化的這壹內涵;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獲取、分析、處理和使用信息的知識和能力,為學生打下全面紮實的文化基礎。

曾經什麽是信息技術課程要綜合,專業人士簡答。

妳好,包括計算機管理、文檔設計、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多媒體技術、圖片的采集與處理、音視頻的采集與處理、動畫制作、多媒體作品的制作、網絡、網站制作、程序設計等。這個課程很廣,每個部分都可以是壹門課程。它是壹門研究信息獲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控制技術、信息存儲技術等的技術課程。只要涉及到這些,都可以是這門課。

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概念是什麽?

信息技術的概念

1.信息技術的內涵和外延

信息技術是在情報學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導下拓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壹般來說,信息技術是借助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手段,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傳輸和利用的技術總和。人的信息功能包括:感覺器官承擔的信息獲取功能和神經網絡承擔的信息傳遞功能。思維器官承擔的信息認知功能和信息再生功能,有效器官承擔的信息執行功能。根據擴展人體信息器官的功能分類,信息技術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⑴傳感技術——信息采集技術,對應於人的感覺器官。

傳感技術的作用是擴展感覺器官的功能,以便人們獲取信息。它包括信息識別、信息抽取、信息檢測等技術。它可以擴展幾乎所有人類感覺器官的感覺功能。信息識別包括字符識別、語音識別、模式識別等。通常采用壹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傳感技術、測量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產生的遙感技術進壹步加強了人們感知信息的能力。

⑵通訊技術——信息傳遞技術,對應人體神經系統的功能。

通信技術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信息的快速、可靠和安全傳遞。各種通信技術都屬於這壹類。廣播技術也是壹種信息傳輸技術。因為存儲和記錄可以看作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壹種活動,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壹種信息傳遞技術。

⑶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和存儲技術,對應於人的思維器官。

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編碼、壓縮、加密和再生,計算機存儲技術主要包括以計算機內存的讀寫速度、存儲容量和穩定性為重點的內部存儲技術和外部存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