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登封市北2.5公裏的嵩山南麓,背靠季峻峰,面向雙溪河。因位於嵩山之陽,故名嵩陽書院。
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八年(公元484年),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寺,五代改太師書院。
宋代理學“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從此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祥地之壹。
明末,書院毀於兵,清康熙重建。
嵩陽書院歷經壹代又壹代的多次增補和修繕,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密。
書院的建制簡潔、典雅、大方。
松陽書院的學術體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始於唐代,盛於北宋。直到清末才廢除書院制。
教學特色:松陽書院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壹頁。經過近千年的均衡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其主要特點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機構,也是學術研究機構,是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機構。
2.書院盛行講座制,允許不同的學派和觀點進行講座和爭論。
3、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放”,不設班級,不受地域限制。
4.學院註重學生的個人閱讀和研究,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采用提出問題的理論。
註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書院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
書院的名師不僅用淵博的知識和修養教育學生,更用高尚的道德操守感染學生。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壹顆明珠,是中國古老的高等學府。
宋初,國家太平,文風處處。經過五代之亂,儒生們都喜歡在山裏找個僻靜的地方聚在壹起講學。
登封是堯、舜、禹、周公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據記載,先後在松陽書院講學的有範仲淹、司馬光、程顥、程、、朱、李綱、範純仁等24人,司馬光《資鑒》第9卷至21卷在松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
程,人稱“二程”,程顥在松陽書院講學10余年。他對學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講課感情清新,通俗易懂,傳道授業解惑,有說服力。
白來的學生和現實中回來的學生都受益匪淺,感覺自己像個春風。
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不足壹縣壹個。只有登封贏了五個。
著名的儒者京東就在這裏的松陽書院。後為秀才,九任謀士。
正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松陽書院名聲大振,四面八方的學子摩肩接踵,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之壹。
醫院裏的漢風白鳳將軍被稱為“稀世珍寶”。
松陽書院有三棵古柏,西漢元六年(公元前110年)被封。漢武帝劉徹巡視宋嶽時,見柏樹參天,郁郁蔥蔥,遂封他為“將軍”、“二將軍”、“三將軍”。
將軍柏高12米,厚5.4米。樹斜倚著,樹冠厚實大方,就像壹把大傘遮住了晴空。
第二棵將軍柏高18.2米,厚12.54米。它的樹皮雖然斑駁衰老,但卻生機勃勃,枝幹挺拔。
樹幹下部有壹個南北向的洞,像門道壹樣,樹洞裏可以容納五六個人。
兩根巨大的樹枝像翅膀壹樣彎曲,左右伸展,形狀像展翅的鷹和想要飛翔的金公雞。
每當山風吹來,枝葉搖動,如響,絲竹之聲猶存。
明朝末年滅了三個將軍。
柏木將軍的年齡壹直是個神秘的話題。
該樹自被封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趙樸初先生留下了贊美的詩句:“松陽有柏,人間三千年。”
經林業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壹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麽被命名為“第二”?這裏有壹個“先入為主”的傳說,感人至深。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揮毫潑墨,吟詩作贊,給人留下了靈感。
雄偉的將軍柏為松陽書院增添了歷史滄桑感和強烈的感染力。
門外的大唐碑被譽為“嵩山碑王”。
全稱《宋陽關紀聖德聖碑》,刻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紀念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這座紀念碑宏偉壯觀,雕刻精美。整個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描述宋陽觀道士孫太沖在唐玄宗李隆基煉丹。
李執筆,裴炯篆八股文。
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體態端正,剛勁適中,發式飄逸。唐代碑重80余噸,僅碑帽就重10余噸。在古代,人們是怎麽給它戴上這麽重的碑帽的?千百年來,所有來松陽書院的遊客都不得不提這個問題。
在民間,“直隸唐碑”的傳奇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成為欣賞唐碑的重要內容之壹。
松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聞名,文化底蘊深厚,景觀獨特。
群山環拱,溪水潺潺,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色最清,石建築聞名文明。
書院的主要文物是西漢的“將軍柏”和唐代的“大唐碑”。
松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道薈萃之地,但卻是歷史最久、最負盛名的地方。嵩陽書院後為儒學聖地,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八年(公元484年),名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服務僧人多達數百人。
楊迪大帝時期(605-618),改名為嵩陽關,為道教活動場所。
宋仁宗景壽二年(1035),定名為嵩陽書院,此後壹直是名人教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明末,書院毀於火,元、明、清三代重修加建。鼎盛時期擁有1750畝以上的學習場地,學生數百人,藏書2000余冊。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建立學校。經過壹千多年的書院教育,完成了這個過程。
然而,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壹顆璀璨明珠,書院將永載史冊。
在古代,松陽書院並不是簡單的指壹個院落,而是由壹個主院和周圍的幾個單體建築組成,地域分布比較廣闊。
壹般來說,建築* * *分為五個院落,從南到北依次為大門、第壹殿、報告廳、道觀、圖書館樓。除了我們在松陽書院看到的建築之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天光雲影閣、觀瀾閣、川上閣以及位於松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石蝶溪的松陽書院別墅——君子閣。仁智閣等建築在三公市南、七星嶺以南,書院西北的玉珠峰下。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南京書院。
因為商丘在唐代叫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為南京,是當時的四大都城之壹。
商丘瀕臨汴水,交通便利,出差頻繁。自隋唐以來,它已發展成為壹個世界性的城市。
宋代應天府書院設置在商丘繁華鬧市。
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老城區東部。
它的前身是晉代後期楊雲開辦的壹所私立學校。之後經過其學生齊的努力發展起來,學生“不遠千裏來”,“遠近學者歸”。
北宋時,政權開放科舉,應天書院人才濟濟,參與科舉的學生多達五六十人。
在宋真宗,宋州(今商丘),宋太祖趙匡胤發跡的地方,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升為南靖。
1009年,宋真宗正式授予該院應天府書院的稱號。
在宋仁宗,應天書院於l043年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壹,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此後,在曹誠等人,特別是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書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並聘請著名學者王鑄為說書人。王鑄博覽群書,多才多藝,應天府書院在他的主持下“名揚天下”。
仁宗景祐二年(1035),天府書院改為付雪,顏姝聘請因喪從綏陽退休的範仲淹任教。範仲淹在教書期間,寫過《南京書院提名狀》。
當時應天府書院是中州壹大學府。據《宋史》記載:“五代以來,天下之學皆廢,自顏姝以來,學術皆興。
大中祥符二十余年,應天府書院學生“雖相繼畢業,但賈逵之豪傑,羽臺亭之儀,從未間斷”。
明鄭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到此地——城中山二街以北。
有大成殿、明倫殿、月牙池。
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立在原來的大成殿,明倫殿就是學校。
這兩座建築都是依山而建。
大成殿是祭孔的地方,明倫殿是考試的地方。
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