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拒絕每年500萬買斷經營權#
作為壹個擁有數千萬粉絲的網絡名人,張的壹天是從土炕上開始的。早上起床,掀開沈甸甸的碎花被子,慢慢刷牙洗臉,把剁碎的餡料餵給家裏的雞,壹瓶普通的六味地黃丸和壹瓶AD鈣奶,給他的家加上時代感和動感的音樂,構成了壹個又壹個視頻。
可以說,只用了兩個多月,“張同學”就把自己有40多個視頻的賬號打造成百萬流。各平臺“張同學”話題接連登上熱搜榜。最後,官方媒體也采訪了他。
然而,隨著張的走紅,需要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有人懷疑他背後有專業團隊,有人鄙視他設置單人為“張”,還有人認為“張”的鏡頭所展現的鄉村充滿了亂七八糟,壹點也不美。
針對第三個關於視頻本身質量的問題,“張”當時給出的回應是:“我只是想把身邊的事情拍出來給大家看,是壹種演繹。這確實是這個國家的壹個方面,但不是全貌。”
這個回答實際上包含了另外兩個問題的答案。同時,根據絕大多數網友的評論,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張同學》視頻制作的態度——是否有專業團隊,是否單身,與觀眾無關。我們要看到的是“張同學”鏡頭下的真實中國。
那麽“張同學”為什麽會生氣呢?在看“張同學”的視頻時,作為觀眾的我們在看什麽?
第壹,與其精細包裝,不如真實掩埋。
在短視頻橫行的當下,很多被資本推向觀眾的作品,似乎都是流水線統壹生產的透明盲盒。屏幕對面的博主們看起來臉色都不錯,仿佛壹天到晚都在大都市,拍出來的任何壹個角落都沒有米糠汙垢,有的只是各種濾鏡重重的商品。最後,他們要告訴觀眾:這叫生活。
突然有壹天,同學張和中國壹起出現在他的鏡頭裏。
貼滿編年畫報的墻壁,斑駁破舊的櫃子,碎花布做的窗簾,屋外墻角堆著的磚頭,高高的土炕,讓房間仿佛被掃把掃了壹遍,甚至看起來有點臟。這種掩埋與其他博主創作的反差,迅速讓“張同學”的視頻點擊量壹路飆升,也讓觀眾意識到這裏還有另壹種生活。
某短視頻平臺上有壹句著名的廣告語,叫做“記錄美好生活”。雖然美好的生活有很多種,但有錢人會有自己的路,奔波於職場的打工者也會有自己的小確幸。但是當“好”被資本作為口號提出來的時候,觀眾對“好生活”這個概念的理解就會變得單壹。
看看其他博主費盡心思營造的高大上的氛圍,博取的利潤,再看看“張”的雞食。難免有人會有反應。在現實世界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每天喝壹杯紅酒。摘下濾鏡後,我們大多數人面對的都是現實生活。
第二,懷舊是每壹代人永恒的話題。
在“張”的大部分熱搜下,熱評中的詞大多是關於“童年”、“懷舊”、“生活氣息”的。如果要為“張同學”的粉絲們畫壹張合影,他們可能是60年代出生在農村,最後生活在城市的父母,70年代離開家鄉,選擇到南方打工的中年人,也可能是80、90年代外出求學,很少回家的年輕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修建通往羅馬的道路的人很多,但真正出生在羅馬的人卻很少。關於“張同學”這個話題,之前有壹篇文章寫道:“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裏,會“以更平等的視角”看待“鄉村”。
在“張同學”的40多個視頻中,觀眾不僅看到了瓷臉盆、黑白明星海報、炕上的鍋飯,還聽到了雞叫,聞到了煙火味。這不是鏡頭裏“張同學”壹個人的生活,而是熒幕外幾代人的回憶。
壹千五百萬,多麽龐大的數字。這些粉絲或許通過“張同學”的視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他們也知道,童年的紙飛機最終不會像《稻香》的歌詞那樣飛回他們身邊。
第三,嫻熟的技術保證了粉絲群的穩定性。
其實在“張同學”之前拍攝當地生活的博主很多,但都沒有達到“張同學”的效果。有專家解釋說,這很可能是視頻剪輯的問題。
“張同學”在網上走紅後,有網友專門統計了張同學第壹段視頻的鏡頭數。最後發現,在這段8分鐘的視頻中,壹個* * *包含了190個鏡頭,其中4個長鏡頭超過8秒,相當於平均每2.28秒壹個鏡頭,而很多好萊塢大片每3、4秒才壹個鏡頭。
從2020年的頂流到2021的頂流“張同學”,正能量的網絡名人或許是市場飽和競爭的產物,但爆紅之後如何繼續發展,還是要看他們自己。也希望張接下來的創作能繼續吸引觀眾,期待更多張這樣的博主帶著好作品出現。
作者:三三
編輯:蔡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