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40變革心理學研究(第五版)

40變革心理學研究(第五版)

1.羅傑斯·佩裏?大腦左半球的語言、書寫、數學運算和閱讀。右半球處理肖像,解決空間關系,標誌和藝術活動。

每個人的頭骨裏都有兩個不同的大腦,每個大腦都有復雜的能力。

2.馬克·羅森茨韋格,愛德華·本內特,瑪麗安·戴蒙德?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豐富大腦更好發展的環境。

3.布沙爾和肯莉?基因對性格和人性的影響很大,環境只占很小壹部分。

有趣的是,人性會影響個人周圍的環境。

4 .吉布森和沃克?“視覺懸崖”——深度感知能力。先天還是後天→妥協

5.科林·特恩布爾?感知是使我們處理大量感官信息並賦予其意義的過程。

知覺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圖形-背景關系

↑↑

經驗習得是天生的

有些感知能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獲得的。環境影響人類感知發展。

6.尤金·阿塞勒斯基?快速眼動睡眠

如果連續幾個晚上不允許人做夢或剝奪睡眠,做夢的次數會增加,時間會明顯延長。這叫快速眼動反彈。例如,使用酒精產品或其他藥物會增加睡眠傾向,抑制快速眼動睡眠,使大多數人在夜間保持NREM,所以他們不能戒掉。壹旦停止,過於強烈的快速眼動反彈效應會阻礙他們的睡眠。

7.霍布森和麥卡利?研究,整合“激活”會使人產生做夢的體驗。激活整合模型

8.斯潘諾斯?證明了我們的催眠行為是壹種由更高動機和目標驅動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壹種已經改變的獨特的意識狀態。

9.“巴甫洛夫的狗”經典條件反射——鈴聲響起分泌唾液。

10.華生——情感小阿爾伯特——情感刺激形成。

然而,對1700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恐懼癥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引起的。

11.斯金納-激進行為主義(迷信的鴿子實驗)

壹種行為被強化後,如果強化不再出現,這種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這個抑制過程叫做“回歸”。

12 .班杜拉?兒童的新行為是通過簡單模仿成年人而獲得的,他們從同性成年人身上學到的更多。

生活中或媒體中的暴力對兒童的潛在影響。

13,羅伯特·羅森塔爾期望效應會對學生在校表現產生長期的潛在影響。心理學研究人員、法官、企業高管和醫務人員的期望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受試者、陪審團、員工和患者的反應。

14.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MI理論)。把智能的概念擴展成許多不同類型的智能,每種智能都有壹個完全“獨立”的特征。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然智能。

15托爾曼?認知地圖理論。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有刺激-反應聯結的思想,還有內在的心理過程(環境認知)。在社會環境上形成的綜合地圖對人類是有益的,而內涵單壹的序列地圖則可能使人進入消極狀態。

16.漫遊者?記憶研究領域。記憶是對實際事件的壹種重建,重建的記憶是用新的信息和已有的信息填補壹次經歷的疏漏的結果。記憶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

17.亨利·哈洛?接觸舒適度對母嬰依戀關系的發展比餵養能力更重要。幼猴、絨母猴和絲母猴的飼養試驗。

人際交往對情緒和生理的影響。

18.皮亞傑?人們認為,物體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的認知技能是真正思維的開始,是壹切智力的基礎,在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開始發展。嬰兒從感覺運動階段進入前操作階段,必須具備物體恒常性的能力。嬰兒有在黑暗中找東西的優勢。

然而,Renee Bellagian領導的另壹項研究認為,物體恒常性的概念可能在出生時就已具備。兩個月大的兒童能夠正確記憶丟失物體的位置,早產兒和足月兒的物體恒常性概念沒有顯著差異。嬰兒的睡眠與他們對物體恒常性概念的發展有關。

19.科爾伯格?論道德發展的階段。

女性道德判斷的基礎是關愛取向,她們更多地談論人際關系、對他人的責任、避免傷害他人以及與人保持聯系的重要性。男性的道德判斷是以正義為基礎的。

20.蘭格和羅丹?擁有個人的選擇和控制,可以積極影響人的快樂心理和健康。

21.馬斯特斯和約翰遜?人的性快感和性反應的生理過程可分為興奮、持續、高潮和消退四個階段。所有解決性功能障礙的療法都是基於他們的研究。

22.艾克曼和弗裏森?對基本情緒對應的具體表達的研究具有跨文化的壹致性。於是六種情緒——喜、怒、悲、厭、驚、懼——就應該誕生了。

“表情反饋理論”——妳的面部表情實際上是把所有的表情信息反饋給妳的大腦,幫助妳解釋妳正在經歷的情緒體驗。

23.當人們不得不做出壹些重大的內在心理調整來適應壹些外在的變化時,他們得病的幾率也會相應上升。我們稱這些外部變化為生活壓力。

福爾摩斯和賴克"?社會適應評定量表”(SRRS)。壓力和疾病之間的關系。

24.利昂菲·斯特林格?認知失調理論。當妳同時經歷兩種或兩種以上彼此不和諧的心理過程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緊張和不適,程度取決於認知障礙對妳的重要性。這種不適會讓妳做出壹些改變來削弱它。如果妳不能改變妳的行為,妳只能改變妳的態度。

與態度不符的行為→解釋行為的充分理由→輕微的認知失調→輕微的態度改變。

與態度不符的行為→解釋行為的理由不足→嚴重的認知失調→態度發生巨大變化。

25.Rote-IE量表的內外控維度對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情境采取不同的行動。控制點理論

有內部控制傾向的個體(如堅信自己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更傾向於外部控制:

(1)盡量從壹些具體的情況或者類似的情況中獲取更多的信息,以便改善自己以後的行為。

(2)更積極地改變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

(3)更註重成績和內功。

(4)更能抵抗他人的影響。

26.桑德·拉貝姆?BSRI量表衡量男性氣質、女性氣質和雌雄同體之間的差異。鼓勵性別差異和性別角色領域的研究者關註更靈活的性別角色概念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的影響。雌雄同體的概念將為精神健康建立壹個更人道的標準。

27.弗裏德曼和羅森曼?指出個體的某些特殊行為模式會大大增加某些嚴重生理疾病的發病率。

A型行為模式長期受到承諾、野心和內驅力的約束,有強烈的求勝欲望。面對壓力事件,很容易在生理上變得極度憤怒。這種極度憤怒的狀態使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等激素,同時使心率和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冠心病。

28.哈裏·特倫迪斯?當我們根據個人-集體主義模型來定義和解釋文化時,這個模型可以解釋我們在人類行為、社會交往和個性中看到的大部分差異。同時,它對特定文化成員的健康產生影響。例如,上壹項研究中的冠心病在個人主義文化中更為常見。

29.正常-不正常。

(有效的心理功能)(精神疾病)

判斷標準:行為場合、行為持續性、社會越軌、主觀痛苦、心理障礙、對功能的影響。

David Rosenhahn認為,觀察者做出的診斷受患者所處環境或情況的影響很大。(假精神病人去醫院檢測)

當風險(這裏指權威和能力)高的時候,診斷壹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的傾向是可以逆轉的。

30.弗洛伊德?心理防禦機制。當本我的要求過於強烈,小我無法適當控制時,就會產生自由焦慮。防禦機制是改變現實以避免焦慮。

五種原始防禦機制:壓抑、回歸、投射、逆向行動、升華。

31.塞利格曼?當壹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多次失敗後,他或她會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得太頻繁,這個人會把這種缺乏控制的感覺推廣到所有情況,甚至是實際上可以控制的情況。於是他覺得自己像個“命運的棋子”,無助又沮喪。

這種抑郁的原因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32.卡爾·霍恩?高密度環境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對小白鼠的實驗)高密度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應激,明顯改變了小白鼠的社會和生存的自然行為。行為衰退:攻擊性、順從性、性越軌、生殖異常。

33.史密斯和拉各斯?采用元分析統計技術對375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效果進行了研究。

整合分析:整合許多單個研究的研究結果以進行更好的統計分析。

研究結論:

(1)心理治療有效。

(2)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產生的療效差異可以忽略不計。

治療方法:精神分析、互動分析、理性情緒治療、來訪者中心治療、系統脫敏、行為矯正和休克治療。

34.約瑟夫·沃爾普?恐懼癥是壹種與實際危險不相稱的恐懼反應。

系統脫敏療法增加了與恐懼對象接觸的機會(包括放松狀態下的聯想),在治療恐懼癥方面優於心理療法。

35.赫爾曼·羅夏?墨水測試,投影技術。通過考察被試對水墨圖中特定部位及其特定細節的註意,以及對圖中運動的感知,揭示人格的無意識傾向。用於各種類型的精神病理學診斷。

36.亨利·默裏和他的助手克裏斯蒂安娜?編制了另壹個投影測驗,命名為“主題統覺測驗”,簡稱“TAT”。通過對圖中具體內容的描述,揭示了內心的無意識傾向。

37.理查德·拉皮爾?人們的“社會行為”很少與其口頭的社會態度相壹致。

態度測量可以成功預測行為的五個因素:態度的強硬性、態度的穩定性、行為與態度的相關性、態度的顯著性和情境的壓力。

38.所羅門·阿什?從眾行為。群體壓力對從眾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確定從眾效應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社會支持、群體吸引力和成員歸屬感、群體規模和性別。

39.約翰·達利和比伯·拉塔內?突發事件中的“旁觀者幹預”行為。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圍觀的人越多,人們頭腦中“責任擴散”的觀念就越強,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這種社會影響包括“評價焦慮”,助人行為很可能讓人看起來很傻。)

40.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特殊情況下,人類有服從權威命令的傾向,即使這些命令違反了自己的道德和倫理原則。距離的變化也制約著服從傾向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