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陳靜靜仍然不知道她的真實年齡。印象中,她大概四五歲的時候就獨自去給阿姨送飯了。送飯的路上不小心把飯灑在衣服上了。這時,壹個個子不高,拿著東西的陌生男子看到了,把她帶到壹個小餐館給她洗衣服。壹名陌生男子用糖果引誘陳靜靜上了壹輛公交車,隨後將她賣給了河南濟源的壹對夫婦,也就是她現在的養父母。
當她第壹次到達養父母家時,她被威脅稱他們為父母。但年輕的晶晶拒絕了,因為她知道這不是她的家,他們不是她的親生父母。可想而知,她不聽話的後果就是挨打。到了晚上,她害怕了,就躲在冰冷的被窩裏哭,以為父母會來找她。她壹直在等待,等待。隨之而來的是無奈和失望。
村子裏有壹棵大柳樹。她聽村裏的人說,大柳樹上住著壹位仙女。她經常跑去哭著對大柳樹說:“大柳樹,如果妳有靈性,請帶我去見媽媽,或者告訴媽媽我在哪裏;媽媽,我好想妳。我弄丟了。妳在瘋狂的找我嗎?" ?
晶晶壹天天長大,年齡越大,對媽媽的思念越強烈,越想逃離這裏,盡快找到媽媽。但是她沒有別的辦法。她唯壹能想到的就是努力學習。只有好好學習,妳才能出去找媽媽。於是她暗暗下定決心。
村裏的人都知道晶晶被拐了,有的孩子甚至嘲笑她沒有父母。她激動地反駁道:“我有父母,總有壹天我會找到他們的。”和孩子的爭吵被養母聽到了。晶晶小學五年級才被養母逼輟學。
突然有壹天,養母360度轉變態度,溫柔地對晶晶說:“我再也不打妳了。呆在家裏,哪兒也別去。”這讓晶晶受寵若驚,天真地以為養父母以後真的會對自己好,差點感動得流淚。
從那天開始,養母給她介紹了壹個對象,勸她結婚。她想結婚,這樣她就可以離開這個久違的家,有機會找到媽媽。就這樣,她答應並聽從了養母,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姻生活並沒有晶晶想象的那麽幸福。她生了壹個兒子,但是因為雙方沒有感情,經常和老公吵架,婆家對她也不好。孩子滿月後,她出去工作。此時,晶晶已經有了離婚的打算。
就是準備離婚期間,公公在電話裏跟她說要把孩子送人。她壹怒之下說了壹句狠話:“那妳就送吧。”沒想到他們真的湊了壹萬兩千塊錢把孩子送去寄養。她崩潰了,不知道收養人的信息,花光了所有積蓄,也找不到孩子。她甚至被村民形容為最殘忍的母親。
是的,她認為這都是她的錯。她恨自己,沒有找到媽媽,失去了孩子。她活著有什麽意義?晶晶無法釋放內心的痛苦,喝藥自殺。幸運的是,命運眷顧了她,她被及時救出。雖然救了人,卻救不了她的心。
壹個村裏的大姐看到她無精打采的樣子就鼓勵她:“妳不能自殺。妳死了,怎麽見孩子和母親?”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妳走了,他們該怎麽辦?”聽了姐姐的鼓勵,晶晶突然醒悟了。從此,她振作起來,開始努力賺錢,為的是先找到孩子。
就這樣,我壹邊工作壹邊找孩子。過了幾年,晶晶慢慢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她遇到了現在的丈夫,生了壹個可愛的兒子和壹對雙胞胎。當她看到他們時,她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個丟失的孩子,常常想如果他們找到了那個孩子,他們會多麽高興啊!
無論婚姻生活多麽幸福,爭吵和摩擦都是不可避免的。壹次,晶晶和丈夫吵架了。她氣得想帶孩子回自己家,正要離開。她老公大聲說:“別抱了,可以再把孩子賣了。”這句話像刀子壹樣刺痛了晶晶。她哭著拿起刀片劃傷了手腕。她丈夫嚇壞了,趕緊送她去醫院包紮。這件事發生後,她老公再也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並保證如果找到孩子會理解她,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壹樣對待她。這讓晶晶欣慰又感動。
現在晶晶在做賣豬飼料的工作。雖然這個工作又臟又臭又累,但她並不反感。她說:“我是靠自己的勞動賺錢,不丟人。”
晶晶通過這個節目如願找到了父母,雖然還是沒有找到孩子。但是她說她不會放棄,她會繼續努力賺錢,找孩子。
看完整個故事,帶給我很多感觸和反思。我為晶晶所經歷的壹切心疼,為她的堅強和努力感動,為人販子拐賣兒童憤怒。像晶晶這樣被拐的孩子很多,大多是因為父母缺乏安全防範意識,沒有給孩子進行過安全防範教育。但目前國家已經做了壹些預防拐賣的宣傳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為什麽還能經常看到兒童被拐賣的新聞?歸根結底,還是有很多自身的原因。我聽過很多父母和老人常說:“這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正是因為這種僥幸心理,我們才會放松警惕,對周圍的人沒有防範意識,從而助長了壞人的乘虛而入。
02
前兩天婆婆帶著三歲的女兒去遊樂園玩。接到快遞電話後,她讓遊樂園工作人員幫忙照看孩子,匆匆去取快遞,把孩子壹個人留在了遊樂園。我知道這件事後很生氣,然後就很害怕。雖然孩子沒有出什麽意外,但是我很擔心婆婆的安全意識不夠。於是,晚上,我給婆婆講了陳靜靜的故事,希望通過故事讓她明白,永遠不要把孩子壹個人丟下,不能隨便相信任何陌生人。人心和肚子是分開的,要時刻註意。
像婆婆這樣的老人和父母還真不少。他們心理上明白這些道理,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犯這樣的錯誤。所以身邊的親人可以隨時提醒,比如看到這樣的消息及時轉發強調;同時,可以通過購買繪本、漫畫、故事分享等方式培養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這樣,孩子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才能真正避免危險,保護好自己。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下壹個失去父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