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造詞
第三次:印刷術的發明
第四次: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
第五次: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與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
回顧過去的幾千年,人類社會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屋、道路、農田水利、工廠等等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如果我們的後代回顧20世紀,他們壹定會關註信息高速公路這壹全球基礎設施的建設。
信息高速公路是壹種高速多媒體傳輸系統,可以在全球甚至更大範圍內傳輸具有豐富視聽圖像和文化的多媒體信息。由美國首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壹種數字化的大容量光纖通信網絡,用於連接政府機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壹些國家和公司還提出了利用衛星建立“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
1993年初,美國新總統克林頓上臺後不久就提出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並授權成立“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工作組”,該工作組由商務部長羅恩·布朗領導,成員包括副總統戈爾、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勞拉·泰森以及壹批經濟、法律和技術方面的專家和電信業代表。工作小組的核心成員每周都在白宮開會討論。
美國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基於五項原則:第壹,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投資;第二,促進和保護私營企業之間的競爭;第三,公眾可以獲得服務;第四,避免信息所有權上的“貧富不均”現象;第五,保持技術設計的靈活性。
半年後,日本政府也決定建立壹個國家高速公路信息網絡。1994年2月16日,歐洲委員會宣布將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也已完成。這些情況表明,第二次信息革命已經開始。
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計算機問世以來,全球範圍內的第壹次信息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信息產業應運而生。到90年代初,美國使用計算機的工作量相當於4000億人壹年的工作量。基於信息技術的產業占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壹半以上。在世界各國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當下,全球擁有4億臺計算機,654.38+0.994開頭的654.38+0億部電話,但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傳遞仍然不暢。美國計劃在654.38+00-654.38+05範圍內建設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連接政府機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絡。
由“信息高速公路”引發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以網絡化和多媒體為特征。“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傳輸數據、圖像、聲音和其他信息,其服務範圍包括教育、衛生、娛樂、商業、金融和科研等。,而且會采取雙向溝通的形式。
在當今的經濟競爭中,誰掌握了信息並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誰就贏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著作《權力轉移》(Power Transfer)中指出,以信息為基礎的財富創造體系的興起是當代經濟的重中之重,知識成為軍事和經濟的最重要因素。根據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預測,從2011到2020年的10,人類的知識將比現在增加3-4倍。美國未來學家1994 1-2中的文章指出,到2110。
然而,第二次信息革命也可能擴大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因缺乏信息技術、資金和人才而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緊培養人才,努力趕超。發達國家應實施優惠政策,幫助發展中國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
在信息革命時代,信息的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最新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指出,現在我們正在經歷壹場信息革命。這不是技術、機械設備、軟件或速度的革命,而是觀念的革命。在過去的50年中,信息技術主要集中在數據收集、存儲等方面。
過去對企業有用的數據主要是用來計算成本,建立會計制度是為了提供成本信息,控制成本。但是現在企業成功的基礎是關註創造的價值和財富。這就需要有風險的決策:依靠經營理念、經營策略,棄舊求新,實現短期利潤與市場份額的平衡等。這種戰略決策確實是企業高層領導需要的,而傳統會計體系提供的數據根本無法提供這壹點。所以現在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並不是獲取更多的數據、技術和速度。現在需要的是壹個新的信息概念。壹個新的也是最重要的領域是如何組織企業外部的信息。這些信息互不相關,由不同的來源提供,但它們有兩個共同點,即它們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數據,數據是高層領導進行高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創造財富。為了創造財富,企業需要四種信息:基礎信息、生產率信息、質量信息和資源配置信息。但這些信息只是告訴我們企業的現狀,用來指導“戰略”。至於“戰略”,需要的信息應該包括:市場、客戶和非客戶、本行業和其他行業的技術、世界金融、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秩序。
信息不僅僅是壹種知識,它可以引導我們采取正確的行動。生產數據的人壹般不知道用戶需要什麽樣的數據才能把它變成信息。只有個體的知識工作者,尤其是個體的企業領導者,才會將數據轉化為信息,並組織這些信息來采取有效的行動。
信息革命的十大趨勢
不久前落下帷幕的99《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有形投資,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的話語和言論中透露出的對未來世界的描述,以及他們智力競賽中折射出的成功歷史的光環,向我們展示了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十大趨勢。
趨勢壹:吃得快,吃得慢。在本地爆發階段,占據本地市場(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領先地位,將有助於成為全球市場標準化制定者,成功的關鍵是從“吃大吃小”的傳統模式轉變為“吃快吃慢”。
趨勢二:地球變了。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跨界性,傳統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和地緣政治正在讓位於現代的網絡經濟、網絡文化、網絡軍事和網絡政治...
趨勢三:西方融入東方。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將再次對世界財富進行三維劃分,西半球經濟圈作為技術革命的發源地,正日益向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東半球經濟圈起初還是乍暖還寒。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借助信息革命升級產業結構,以擺脫下世紀將淪為新壹輪全球網絡圈地戰的“殖民地”,也在無奈之下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趨勢四:聰明變笨。自從信息技術革命從單壹的信息技術產業擴展到跨行業革命以來,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信息技術產品,面對比用戶熟練數百倍的普通人。
趨勢五:變窄變寬。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對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最終用戶的傳輸通道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接入服務層還是業務應用層,帶寬的拓寬已經成為競爭制勝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直接讓步。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可以隨時隨地連接制造商和最終用戶,傳統的分銷代理系統正在受到直銷互動系統的沖擊。
趨勢七:舍老留少。因為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靈魂,那些已成過去、終將回歸過去的老牌企業和觀念陳舊的企業家,將讓位於致力於創新、充滿活力的新企業和年輕英雄(美國65438到0999年最富有的40個年輕人,95%以上來自信息技術,其中最“窮”的高達2億美元)。
趨勢八: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蔓延到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時,需要妥善處理技術領先國和技術接受國之間的平等和不平等關系,以及東西方不同政治制度和南北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關系。健全的信息技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在開放之前制定規則(集合)可能是明智的。
趨勢九:喝多喝少。因為這場信息技術革命,東西方政治軍事沖突失衡,南北經濟利益差距拉大,全球產業將再次分化。高技術剝削和低技術戰爭正在開始。
趨勢10:技術變貿易。信息技術革命是從軍事到科研,從教育到商業。2003年,僅全球電子商務中的企業間貿易額就將超過65,438+0萬億美元。新世紀“造網權”戰爭已經開始,這場戰爭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誘因,以全球電子商務為形式,以爭奪新世紀全球財富制高點為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