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如何建立全面追溯體系

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如何建立全面追溯體系

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是舉世矚目的關鍵問題,關系到食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聲譽。多年來,各地檢驗檢疫機構高度重視促進食品(農產品)出口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源頭管理,大力推廣“公司+基地+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追溯系統是在產品供應的全過程中記錄和保存產品各種相關信息的質量保證體系。其目的是在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快速有效地找出故障原料或加工環節,必要時召回產品,並實施有針對性的處罰措施,從而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國內外可追溯系統的研究現狀

食品(農產品)可追溯性制度最早是由法國等壹些歐盟國家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工作組會議上提出的。它旨在成為壹種風險管理措施。壹旦發現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的問題,可以根據從原料上市到成品最終消費的各個環節需要記錄的信息,追溯流向,召回未消費的食品,吊銷上市許可,切斷源頭,消除危害,減少損失。歐盟頒布的第178/2002號法令對食品的可追溯性、防止有害食品進入市場、食品制造商的義務以及進口商和出口商的要求進行了規定。其中,將“食品可追溯性”定義為:“壹種食品在生產、加工、銷售各個階段的痕跡都是可以追溯的”,即食品在整個生產和流通過程中都可以被發現。該法案的實施使歐盟追溯體系能夠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

入世後,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質量安全水平低、問題頻發的局面;面對國際形勢,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優勢,不斷設置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為了徹底扭轉這種被動局面,2001年國務院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各地紛紛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於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逐漸提上日程。

為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明確生產和流通主體責任,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北京市農業局建立了農產品(蔬菜)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實現農產品生產、包裝、儲運和銷售全過程的信息跟蹤。為有效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上海於2003年開發建立了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查詢系統。該系統首次采用信息技術和條形碼技術,實現了生產監控、條形碼識別和網絡查詢的系統管理,以及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中國農業大學與北京華信童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中國肉牛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基於射頻識別(RFID)和電子管理技術原理,建立了肉牛生產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成功實現了肉牛生產者、銷售者和客戶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

目前,溯源研究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畜產品等農產品品種上,通過建立產銷聯動機制,促進農產品的標識管理。以條形碼或電子芯片為信息載體,按照信息可追溯、產品可追溯的要求,在重點企業試點,逐步推廣。

當前建立全面追溯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實施和建立已經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由於我國各地區、各行業發展不平衡,要實現全過程監控,建立完善的追溯體系,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建立全國統壹的溯源平臺。目前,各地建立的追溯體系大多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的,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互不兼容。往往壹個產品在壹個區域可以追溯,在另壹個區域卻無法追溯,也就是目前的追溯都是局部的、基於鏈接的,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追溯。

(二)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主要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要求尚未在法律法規條文中得到明確體現,使得追溯的實施缺乏法律法規依據和政策保障。

(三)實施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和成本障礙。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的前提是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由生產者/企業提供和添加的。如果提供附加信息的操作比較復雜,人力成本或者材料儀器成本會增加很多,而且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回報的情況下,生產者/企業沒有動力去建設追溯體系。

(四)標準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滯後,與國際對接程度不高,且大多集中在生產環節,加工、流通、消費環節標準較少,不能滿足全程追溯的需要。

質量安全示範區建立全面追溯體系的初步設想

當前,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形勢依然嚴峻,保持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壓力較大。探索實施區域化管理,建設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是保障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擴大出口的有效途徑。質量安全示範區追溯體系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壹)建立健全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在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按照“公司+基地+標準+品牌+市場”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工作模式,註重源頭控制和基礎工作,從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實施全程監控。按照“統壹發放、統壹整治、統壹指導”的工作思路,建立農業化學投入品生產、銷售、使用全過程管理制度,對農獸藥商店和藥品品種實行審核備案制度,加強日常監管,從源頭上防止非法、假冒農獸藥流入市場。

(二)設置有效的可追溯單位

針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多樣性、組織化和標準化程度的不同,科學設置有效的追溯單元,對那些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高的行業、產品和主體,將追溯單元設置到每壹個產品、每壹個責任人;對於那些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低,在加工、流通等環節需要重新分工組合的產品,可以在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後,利用批次追溯快速鎖定事故產品的來源和批次,從而為進壹步的監管措施提供依據。

(3)健全完善標準化生產銷售檔案。

設計標準化的生產檔案模板,全面覆蓋生產者信息、生產檔案信息和產品管理信息,開發生產管理檔案填報管理軟件,為生產者提供生產管理信息的記錄和查詢服務,使生產者可以查看生產環節的運行情況,建立生產環節的追溯管理能力;根據標識追溯條碼和追溯信息管理的要求,設計了農產品追溯管理的包裝標識方案。構建標準化生產管理專家咨詢系統,為生產各環節管理提供指導性建議,提供農業標準化生產管理水平。

(四)組織建立統壹的追溯信息管理平臺。

目前,各地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互不兼容。在總結地方經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研究建立整個質檢系統的統壹追溯平臺,與各地追溯系統兼容,形成數據共享,逐步推廣。

(E)研究更實用、成本更低的技術。

追溯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轉換、信息傳輸、包裝標識等技術。目前,由於小農戶的生產方式,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業企業規模小,所有生產經營主體都無法承受因質量追溯的需要而產生的過高成本,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低成本、高便捷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追溯技術和系統。

(六)全面加強標準化工作。

進壹步健全完善食品(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制修訂,結合建立追溯體系的需要制定新的農業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提高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加強農業標準的推廣。目前,農民的農業標準化意識不強,不能有效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可追溯信息的完整可靠。要進壹步加大標準的普及力度,增強農民的標準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