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刺繡的四大流派是什麽?

中國刺繡的四大流派是什麽?

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

蘇繡

絢麗多彩的蘇繡被視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壹顆明珠。

蘇繡起源於蘇州吳縣,現已遍布江浙壹帶。江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絲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地。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織錦,多彩的花線,為蘇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已將刺繡用於服飾。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命趙大成的妹妹親手繡制列國地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行等圖案,據說是“壹錦繡天下”。據《清秘藏》“宋人刺繡,針線精細,壹兩線,壹針細如發絲。精美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山川遠觀有趣,亭臺樓閣中的人物深有傳神之感,花團錦簇,婀娜多姿。最好的都比畫好。”可見宋代蘇繡藝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到了明朝,江南已經成為絲織手工業的中心。在繪畫藝術上,以唐寅、沈周為代表的吳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術家結合繪畫進行再現,繡出的名作栩栩如生,筆墨神韻細膩,被譽為“以針作畫”、“出類拔萃”。從此,刺繡藝術在針法和色彩圖案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藝術花園裏美輪美奐,與書畫藝術相抗衡。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可謂流派紛呈,名家雲集。王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幾乎全是蘇繡藝人制作的。民間刺繡豐富多彩,廣泛應用於服裝、服飾、被子、枕袋、窗簾、靠墊、鞋面、香囊、扇袋等。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刺繡精美,配色美觀大方,而且有喜慶、長壽、吉祥寓意的圖案和花紋,深受群眾喜愛。還有壹種“畫繡”,屬於高級欣賞,稱為“閨繡”。吳縣的和曹,吳江的和沈關關,無錫的和薛文華都以他們的傑作而聞名。尤其是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漸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跡象。光緒年間,刺繡技藝高超的沈在蘇繡界頗有名氣。她將沈皛模擬西洋畫的特點融入刺繡中,創造了壹種新的“模擬刺繡”。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沈繡了佛像等八件作品,為她祝壽。慈禧太後題寫了“長壽”和“幸福”兩個字,送給沈和她的丈夫玉玨。從此,沈改名為沈壽。後來,她的作品《意大利女皇埃琳娜畫像》作為國禮贈送給意大利,在意大利政府和民眾中引起轟動。那須1915雕像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上獲得壹等獎,價格高達13000美元。美國女子沃貝克的畫像在美國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仿真繡”享譽全球,掀開了蘇繡嶄新的壹頁。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舉辦了刺繡工作坊、刺繡工程課程、刺繡工會等。她去過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給學生上課,培養新壹代。當時,其他著名藝術家有、唐、李培凱、蔡群秀、和金靜芬...他們的作品先後在“都朗國際博覽會”(1911)和“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1915)展出。20世紀30年代初,丹陽鄭錚女子職業學校刺繡工程主任楊守玉開創了縱橫交錯、層層疊疊的刺繡,豐富和提高了蘇繡的表現力。

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蘇繡藝術家的創作開辟了壹個新的廣闊天地。江浙地區的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臺、杭州等地相繼建立了刺繡研究機構或工廠,使刺繡藝術家們能夠安心地投身於研究和創作。失傳的技藝被挖掘、總結、提高、發展,讓古老的蘇繡藝術重新煥發光彩。

湘繡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已發現的最早實物是1958長沙楚墓出土的龍風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40件繡衣和壹件繡錦。刺繡花樣10多種,繡花線18種色調,運用各種針法,達到針跡工整,線條灑脫,刺繡嫻熟的境界。到清代,長沙刺繡遍布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記載:“在省城壹帶,女繡工多,織工少,人人富錦鈸。長沙縣沙坪和開福區夏寧是湘繡生產的傳統基地,大部分農婦從事刺繡,曾被稱為“刺繡之鄉”。全市刺繡村很多,但清代沒有26個,繡工1萬多人,年產刺繡2萬多件。繡品以被套、枕套等日用品為主,也有少數高檔的畫屏。

湘繡的藝術特點是生動,逼真,質感強。它是以草稿為基礎,“以針重影”、“以線描影”,在刻意追求草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所以它的絕活就在於“針用線”。湘繡的針法多變,以混針為主,根據不同部位表現不同對象和自然肌理的不同要求,發展到70多種針法。線有成千上萬種顏色。根據不同圖畫的主題,用不同的針法選擇不同顏色的繡花線——絲線或毛線。繡制的物件借助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花線的光澤效果,既保留了圖紙原有的韻味,又通過刺繡工藝增加了物件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普通繪畫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因此,湘繡成為壹個獨特的流派。到了清末,“湘繡盛行,超過蘇繡,不再以顧繡之名。方法是改藍圖染絲綢,不是退壹步。”

從此,湘繡以其獨特的玩花樣的魅力吸引了海內外的人們。1910年,在南陽勸導會上被譽為“渾筆無痕”“字被繡,針線被毀”。65438-0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湘繡壹炮而紅。壹尊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湖南刺繡的半身像,在長沙金華刺繡工坊亮相,引起轟動。湖南省主席何建指示他以個人名義送給羅斯福,是壹段佳話。繡像現藏於亞歷山大博物館。

解放後,湘繡工作者改變了過去單面繡的傳統工藝,著力發展雙面繡藝術,同時創造了難度更大的“雙面異繡”,把湘繡藝術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它在透明底座的兩面繡上不同主題、創意、顏色和縫線的兩件物品。比如兩面繡“木蘭”的繡屏,就是根據《木蘭詞》中的名句。壹面還繡著“萬裏去榮基...寒光鐵衣”,另壹面繡有“窗明幾凈,鏡塗黃。”這既體現了花木蘭女扮男裝的英雄形象,又體現了女扮男裝的學校態度,使對比形象更加鮮明。壹方面身著軍裝,壹方面構思巧妙,刺繡精美,堪稱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

湘繡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繡品豐富。“虎”、“獅”、“百鳥朝鳳”等著名傳統名牌掛屏;有獲得“省優產品”的鳥、魚、花、童、蝶“五百”被;還有許多精美的湘繡產品,采用雙面完全不同的刺繡。

川繡

起初,蜀繡主要流行於民間。清中葉以後逐漸形成產業,尤其是成都的九龍巷和客家巷。當時縣政府辦的“勸退局”中還設置了刺繡部,可見其制作之廣泛。當時生產的主要品種有官服、禮品、日用花服、邊花、婚紗、彩帳、條。

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其刺繡技藝非常獨特。至少有65,438+000種精美的針繡技藝,如五彩織錦繡、帶繡帶畫的線繡、精致細膩的雙面繡、紗針、尖針、蓋針等,都是非常獨特和精美的技藝。在今天的刺繡中,既有巨大的屏風,也有小巧的口袋件;既有名品高精度鑒賞,也有普通消費品。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蓮鯉”巨幅屏風、蜀繡名品“宮姝樂女樂顏圖”掛屏、兩側顏色各異的“水草鯉”屏風、“大熊貓”屏風等,都是蜀繡的代表作品。

東晉的董陽國誌稱蜀繡和蜀錦為蜀國之寶。清代成都發展了許多刺繡店。刺繡是由當地編織的紅色和綠色緞子和重要的房地產松散線。線整齊粗,色淡雅。其針法為“整齊針法,亮線法,緊而柔,車擰到家(車,即從中心向四周展開;撚,即長短針由外向內加減)。有套針、暈針、斜針輥、家流針、參考針、梭口參考針、織針等。產品包括鏡簾、蕾絲、婚紗、卷軸、鞋帽、裙子、枕套、被子、窗簾等。主題吉祥,象征性強,帶有民間色彩。蜀繡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精細的線條成為中國四大著名刺繡之壹。以自然為主題的蜀繡(如熊貓、花鳥)更是吸引人。有單面繡和雙面繡。純手工刺繡,畫面生動,造型多變,圖案精美。

起源於川西民間的川繡,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流暢、疏理、圓潤、色彩鮮艷的獨特風格。

蜀繡的技術特點是線法流暢明快,針法工整,用針嚴謹,調色柔和,轉折自如,氣韻生動,逼真得體。任何壹件蜀繡作品都生動地展示了這些獨特的技巧。據統計,蜀繡共有122種針法。常用的針刺方法有暈針、鋪針、滾針、割針、混針、沙針、蓋針等。蜀繡常用暈針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繡得惟妙惟肖。比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靈動、人物的優美、山川的壯美、花鳥的千姿百態、熊貓的天真爛漫,都呈現出輕、凈、粗、細、軟、硬、松、松等不同的質感。

蜀繡靈活,適應性強。壹般用絲、緞、絹、紗、縐等作為刺繡的面料,根據刺繡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都有所不同。

越繡

粵繡是廣東刺繡藝術的總稱,包括廣繡和潮繡兩個流派。刺繡歷史悠久,技藝精湛,裝飾成分強,色彩豐富鮮艷,繡絨光滑明亮,文理分明,絨條灑脫,金銀墊絨立體感強,刺繡工人技藝精湛,刺繡華麗等獨具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素娥寫的《杜陽雜文》中描述粵繡的精湛技藝:“永貞元十四歲,南海公七女眉母,巧奪天工,能在壹尺帛上繡出七卷Hokkekyo。字的大小不超過小米,但分的很清楚,細如發絲,沒有缺章。不如做個飛仙,封面用絲鉤分成三股,染成五色,金黃厚重。其中有十大洲三島,有天生麗質的女子,廟中塑像更是鳳毛麟角。舉行節日的男孩不少於壹千人,其覆蓋面有十尺寬。據說沒有三兩炸香案,而且頑強。唐順宗皇帝賈啟功稱她為教母……”。

唐朝到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廣州屬於邊疆地區,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刺繡和農業、手工業壹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粵繡的技藝從宋代到明代得到了進壹步的提高。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建立了刺繡商店,廣州、潮州等地也廣泛設置了刺繡村和作坊,粵繡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解放後,在百花齊放政策的推動下,出現了名作。

隨著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越來越多,應用範圍也很廣。其中,高檔刺繡主要包括條幅、掛屏、臺屏等,而普通刺繡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如繡畫、金銀絨掛裙、被子、枕套、床楣、靠墊、毛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包、戲裝等。粵繡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流、器皿及各種圖案,其中以飛鳳、龍鳳、博古等為最傳統的題材。

廣東刺繡包括兩個流派,即“廣繡”和“潮繡”,因此其針法因其流派不同而不同。7大類30多種針法,包括直撚針、裝訂針、連續針、輔助針、針織針、饒繡、變體繡等,以及平繡、織錦繡、饒繡、凸繡、貼花繡等6大類10多種針法。至於“潮繡”,有60多種針釘和針編織方法,如雙針紡紗,紡紗,過橋,凹針刺繡和墊繡,以及40多種絨繡方法。與此同時,藝術家們還采用多種技術,如折疊繡,插入繡,金銀素描,棕色絲綢素描,使“潮繡”在“繡,釘,墊,粘,拼,等等。粵繡不僅使用豐富多樣的針法,在創意設計上也講究思路,善於將吉祥美好的祝願融入刺繡之中。在創作方法上,采用了源於生活、重視傳統的刻畫,追求更美好的理想,而不是滿足於現實。同時善於借鑒繪畫、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優點,使刺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明快、平整,肌理清晰分明,物象兼備,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