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老年人心理需求研究分析報告

老年人心理需求研究分析報告

如今,由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以下是我的老年人心理分析論文,供大家參考。

模式壹:《關於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思考》隨著老齡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關註老年人口健康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和國家需要面對的問題[1-3]。幸福是全社會對老年人生活的期望,但由於生理和心理問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增加他們晚年的幸福感。在社會人口流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家到異地工作,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現象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的社會支持水平,社會支持水平的降低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關愛老年人,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中國的大量研究也顯示了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脆弱性。社會支持包括子女、配偶、親友對老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狀況等經濟支持。有研究認為,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低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影響因素[5-6]。夫妻關系和子女關系是中國家庭的兩個重要支柱。良好的子女關系作為社會支持的紐帶,可以給老人壹個良好的精神寄托,可以定期與子女溝通,緩解內心的孤獨感[7]。重大不良生活事件是指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甚至引起老年人抑郁等癥狀的重大事件。本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基礎,分析不同社會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在療養中心療養檢查的老年人205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38人(67.32%),女性67人(32.68%)。年齡60-82歲,平均(71.42?12.05).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2)思路清晰,具有壹定的表達和讀寫能力,能夠配合調查人員完成調查問卷;(3)企事業單位等退休人員;④身體無精神疾病或惡性疾病;⑤知情同意,願意參與本次調查。

1.2方法

1.2.1

調查工具本研究采用壹般情況問卷、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8],其中壹般情況問卷主要收集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基本信息,癥狀自評量表* * *有90個條目,分別檢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每壹項都給了(1 ~ 5) 5分,分別是:1。無(意識到問題/癥狀),2。很輕(意識到問題,但不頻繁和嚴重),3。中度(意識到癥狀,其嚴重性為輕至中度),以及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個條目)、主觀支持(4個條目)和社會支持利用度(3個條目)。

1.2.2質量控制

這份問卷由護理評估小組完成。護理評估小組* * *有5名本科學歷護士,問卷調查前均接受過培訓,培訓評估結果為優秀。問卷收集後,抽取5%進行復試,以驗證信息,保證信息收集和量表評定的準確性。

1.3統計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定量數據采用(X?s)表示對兩組相關數據采用相關分析方法,對兩組定量數據之間的關系采用線性回歸方法進行分析和預測,P

2個結果

2.1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在不同維度上的得分

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婚姻狀況、居住狀況、自測健康狀況和子女關系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自測健康狀況、子女關系對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得分有顯著影響,如表1所示。

2.2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得分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總分與SCL-90中的強迫、抑郁、焦慮、敵對呈負相關。具體來說,在三個維度中,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僅與焦慮負相關,支持的利用度與強迫、抑郁、焦慮、敵對負相關,如表2所示。

3討論

隨著對我國不同領域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9-11]。本研究以心理癥狀為評價指標,分析不同社會支持下的心理癥狀。社會支持包括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以及老年人對支持的利用,這決定了社會支持的效果,因此也引起了許多專家的關註。

3.1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年齡對老年人心理癥狀和社會支持的影響在70歲以上時更加明顯。這可能是因為70歲以上的老人由於身體的老化,降低了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對主客觀的利用。同時,溝通的困難和他們身體的健康狀況也影響了心理的起伏,這也可以通過對健康自評的分析得到證實。自我健康差的人社會支持分較低,癥狀分較高。

3.2主觀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主觀支持是指個體在情感上經歷或感受到的支持,是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足感,與其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如果家庭中發生重大不良事件,如喪偶等,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會產生很大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社會支持得分也較差。根據相關研究,老年人的主觀支持與焦慮也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時,主觀支持也可以從子女與生活條件的關系來分析。子女關系差、獨居、空巢老人等社會支持相對較差,其各種心理癥狀較為明顯。這項研究也得到吳俊甫和其他研究的認證[12-14]。

3.3客觀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客觀支持是看得見的或實際的,包括直接的物質幫助,群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等。相對於其他農村和沒有社會退休保障的老年人[15],退休老人有退休養老保險用於生活,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他們對物質生活和養老問題的後顧之憂。因此,在單變量分析中,收入狀況的客觀支持對老年人的心理癥狀總分沒有明顯的影響,但這不能否認客觀支持與心理癥狀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還表明,客觀支持與焦慮有顯著的相關性。

3.4老年人支持利用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支持利用度是評價老年人所能獲得的支持的最有效的指標。本研究還表明,支持的利用度與老年人的心理癥狀評分的相關性最高。因為不同年齡的老人受身體健康的影響,贍養和利用的程度是不壹樣的。雖然提供了相同的支持,但結果也大不相同。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應註重對支持利用的研究,探索如何通過對老年人支持利用的幹預,提高支持利用,實現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標。總之,合理評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積極探索有效的養老模式,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老年人作為壹個相對弱勢且迅速擴大的群體,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本文在現代老年護理的基礎上,根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點,提出了如何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護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平均壽命逐漸延長,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醫護工作者的重視。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決和做好有效的心理護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度過晚年,已成為老年人心理護理的重要內容和護理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中國老齡化社會現狀

自1990以來,中國老齡人口年均增長3.32%。200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130萬,占中國總人口的10.09%[1],全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預測2015年將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21世紀中期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1/4[2]。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高齡、高速、大量的特點[3],對老年人提出了嚴峻的心理關懷。

挑戰。

2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基於國內外心理學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標準[4]有五個方面。

2.1良好的精神狀態,樂觀的心情,開朗的精神,熱愛生活和家庭,幽默,豁達,樂於助人,有好奇心,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晚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正常智力判斷事物基本準確;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分析問題時要清晰;能夠自如回答問題;平時生活中,想象力豐富,善於用想象力為自己設計壹個幸福的生活目標。

2.3人格健全,情緒穩定,意誌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以及外界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承受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能夠冷靜地想辦法克服困難,而不是壹味地抱怨。

2.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助人,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裏,妳可以與妻子和晚輩保持情感上的和諧,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我能和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交的朋友保持良好的關系,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2.5能保持正常行為能在各種場合正確地扮演符合年齡的身份和角色,他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對道德倫理的理解能與社會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壹致,即與社會和諧相處。

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和特點

現代意義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4]又稱心理健康,是指在生理、智力、情緒與他人心理健康相適應的範圍內,個人情緒發展到最佳狀態。

3.1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1生理因素人進入老年後,由於生理機能的退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速度和質量明顯降低[5]。老年人衰老引起的器官功能下降是多器官衰竭的基礎[6]。大多數老年人記憶力差,語言活動和思維範圍狹窄,難以表達思想,導致聽覺理解和判斷出現障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視聽功能障礙、認知老化、生活方式等。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的變化。隨著健康狀況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老年人的心理也會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產生壹些心理健康問題。

3.1.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經濟收入和文化教育、婚姻家庭、身體素質和文體活動。壹個人文化素養高,就會有正確的人生態度,能夠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壹切挫折和不幸,不會因為突發狀況而造成心理障礙。

3.1.3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支持、個體參與社會休閑活動和社區老年衛生服務[7]。人的心理健康與環境直接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維持心理平衡,有利於更好地適應身體和環境的變化[8]。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滿意度、家庭關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身體狀況滿意度、睡眠滿意度、文體活動滿意度、經濟收入滿意度、住房滿意度呈正相關[9]。

3.2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特點

3.2.1孤寡老人的大腦和體內其他器官往往會衰退,功能下降,處處感到無力,尤其是心理上感到自己老了,沒用了,孤獨了[10]。再加上老年人喪偶、獨居、退休,人際交往少,社會和家庭地位變化,生活空間增大或身體、心理等原因造成的行動交流不便,老年人感到空虛和孤獨,心理上往往感到孤立或孤獨,進而感到厭煩。

3.2.2焦慮和抑郁心理焦慮是壹個人感覺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抑郁情緒。抑郁癥是壹種陰郁壓抑的消極心理。據報道,正常人抑郁癥的發病率為10% ~ 23%,而老年患者因病情不可逆導致的抑郁癥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對疾病的治療產生負面影響。大多數老人都有負面情緒,家庭不和諧的老人負面情緒更嚴重[11]。關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不可忽視的問題[12]。抑郁癥是壹種持續的抑郁狀態,常伴有焦慮和身體不適。通常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表現形式多樣,從輕微的悲傷到劇烈的疼痛[13]。由於社會角色的轉變,老年人在心理上會產生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沈默、冷漠、壓抑,對壹切都漠不關心;有的人脾氣暴躁,容易發脾氣,不喜歡身邊的事情,為了壹點小事就發脾氣。

3.2.3敏感多疑精神老年患者往往敏感多疑,猜測自己病情嚴重,懷疑醫生、護士甚至家屬在故意向他隱瞞病情。身邊的壹個小動作,壹句無心的話,都可能引起他的懷疑,增加他的心理負擔。當患者可能出現與疑難雜癥患者相似的癥狀而產生懷疑時,往往表現為抑郁、悲傷、沈默寡言,經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3.2.4恐懼恐懼心理這是老年人進入患者角色時的最初反應。害怕醫院裏陌生的環境,太擔心自己的病,害怕給家人帶來麻煩,害怕被別人煩,害怕醫護人員態度不好,害怕發生意外等。,從而產生恐懼。

3.2.5疑老絕望認為自己老了,病後沒有前途,瀕臨死亡,心灰意冷,消極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療。大多情緒低落,抑郁,無助,經常偷偷哭泣,不願意與人交流或交談,對治療和疾病的預後漠不關心,不願意接受治療和護理,被動等待?最終目的地?。

4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針對老年人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根據個體差異和疾病階段不同的心理,護士不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護理技能,還要運用心理護理程序進行心理評估和診斷,實施護理和評估,通過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以及心理在疾病中的動力作用,為恢復和改善患者的健康服務。

4.1心理評估:仔細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性格、愛好、病情變化和家庭環境,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動,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收集資料的方法有:壹、直接與患者交談;第二,與患者親屬交談;並通過心理問卷收集他們的心理變化信息。

4.2心理診斷分析患者心理,提出心理護理診斷。對於老年人來說,心理診斷不是壹次完成的,要不斷完善。

4.3落實措施對老年患者的心理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可采用心理咨詢和疏導。具體措施如下。

4.3.1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心理護理的前提。壹句好話暖三冬,壹句壞話傷六月?良好的語言能使老人處於治療和護理所需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狀態。①與老年患者溝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態度,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主動與老人交談,了解老人心中懸而未決的問題,耐心解答,才能達到更好的配合。②尊重患者的人格,適當稱呼老年患者,護理時征得其同意,和善避免傷害患者自尊心的事情。(3)以精湛的技術贏得老年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障礙,積極配合治療。④護士要了解患者的情感需求,主動多接觸患者,給予患者極大的關懷,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滿足醫療護理的需要。註意文明行醫,禮貌待人【14】,時刻用友好的語言和體貼的關懷解決其入院後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讓他們把他們當親人,願意和我們傾訴內心的痛苦[15]。

4.3.2尊重、理解和關愛老年患者是心理護理的關鍵。老人,從溫暖的家庭到陌生的醫院,對周圍的壹切環境都不適應。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對疾病的不了解,他們產生了焦慮和恐懼。作為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首先應該尊重、關心、愛護患者。我們需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生活關懷,說話禮貌態度和藹,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原諒老人的健忘和羅嗦,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千萬不要嘲笑或挖苦老年患者,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4.3.3盡量消除孤獨感對老年患者的影響。由於老人依賴性強,容易產生孤獨感,子女平日工作忙,只利用業余時間陪伴,尤其是喪偶老人。情感饑渴?現象,特別需要護士的關懷。所以護士要有耐心,盡可能多的和她們說話,耐心的聽她們說話?心?不要隨意打斷,不要隨意對他們做出承諾,讓他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滿足,有利於心理健康和長壽。同時,加強社會聯系,鼓勵自己的親友、老同事、單位人員來訪,也為老人安排談話活動[16]。鼓勵他們和周圍的病人聊天,看電視,聽廣播,讀各種報刊。培養多種興趣,豐富生活內容,才能分散註意力,調節緊張,消除孤獨感,保持愉快良好的心理狀態。

4.3.4積極維持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狀態是獲得良好心理治療的必要條件。由於老年人的生理機能和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總是對任何事情都給予理解、尊重、同情和體諒,以科學的態度給予實事求是的回答,使老年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

4.4效果評價:觀察和調查可用於單項或綜合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通過上級部門調查、匿名問卷調查、認真聽取家屬意見等方式,收集更多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和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從而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通過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及時調整患者的角色,穩定其情緒,幫助其增強適應能力,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達到促進機體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復的目的。

5摘要

綜上所述,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是目前心理護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護理不同於心理咨詢和治療,是壹種常規行為。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文關懷貫穿始終,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護士的素質,使護士改變陳舊的護理觀念,樹立人文關懷的理念。在護理過程中,只要建立起醫患之間、護患之間、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信任與和諧關系,加上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

胡藝馨蔣丹。老年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5,22(4):54。

[2]李融。論老年人的精神衛生保健[J].中國療養醫學雜誌,2007,16(1):38-39。

[3]曾毅。中國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9-70。

[4]花千震,郭明賢。老年人護理與康復[M]。Xi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55-56。

[5],吳,,。對老年病人健康教育的新看法[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5,22(7):33。

[6]楊文,楚榮,劉書榮,等.老年人非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5,22(12):62。

[7]楊淑佳,溫玉潔。影響老年人健康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華夏醫藥,2003,16(4):595。

[8]孫淑媚,張紅蓮。老年癌癥患者的心理人格評估及幹預措施[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6,23(12):100。

林東燕,韓。老年人睡眠與心理健康的研究進展[J].時珍中藥,2006,17(1):114。

王。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8,25(4):36-37。

[11]周,。銀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調查與分析[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3,25(1):19。

[12]羅敏,左悅然,金寧寧,等.影響我國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因素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誌,2005,5(1):30。

劉玉,宋桂雲。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應對方式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誌,2006,6(12):4。

郭,楊等。軍隊離退休幹部心理護理方法探討[J].中國療養醫學雜誌,2007,16(3):159。

顏屋。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溝通方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2):35。

[16]唐智英,張巧英。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實用醫學技術學報,2007,14(29):29。

& gt& gt& gt下壹頁更多精彩?老年人心理分析:論散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