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7年(1948)4月,* * *黨員邱等3人受組織指派,在漳江門以南成立* * *鄭陽小學分校漳江鎮委員會,進行秘密活動。
1949解放後,張江鎮行政體制幾經變動,黨的基層組織不斷壯大,黨員人數不斷增加。截至2003年底,張江鎮共有基層黨支部(總支)54個,黨員2580人。
1958至1999,張江公社(鄉)、孫小橋公社(鄉)分別召開了11次黨代會。
2001 12年2月5日,張江鎮和孫橋鎮市“退二建壹”,於2002年10月5日、6日召開了張江鎮第壹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張江鎮第壹屆委員會。
張江鎮黨委下設組織人事、紀檢、宣傳、統戰等部門。負責培訓幹部,教育黨員,監督檢查黨員幹部和基層黨支部,開展各項黨務建設,協調做好僑務宣傳工作。
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工會、* * *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積極參與張江鎮兩個文明建設,開展各種活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解放後,黨發動了壹次又壹次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從4月1957到2月1958的“整風反右運動”;
1963年3月至1966年7月,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5月1966至6月1976,開展“文革運動”。
1978十月中旬召開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早在封建時代,鎮上富裕的民間鄉紳就有聘請文人為師教導子女的私塾。鎮史中最早記載的敦仁義學,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秦炳謙等人創立的。清末廢除科舉,建校。光緒二十七年(1901),長仁鄉艾相橋鄉紳艾承熙、吳大本創辦私立鄭陽小學,為川沙縣第壹所小學。民國時期,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1949年,全鎮初中1,小學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迅速發展。
到1965,全鎮有小學26所,中學5所。“文革”初期,學校教育受到沖擊,部分教師遭到審查批評,學生串聯外出,學校壹度處於半癱瘓狀態,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張江鎮在+0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教育戰線秩序混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教育質量得到恢復和提高。同時,政府加大了對教育設施的投入,全鎮中小學校舍和設備基本得到更新改造。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相繼落戶張江。
65438年至0990年,隨著浦東的開發開放,農村人口逐漸向集鎮轉移。根據市教委相關文件精神,逐步合並村校,調整學校布局。到2002年底,村裏的學校都合並了,只剩下薛瑩小學。
成人教育從解放初期的青少年掃盲,到70年代的群眾學習政治文化,再到80年代以學歷教育、基礎教育和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為主的成人學校,逐步向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方向發展。鄉(鎮)政府設立教育委員會,統籌管理全鎮範圍內的教育教學工作。2002年,張江鎮成人學校被授予“浦東新區千校百萬培訓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建國前,鎮上醫療衛生事業匱乏。當時只有30多名私人開業醫生,其中大部分是中醫。位於陳暉路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分娩依靠的是老方法。除了少數人接種了牛痘疫苗,其他疾病沒有預防措施,死於各種傳染病、寄生蟲病、新生兒破傷風、難產、產褥熱。漢家蕩、大雁蕩地區血吸蟲病猖獗,患者眾多。由於醫療咨詢費用高,勞動人民因貧困就醫困難,封建迷信盛行,求神拜佛,貽誤病情。解放初期,張江的平均壽命只有45歲左右。
鎮內環西府的莊氏兒科傳了七代,從1850開始行醫至今已有150多年。莊氏後人醫術高明,在浦東享有盛譽。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制定了“面向工農兵,中西醫結合,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實行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合作醫療制度,開展婦幼保健和健康檢查。同時,愛國衛生運動廣泛開展,張江鎮飲用水衛生和糞便管理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據有關統計,1989年張江鄉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6.26歲,其中男性為73.13歲,女性為80.16歲,比解放初的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0多歲。21世紀初,張江衛生院骨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