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輔導員:孩子愛玩遊戲,家長需要知道這三件事。

輔導員:孩子愛玩遊戲,家長需要知道這三件事。

上周,我們在後臺收到壹位母親的信息:

這位家長,妳的問題太好了,太有代表性了!

據我所知,大部分寄宿制學校的學習生活安排都很緊湊,不會給孩子太多自由思考和做決定的空間。

好處是強迫孩子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上,壞處是孩子的學習動機習慣了外在的壓力~紀律和規矩,而不是自己的內在動機和興趣。

作為壹個青春期的人,不僅身體發育,頭腦也開始有壹些瘋狂的,充滿想象力的想法。關於友誼,性,競爭,侵略...

如果親子關系足夠好,這些問題可以帶到家庭中,由父母來探討。

相反,如果親子關系疏遠甚至不夠好,孩子只能把這些迷茫的部分藏在心裏。

而這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謎題,有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進入了壹個迷宮,消耗了他大量的心智。

當然,高中的學習壹定比初中的學習難很多。孩子在學習中要承受的挫敗感和壓力也會加倍。

這個時候,如果他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伴侶,向老師求助,或者向父母傾訴自己在這方面的挫敗感,也許他會覺得不那麽孤獨和無力。

如果這些挫敗感和無力感長期得不到妥善處理,可能會讓壹個人感到窒息。為了逃離這種被淹沒的窒息感,孩子可能會逃到遊戲世界。

因為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比學習更容易。(成人世界也是這樣。)

所以,現代人之所以沈迷手機遊戲,不僅僅是為了好玩,更是壹種緩解內心焦慮的方式。當然也成了日後的麻煩制造者。

綜上所述內容,家長能做的當務之急就是反思。反思的內容大致如下:

1)評價妳們的親子關系,是否好到可以讓孩子坦誠的告訴妳他內心的想法和困難。如果不是,就需要反思:有哪些障礙影響親子關系的親密度,如何解決?

2)妳全家需要思考和討論:學習的目的是什麽?

有的父母會簡單的說:為了他以後的自立,他的生活有了很好的品質。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給予的物質支持還不錯,甚至“過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通常會失去奮鬥的動力。

有些家長很自戀,認為自己挺成功的,希望把自己認為好的品質都復制到孩子身上。他不會看到孩子的性格。他只是想讓孩子模仿自己,像鸚鵡學舌壹樣學習。

這種孩子完全依靠依賴者的思維和意見來生存。

父母總是要求孩子的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卻以犧牲孩子內心的發展為代價。

他很難擁有有意義的友誼,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限。通過死記硬背、人雲亦雲的學習,壹個耳朵進,壹個耳朵出,完成了教育的過程。

這樣孩子就沒有信心擁有任何屬於自己的知識,導致他確實學到了知識,無法和他的內在人格聯系起來。

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孩子學的越多,越迷茫。

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學以致用,會逐漸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還有壹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急於把孩子培養成他們不是的人。

比如:曼迪,哈佛女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很壓抑,很痛苦。

他覺得自己已經被忽視和否定很久了。感覺自己在父母心裏也是透明的,壹文不值。

當孩子看到自己和父母的理想自我有很大的距離時,就會增加自卑感和挫敗感。

即使孩子能夠在外在的學習中努力達到父母要求的目標,這種外在的成功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痛苦和情感的空虛。

父母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關心孩子的學習,很多時候只想到社會價值的評價體系和競爭的優先性,也就是衡量壹個人外在成功的標誌,而忽略了關於個體的具體問題。

孩子從小,我們是否註重加強他的性格和獨立思考能力。

實際上,這部分內在增長是沒有辦法通過換算成數字來衡量的。

學校裏各科的學習都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妳的孩子哪科好,哪科不好。

我們習慣於關註壹些看得見、量化的東西。

父母並不關註孩子內心的心智發展,他們似乎並不太關心孩子如何看待學習。

當孩子能以好成績進入重點學校,家長會覺得這是壹件很讓人放心的事情,仿佛他進入了優秀者的最大公約數。

當孩子的學習成績出現波動時,這會擾亂家長的安全感。

因為父母為孩子著想,除了執著於看得見的分數,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麽。

當孩子成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如果父母的焦慮能夠轉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整個家庭)發生的事情騰出思考和反思的空間,那真的是壹件很美好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不再是孩子壹個人的失敗。

可以轉化為家庭團結的連接節點。

如果不太了解孩子的性格,不太了解如何提高親子關系的親密度,不太了解如何支持孩子內心的心智成長,這並不是壹件丟人的事情。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東西總比以前好。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是升職的可能。願意給自己壹些耐心,讓自己敞開心扉慢慢學習,去了解孩子的內在性格,以及如何學習來支持他的心智成長,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動力,這是壹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這樣做的父母也會讓孩子感到溫暖和支持,總比那些只在焦慮中責罵孩子,讓孩子因為妳不能理解他,支持他而更加仇恨的父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