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信江大橋,位於三江口市中心,已有144年的歷史。它是寧波歷史上第壹座橫跨姚江的大橋,連接老城區和江北岸,也是通往鎮海和慈溪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姚江兩岸壹直靠渡船相連,直到清朝同治元年(1862)英國人在這裏修建了壹座浮橋。在此之前,寧波只有壹座跨江大橋,就是淩橋(當時的浮橋,也叫“靳東浮橋”)。為了與舊靈橋相區別,新建的浮橋被稱為“信江橋”,靈橋自然被稱為“老蔣橋”。
橋的起源
鴉片戰爭後,寧波成為中國五大通商口岸之壹。1843年,英國先在江北岸設立領事館,後陸續在寧波設立領事館或領事,包括法國、普魯士、荷蘭、瑞典、挪威等國。1850年,居住在長江北岸的外國人強行將該地劃定為“外國人居住地”,取得治外法權。西方傳教士壹個接壹個隨意插手宗教團體的紛爭,幹涉中國內政,不斷激起民憤。
鹹豐末年,寧波市民李阿才等人痛恨壹個傳教士的欺軟怕硬,想給他點痛苦。他們秘密見面,在壹個安靜的地方等待。當傳教士經過時,他們起來攻擊他。“每隔十下就拍他的臉(打他耳光),打完就壹哄而散。”傳教士又驚又羞又痛又怒,立即向英國領事謝弗瑞投訴,堅持要報復。因為此時太平軍正準備進攻寧波,寧波地方官員逃到舟山定海,領事無法與之談判。傳教士見領事愛莫能助,便暗中與英國商人傑弗遜密謀,由傑弗遜進城將李阿才抓獲,關在江北巡捕房。
泰弗森經常往返於江北岸和寧波老城之間。有壹天,他從江北桃花渡過了姚江。在渡船上,有四個人跟著他,和他上了同壹艘渡船。傑斐遜做夢也沒想到,這四個人是李阿才的朋友,是來為李阿才報仇的。船到中流時,四人故意用力甩腳,使得渡船左右搖擺,劇烈搖晃,不壹會兒就翻船了,船上的人全部壹起落水。這四個人都熟悉水,也不著急。他們潛到壹個隱蔽的地方,然後上岸。他們認為,這個男孩,傑斐遜,必須完成。沒想到泰弗森也很會水性,於是遊上岸,逃過壹劫。但是他被這個嚇壞了,所以他想在姚江建壹座浮橋,就像奉化河上的舊橋壹樣。當然,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渡江,也是為了控制寧波的交通,在國內大賺壹筆。
外國人要在中國的土地上造橋,要得到清政府的批準。但此時兵臨城下,太平軍和腐敗的清政府無暇顧及自己的事情,傑弗遜趁機集結工人,帶來物資,擅自修建浮橋。它由18木船排成壹列,用木板鋪成,用纜繩鉸接。起初,橋址位於鹽倉門關帝殿道頭(今解放橋附近)。因為離市中心太遠,第二年就搬到了現在的位置,直接從江北的桃花都到了東都門。
新河橋建成後,英國領事派出巡邏警衛,向每個行人收取四便士“買路錢”。
舊時,尚勇的習俗:每年農歷四月半,都會舉行大型的神會來迎接武都元帥。與神競賽時,燈籠五彩繽紛,五彩繽紛;四鄉人民聞訊趕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同治八年四月十三日(1869年五月二十四日),迎神會遊行隊伍經過信江橋時,不顧擁擠的人群,繼續在橋上巡邏,並照常勒索過路費,引起民眾不滿。雙方發生爭執,橋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結果大橋不堪重負,橋鏈突然斷裂,400多人落水身亡。當時有壹首民謠:“看雲童社會,倒在河橋下,遊到低處白沙,提起豆腐渣。”雲童學會(當時著名的錦標賽學會)講述了這壹悲劇的真相,也是對帝國主義的血淋淋的控訴。
光緒三年(1877),尚勇有識之士集資16000元,從英國領事館手中贖回新疆大橋主權,結束了這段屈辱的歷史。從此,人們過橋不用付錢了。
至於信江大橋,《寧波通誌》記載1899年拓寬沿江道路,舟橋數量減少到16艘。1927橋面板接縫用弧形鐵板加固。在1935和1946中,修復了固定橋梁,但是失敗了。
新橋竣工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重建浮橋。1953新絳大橋木浮橋改造為8孔鋼梁混凝土結構浮橋。載重量增加到7.8噸,汽車可以單向通行,大大改善了安全狀況。
1970年9月建成三孔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即現在的信江大橋。當時叫“反帝橋”(文革後改名)。隨著寧波城市建設的發展,“不停退”的老浮橋頻頻發揮“余熱”。1972年遷至解放橋現址,設置解放北路與大慶南路之間的通道。因為這裏的姚江江面比三江口原來的橋址要寬,浮橋的長度不夠,當地連接了壹座固定的混凝土橋。1981年,浮橋移至現在的江夏大橋,成為連接最繁華的中山東路和江東大河路(現為中山東路延伸段)的紐帶,直到1990年新江夏大橋建成...
記得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每次過新河大橋,我總是又高興又緊張。家住海曙區,平時在附近上幼兒園,學習。每當我需要過新河橋的時候,我總是和大人壹起去河北岸的船碼頭,去上海,所以我快樂極了。但是,每次走過新河大橋,腳下橋板之間兩三指寬的縫隙,透過縫隙看到的洶湧翻滾的河水,都會讓年少的我感到恐懼。我怕從縫隙中不小心掉進河裏,就緊緊地拉著大人的手,小心翼翼地快速走過大橋。
因為是木船搭成的浮橋,三江口又直通大海,每當漲潮落潮,浮橋也跟著漲潮落潮。漲潮時,浮橋高高升起,兩端會向上弓起。這時候行人上下車,就像上山下山壹樣。人還好,人力車和手拉車就很難了。於是就產生了壹種特殊的行當——有些人在橋上等著,看見有人力車過來,就上去把它推到橋上;橋上的車下來的時候,用繩子從後面綁住,拉著幫它減速,不然人力車會像滑梯壹樣沖下橋,說不定有人會翻車!就推拉,車上乘客給他們幾個便士。我記得《三毛的流浪故事》裏的三毛就是做這個工作的。最奇怪的是,每當有大船從橋下經過時,浮橋就不得不被臨時稱為“斷橋”:連接幾個浮橋的錨鏈被拆下來,被“拉”出浮橋,支撐在壹旁,為大船通過讓路。因為浮橋不像固定的鋼筋混凝土橋,橋身可以建得很高;浮橋是坐船浮在水面上的,橋面的高度只能和露出水面的船體壹樣高,大壹點的船過不去。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想過橋的人就不得不等待。有壹次,我看到壹艘帆船在新河橋下行駛。雖然帆船不是很大,但桅桿很高,浮橋也要鋸掉。卸鏈索,移動浮船,橫渡帆船,修復橋梁...花了半個多小時。
這些不便,直到1970新絳大橋改建為固定橋後,才得以徹底改變。這座橋於9月30日通車,就在國慶節前。我看到彩旗飄揚,橋上車流如織;人們爭先恐後地告訴對方,先走了;晚上,欄桿上的手電筒燈光都亮著,在河上閃爍...寬敞宏偉的新河大橋給寧波人民帶來了很多便利和快樂!
橋的起點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的歷史制約,這座新河橋在設計、施工、選址等方面存在諸多缺陷,導致近年來過早老化。為此,江夏大橋開始單雙號限行。
帶著時代車輪的深深印記,100年歷史的信江大橋正逐漸離我們遠去...
信江大橋,寧波人民將和妳說再見;將迎來妳更加輝煌的新生活!
更多建築行業獨家資訊,請實時關註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