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城市群

開放分類:地理,城市,河南,城市群

目錄

中原城市群的區域範圍

中原城市群三級城鎮體系

戰略目標

鄭州都市圈建設

城市體系的層次優化

城市規模序列的構建

城鎮體系空間布局優化

城市群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特定區域空間內,以區域網絡組織為紐帶,由若幹個不同層次的密集分布的城市及其腹地通過空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區域系統。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要素逐步優化的產物。每個城市群壹般以壹兩個經濟相對發達、輻射帶動功能較強的中心城市為中心,由若幹個空間距離近、經濟聯系緊密、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的相鄰城市組成。城市群的發展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輻射作用,促進城市群內城市的發展。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區域發展的重大宏觀戰略,也是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途徑。

中原城市群的區域範圍

以鄭州為中心,以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鞏義、新密、禹州、新鄭、偃師、滎陽、登封、舞鋼、汝州、輝縣、衛輝、沁陽、孟州、長葛等23個市,34個縣。國土面積5.87萬平方公裏,人口3950萬,分別占全省國土總面積和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三級城鎮體系

第壹級是鄭州都市區,包括鄭州下轄的中牟、鄭汴壹體化地區。

第二層次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開封、焦作、新鄉、開封、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鞏義、禹州、新鄭、新密、偃師為節點,形成中原城市群緊密聯系圈;

第三層是外圍地帶。

戰略目標

在《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構想》中,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非農產業占95%以上,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60%以上;建成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能源基地、現代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產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要素集聚和承載能力全面增強;GDP占河南省70%以上,在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城市群中確立了重要地位,帶動全省發展,輻射周邊。

鄭州都市圈建設

大鄭州的範圍包括鄭州市區及其緊密相連的衛星城。基本思路是提升鄭州,強化核心城市的地位、功能和經濟空間組織。以發展成為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以建設鄭東新區為契機,著力發展“三港五區”,使其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到500萬,成為華中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滎陽市將納入鄭州市區,作為城市功能區進行建設發展;突出鞏義市在鄭州發展中的地位,使之成為鄭州與洛陽之間的支撐點;調整行政區劃,將黃河以北的橋北新區和文縣、武陟、原陽等縣的部分區域納入鄭州的發展範圍,實現跨江發展,使鄭州人口達到654.38+00萬左右,成為可與武漢、Xi安、成渝比肩的大都市。鄭州中心組團應集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產業應向外圍衛星城市轉移和擴散。鄭東新區要發展成為中央商務區和“新經濟”聚集區,鞏義、新密、新鄭、中牟、橋北新區等外圍衛星城要重點發展產業,* * *支持鄭州成為河南乃至中部地區產業空間組織中心功能區。力爭在不久的將來把鄭州發展成為集行政、商業、交通和旅遊服務於壹體的現代化大都市。

鄭州積極向東向北發展,重點建設鄭東新區(莆田組團),加快發展花園口組團,繼續抓好中心城市組團、徐水組團、空港組團建設。城市街區和道路建設力求體現文化特色,建築造型突出個性。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體現了以人為本。2005年鄭東新區基本形成33平方公裏規模,201O年建成150平方公裏規模。2020年,鄭州都市圈人口將達到1萬,1.20萬。中心城區人口將超過500萬,城市面積500平方公裏。率先消除鄭州都市區二元結構,把鄭州建設成為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

發揮鄭州交通和信息樞紐的區位優勢,建設中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加快金融開放步伐,吸引中外金融機構在鄭州設立分支機構,把鄭州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金融機構聚集區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大力發展會計、稅務、律師、管理咨詢、工程咨詢等中介服務,把鄭州建設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中介機構集中、競爭力強的城市。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設,積極發展旅遊和文化產業,形成我國重要的區域性科教文化中心。

重點發展信息產品制造、汽車制造、生物化工、食品制造,形成資金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使鄭州成為中原城市群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區。

鄭州都市區城鎮體系建設。滎陽、新密、新鄭以及中牟縣、尚潔區距離鄭州30-50公裏,鞏義、登封在70公裏以內。鄭州與周邊7個市(縣)被農田(都市農業)和綠地隔開,產業互補,形成核心-衛星城市結構。進壹步加快鞏義、登封等衛星城建設,適時撤市(縣)設區,完善鄭州都市圈城鎮體系。

城市體系的層次優化

1.2010城鎮體系發展

2010年前,由於河南省對中原城市群發展的迫切關註,東部和南部基礎較好、具有對外輻射意義的開封、漯河有望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使城市體系中的次中心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推動經濟發展勢頭相對較強的濟源、鞏義、禹州、偃師作為區域性副中心城市,以彌補空缺,加強和完善城鎮體系三級中心城市層。

同期,尉氏縣、長垣縣、寶豐縣、文縣、臨潁縣、新安縣等經濟發展實力較強的縣有望升格為縣級市,與汝州、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共同形成城鎮體系的四級中心城市層,城鎮布局趨於相對統壹。

到2010年,通過不同城市各種渠道的發展和升級,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等級結構,共29個城市,四級中心城市比例分別為3.5%、20.7%、24.1%和51.7%,為城鎮體系結構的進壹步優化奠定了框架。

2.2020年城鎮體系發展

2010年後,隨著城市體系內部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資源將得到高效利用,城市群經濟、社會、環境將協調發展,部分城市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整個城市群將從非均衡發展階段逐步走向相對均衡發展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中原城市群地區將形成以鄭州為主核、洛陽為副核的“雙核牽引”新格局,城鎮體系整體的帶動力將大大加強;

許昌要發展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與洛陽等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完整的鄭州周邊圈;

汝州、武岡、登封等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方中心城市,有望發展成為區域性副中心城市,加強和完善城鎮體系的三級中心城市層;

艾博縣、欒川縣、元陽縣、武陟縣、孟津縣等經濟發展較快的縣,有望在2020年前晉升為縣級市,豐富城鎮體系的四級中心城市層。

到2020年,通過不同城市的發展和升級,基本定型較為完善的城鎮體系等級結構,共有34個城市,四級中心城市比例分別為5.9%、20.6%、26.5%、47.0%。中原城市群地區將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臺”。

城市規模序列的構建

2020年設立城市非農人口優化指標,城市非農人口排序為鄭州、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開封、漯河、許昌、濟源、禹州、新鄭、衛輝、鞏義、汝州、沁陽、長葛、舞鋼、滎陽、輝縣、新密、偃師、登封、孟州。* * * 34個城市,34個城市非農總人口達到2500萬。

中原城市群城鎮體系的基本框架是構建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其他省會城市為支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功能明確,組合有序的城鎮體系。

2010年,預計鄭州和洛陽人口將分別達到400萬以上和260萬。開封、新鄉、焦作、平頂山人口超過1萬,進入特大城市行列。許昌80多萬人,漯河60多萬人,進入大城市行列;人口20萬以上的中等城市11,人口20萬以下的小城市31。

2020年,預計鄭州中心城區人口突破500萬,成為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洛陽市區人口已達350-400萬;許昌、漯河也進入特大城市行列;濟源、禹州、鞏義、偃師已進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規模進壹步發展壯大,與周邊城市實現了壹體化發展。

城鎮體系空間布局優化

1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的結構特征

城鎮分布比較密集。中原城市群是中國中部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城市數量約占河南省城市總數的60%。23個城市平均密度為3.9/萬km2,略低於珠三角城市群(4/萬km2),高於長三角城市群(2.9/萬km2)。431城鎮分布密度為7.3個/千km2,低於珠三角(9.8個/千km2),高於長三角(6.8個/千km2)。

城市布局集中,交通方向性和層次性特征明顯。城市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形幾何特征,計算出該區域城市空間分布的集聚維數為0.5127(決定系數R2 = 0.9791),表明城市分布高度集中,城市的區域分布屬於集聚型[20]。而且流量指向性非常明顯。此外,城市分布以鄭州為核心向外,具有明顯的圈層空間分布特征,有利於中心城市的擴散效應和城市間功能的分工與協調。

以四大動脈為主幹的壹級城市網絡格局。壹條主軸和三條副軸構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網絡的四條大動脈,那些分布在發達的省道和密集的縣鄉公路構成的交通網上的城鎮構成了城市網絡的分支。眾多的分支和四條大動脈相互交錯,形成了城市網絡的雛形。同時,東部地區網絡分支不發達,城市網絡密度相對較小,城市群整體網絡功能降低。

2優化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的目標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城市化戰略中“強化核心、軸向發展、梯度推進”的重點和核心區域。只有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資源配置,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壯大優勢產業,放大城市群的整體優勢。空間布局優化的目標是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建設壹批特色鮮明、宜居宜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市,形成多層次、網狀的城鎮體系;推動中原城市群成為功能完善、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城鄉發展壹體化的現代化城市密集區;將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主平臺,承東啟西、聯南接北,形成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帶動中原崛起,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確立中原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為中國隴海-藍欣帶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城市群地區。據此,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總體上應體現城鎮空間發展的中心集聚、軸線擴展和網絡連接格局,並著眼於未來,逐步形成以各級中心城市為基礎,以快速交通幹道和產業都市圈為發展軸,以各種生產要素流動、各級交通和通訊線路為連接網絡的城鎮體系空間布局。

3城鎮體系空間布局優化方案

中原城市群的空間布局優化應分整體和局部,在城市群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應有所側重。2020年前後,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兩圈、雙核、四帶、壹三角”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總體格局。

兩圈。第壹圈是鄭州都市圈,第二圈是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鞏義、禹州、新鄭為節點的緊密聯系的中原城市群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鄭州為中心,以周邊7個衛星城鎮為節點的鄭州都市圈,以除鄭州以外的幾個中心城市為節點的緊密聯系圈,以及由除中原城市群以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組成的外圍輻射圈,包括周邊省份的部分城市。基於城市圈的分層空間分布,采取以鄭州為中心的“圈層”空間壹體化發展模式,應是優化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的總體模式。

雙核。即主核心城市鄭州和副核心城市洛陽。目前依靠鄭州拉動中原城市群進而拉動整個河南省的力度較弱,勢必形成弱核牽引狀態。而且,短時間內迅速擴大鄭州的規模,靠行政力量“提升”綜合實力,或者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創造“商業奇跡”,都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危險的。在這種形勢下,西距鄭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洛陽,自“壹五”以來就是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城市,自然進入空間布局優化的視線。如果以鄭州為主核,洛陽為副核,形成雙核牽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變化,就更有說服力了。

四條腰帶。第壹帶是沿黃河自東向西由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國道310組成的復合發展軸。第二帶是由北向南的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國道107組成的復合發展軸。第三帶是由連接新鄉、焦作、濟源、洛陽的鐵路、公路組成的復合軸。第四帶是由連接漯河、平頂山的洛福鐵路和在建的洛陽至平頂山、漯河、周口、阜陽至上海的高速公路組成的復合軸。相應地,將分別建設鄭州-汴洛城市工業走廊(隴海工業開發區)、新鄭-羅京-廣工業軸、新焦-濟南太行工業軸、羅平-羅平工業軸四條工業發展軸。這四條軸線對應著四條產業發展軸線,構成了中原城市群壹體化發展的四條重要“經脈”。

三角形。指以平頂山、許昌、漯河為節點,依托其產業發展,形成帶動城市群西南發展的“增長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鄭州-開封-新鄉-焦作-濟源-洛陽組成的增長多邊形,南部有平頂山-漯河-許昌組成的增長三角。相比之下,南部的平徐羅增長三角區位條件便利,合作基礎良好,可以進壹步加強三市之間的經濟聯系,註重產業壹體化和基礎設施壹體化,實現壹體化發展,形成城市群南部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