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河北省邯鄲市歙縣索道鎮。
瓦房店景點簡介:
瓦宮,俗稱丁奶奶,是位於河北省南部歙縣鳳凰山(古黃山)的壹處古跡。它依山就勢,善用自然。前人稱之為天成之地。這裏的建築不僅宏偉獨特,還保存著中國罕見的摩崖石刻。是罕見的自然人文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歙縣瓦宮是中國最大和最早的古代建築,供奉著古代女神女媧。它是北齊文宣帝高陽所建的又壹座離宮,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個石室首先在佤族宮殿被打開,幾個雕像被雕刻。經過改造和續建,現有建築135座,占地76萬平方米,分為山上和山下兩組建築。山下有關、定義宮、廣勝宮和紀念碑廣場等。走上十八條石路就可以到達最高的皇宮。
佤族的宮殿是用來祭祀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故事女媧的。據《淮南子》、《魯直》、《杜毅誌》等古書記載,女媧曾以土造人,遣子為業,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得以生存繁衍,贏得了世界對她的尊重和懷念。對於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族來說,他們把女媧視為世間成就最大的聖女,於是為其修建宮廟,永享世人的朝拜。
瓦宮遺址始建於北齊,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建於高楊皇帝統治時期(公元550,560年)。根據這裏的碑文,這裏的古跡最早是在漢文帝時建立的,但起初很小,只有三座寺廟。據《歙縣誌》記載,北齊高陽以鄴為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高陽從鄴到晉陽在山下,故出宮巡察。高陽信史家,喜刻佛經。在這裏,他大規模地修建了皇宮,在山腳下挖石室,在裏面雕刻佛像,後來又在巖壁上放佛經。到了明朝,很多宮殿相繼建成,到了清朝又大規模重建。經過反復建設,逐漸成為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築群。
瓦宮的建築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依山傍水,借勢而為,匠心獨運。它由四組建築組成,各具風韻,自成壹體,與整體格局相協調。山腳下的三座建築,從下到上依次是袁超、康師傅和廣生。袁超宮(袁世芳)因是山前第壹廟,故名袁超(1938年被侵華日軍焚毀)。定義宮(麻鞋宮)是神聖的駕駛和朝聖者休息的宮殿。每年農歷3月18日齊國皇帝生日,人們都要在這座宮殿裏舉行慶祝眾神生日的儀式。在這座宮殿(麻鞋廳)的山墻上,有壹幅皇宮全景和壹幅壁畫:壹張等候地圖。乘坐豪華戰車的女媧,壹條拉車的龍,在仙女的陪伴下,在天兵的護衛下,在萬裏的天空中疾馳而過,這是壹件珍貴的藝術品,廣勝宮(子孫殿)是壹座寺廟,是神話傳說中尋找孩子的地方。廷易和廣生兩個宮殿,各有壹個正殿和壹個輔殿,分別為懸山和硬山建築。從山腳繞了18圈,過了廣勝宮就是奶奶的山頂了。
瓦宮是最後壹個最高的主要建築群,建在鳳凰崖的陡坡上。瓦禦亭(第三閣樓)居中,更衣樓與迎賓樓分開,二樓鐘鼓相對。還有六角亭、靈官亭和刻有佤族禦碑的牌坊等。,全部裝修,所有建築布局合理。
黃愚亭(三層閣樓)位於東西兩側,是黃愚宮的主要建築。古有倚崖切險之稱,立於半空,高23米,是斜山鬥拱的硫玻瓦頂。亭建於北齊大石窟的天花板上。以壹張石拱券為基礎,分三層建造,分別命名為清虛、自然、補天。每層三面有廊,背靠懸崖,亭身用鐵索與懸崖切割的八個拴馬鼻相連。如果遊客擠滿了大樓,鐵索就會像弓弦壹樣拉長拉長,大樓就會前傾。因此又被稱為懸空寺、活樓,是建築史上動靜結合的傑作。遙望黃愚亭,嵌於絕壁,雕梁畫棟,登樓遠眺。太行山綠,水如帶。可以稱之為天造地設的世界。
千百年來,故宮歷經幾代,屢遭焚毀。如今的建築多為明清建築,而北齊遺跡僅留下石窟和摩崖石刻。懸崖上除了黃愚亭底部的石窟外,還剩下三個石窟,石窟右側還有兩個石窟,分別是眼睛和蠶姨。石窟中的石像已破損殘缺,但內壁刻的經書相對完整。在黃愚紀念碑的文物中,摩崖石刻是最珍貴的,這是這座紀念碑的精髓。摩崖石刻分五處,總面積165平方米。最大的壹本,面積54.13.74萬字,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4100多字。字體都是渭北書法和銀鉤鐵畫,舉世無雙,堪稱藝術珍品。刻經的內容都是大乘佛教的經典,為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是不多見的。從我國現存的北齊石刻來看,大部分內容與佛教有關。當時有壹股強烈的雕刻佛像的潮流。但用龐大的工程在摩崖石刻上取經的還是不多見。可以說,瓦宮摩崖石刻無論從石刻建築、藝術價值還是藏經內容來看,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是北齊文化的壹個縮影。同時也可以看出,古瓦帝遺址是從拜佛、刻經開始,再到建廟祭神,這也反映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並舉,所以摩崖刻經到瓦帝古建築,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形象見證。
皇家亭又稱三閣樓,坐東朝西,建在北齊石窟的天花板上。它自下而上分別命名為“徐青”、“自然”、“天補”,高23米。建築風格是山的其余部分,有壹個龍形的頭,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是皇宮的主體建築。它懸於空中,建築雄偉,頂上巖石險峻,下有深谷,猶如嵌於絕壁的桂殿蘭宮,故有“倚崖鑿險,輝煌雄偉,坐如夏薇”之譽。其自然獨特的地形十分奇妙,其巧妙的建築風格令人驚嘆。每層樓三面都有走廊,背面朝向懸崖,用九根鐵索將建築綁在懸崖壁上。據說遊客獲利時,鐵索當啷作響,故有“會說話的建築”、“懸空寺”之稱。
在佤族皇帝古跡的文物中,摩崖石刻是最珍貴的。崖上有六個* * *銘文,分刻在五處崖壁上,總面積165平方米,石刻1187行,* *銘文137400字,字體為渭北,“銀鉤鐵畫,天下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