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艱辛,我們無法改變,只能改變面對困難的心態。
我以前聽過壹個寓言故事:
兩個水桶掛在壹口井上,他們開始談論“水桶生活”。
壹桶沮喪地說:“這樣的生活真無聊。它總是滿的,然後空的。真是浪費。”
另壹個水桶說:“我不這麽認為。我們總是空手來,然後慢慢回去。”這樣思考的水桶,往往是開朗的,對生活充滿信心的。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心態,決定了不同的結果。很多時候,不是生活本身無聊,而是妳對待事物的態度太消極,直接影響了妳的生活狀態。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背對太陽的壹面是正的,背對太陽的壹面是暗的、負的。我們人類總是習慣於面對消極的壹面,因為我們內心有壹種原始的自卑。陽光思維就是幫助我們把意識從黑暗消極的壹面拉出來,使之向積極的壹面發展,問題最終會得到解決。
積極的態度是人生的陽光雨露,是成功的基石,使人的心靈健康堅強;消極心態是失敗的源頭,是生活的慢性殺手,使人陷在自己設置的某種陰影中無法自拔。
古時候有個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雕謝了,就讓皇後給他解夢。皇後大驚失色地叫道:“吾王,大勢不妙!山倒了,表示山河要倒,水枯了,表示人心離。君為船,民為水,水枯,船不行。花開花落,說明好景不長。”國王出了壹身冷汗,從此生病了,越來越重。
壹位大臣去拜訪國王,國王在彌留之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大臣聽了,笑著說:“陛下,您的夢真是太妙了,從此山倒了,世界起來了;當水幹涸時,真正的龍出現了。國王,妳是天子!花雕謝,花雕謝才能見果,可見我國五谷豐登!”聽到這話,國王松了口氣,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被稱為“日本水泥大王”的淺野長晟壹郎(1848 1930),年輕時只身來到東京謀生,當時他身無分文。然而,當他看到東京街頭有人賣水時,他非常高興地想:“東京真是個好地方,連水都可以賣。看來我住在這裏不成問題。”
當然,肯定有人會這樣想:“東京是個可怕的地方。就連水也要花錢。看來在這裏生活很困難。”
所以,事物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只是被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影響。看待事物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陽光與否,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觀點承擔最終的結果。
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悲觀者和樂觀者。悲觀主義者津津樂道的壹句話是:“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堵墻。”樂觀主義者常說的壹句話是:“這個世界上有無數扇門。”“門”和“墻”的區別在於,妳能否在陽光下看到世界的分水嶺。
成功大師拿破侖·希爾說:“積極的態度是心靈的健康和營養,可以吸引財富、成功、幸福和健康;消極的態度是心靈的疾病和垃圾,它不僅排斥財富、成功、幸福和健康,甚至帶走生活中的壹切。"
他還說:“人與人之間只有微小的差異,但這微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小的區別是心態積極還是消極,大的區別是成功和失敗。"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塞利格曼教授是最早提出積極心理學的權威。他發表了壹份研究報告。他選取了美國大都會人壽的1100名員工作為觀察對象。經過5年的追蹤,他發現,積極思維的經紀人業績比消極思維的經紀人高88%,而消極思維的離職率是積極思維的5倍。
在心理確認方面,“動機理論”學者寇飛指出,當人遇到挫折時,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墮落、抑郁、固執、退縮五種反應,而積極思考者的比例不到1%。
增強正能量的關鍵是改變妳的“負面劇本”。消極思考的人會從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從而形成消極劇本的信念。他們相信無論發生什麽,最後都會有不好的後果。
久而久之,他會失去對時間的理性判斷,用消極的劇本做出消極的決定。有人說:“陽光思維就是轉到光明。”這句話很有味道。
有兩種觀點。壹個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能源會越來越少;另壹個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可利用資源將被開發。面對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樂觀者會相信後者,悲觀者會相信前者。
往好的方面想——這就是陽光思維。
亞裏士多德說:“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幸福。”讓生活快樂的方法有兩個:壹是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時間,增加它;第二,找到讓妳不開心的時間,減少它。要塑造陽光心態,調動興趣和愉悅這兩種積極情緒,讓自己保持積極的情緒。
作家馮驥才有壹篇文章叫《慷慨閱人》,列舉了壹些人應該如何閱讀,比如:
有些人願意在晴天把傘借給妳,但是下雨的時候,他們就打著傘悄悄地離開了。
妳讀他的時候不要怪他。因為他不想淋雨(何況是別人的傘)也不想分擔別人的困難。妳能說什麽?自己留壹把傘。
有些人,當妳辛勤播種的時候,袖手旁觀並不肯流壹滴汗,但是當妳收獲的時候,他卻因為各種原因毫不羞恥地分享妳的果實。
——妳讀他的時候,不要嫌棄他。因為有人願意分享妳收獲的喜悅,不管他是什麽樣的心態,都應該受到歡迎。妳做了壹點犧牲,卻成全了壹個人對表演的渴望。慢慢的,他會學會壹些自尊和自愛。
壹個人就是壹本書,書裏有前因後果,但人所展現的只是當下。所以,讀人比讀書難,用壹顆寬厚的心去讀人更難。
自私,影響,虛偽,懶惰,膚淺在這裏都提到了。他們不是大反派,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引起人們的厭惡。而當我們面對這些的時候,又該如何應對呢?在大多數古代聖賢提出“遠小人”的時候,馮驥才先生在這裏提出了另壹個觀點。首先要拓寬思路,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對待別人。然後,在這件事上反思自己。另壹方面,在容忍他人的過程中,我們敦促自己變得更好。
馮老師的閱人之道充滿陽光,他在積極地看待這個世界。這正如作者所說:“讀別人,其實就是讀自己。在閱讀真善美的時候,我們也讀到了虛偽背後的虛偽,美麗背後的醜陋,笑容背後的狡詐...所以,在讀人的時候,要學會寬容大度,這樣才能讀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高尚的,歡樂的,幸福的。”
生活的腳步往往走得很匆忙,要學會停下來笑著看雲,坐下來看花開,沈下心來像大海壹樣平靜,安下心來舒服地看。
當心情平靜,壹切自然反映,心靈極度寧靜時,瞬間就是永恒。
不要讓生活輸給心情。心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卻能左右生活。心情好,什麽都好,心情不好,什麽都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