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分為三段,壹個結尾。第壹段從“歲月有狂徒”到“追隨青雲的腳步”,追溯了李白730年(開元十八年)和742年(天寶元年)入長安的經歷,對李白的前半生進行了高度概括,熱情贊揚了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前六句描寫李白初訪問長安。唐代孟_《高儀》記載:李白初到長安,賀“聞其名,初訪之。既然奇怪,那就請它是文字吧。白出《蜀道難》以示之。還沒看完,嘆的人是四個,數的是仙仙。”書中還記載,何張之讀了李白的《吳起曲》後說:“此詩可泣鬼神!”他張之“死命狂熱者”。詩人根據這些史實,贊嘆李白的妙筆生花,連風雨都贊嘆不已,連鬼神都感動落淚。李白被何宣揚,因此在京城名聲大噪。失落:埋葬。默默無聞三十年後,聞名於世。這首詩從壹開始就顯得突兀而氣勢磅礴。不是“狂徒之譽”,也不可能顯示“謫仙”之名。“謫仙”的美譽出自何這位久負盛名的大詩人之口,更增加了它的分量。李白初出茅廬的事業壹鳴驚人,就像壹個演員出現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滿堂喝彩。“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這兩句話壹直被認為是描寫李白的好句子。詩人用高度誇張的手法贊美了李白詩歌強大的藝術魅力。落筆能驚濤駭浪,可見李白詩詞歌賦氣勢磅礴;詩詞能讓鬼神落淚,可見李白詩詞歌賦感人。詩人用精妙的語言贊美了李白傑出的才華,“詩仙”李白的確有資格接受這種贊美。由此可見杜甫對李白的敬仰和尊重。
後六句描寫李白第二次到長安。《蔡文》第二句是說李白因為擅長詩詞賦,被玄宗召入京,獻給翰林;他那無與倫比的詩歌將會流傳千古。下面四句話描述的是李白祭祀翰林期間發生的事情。《龍船》的句子,見唐範《李墓碑》:玄宗“泛白荷塘,公不在宴,往來,作序。龔在漢源醉酒,仍命高將軍扶他上船。”白《溫泉侍故人歸》為“獸錦”之句:“賞撼天之筆,贈我禦衣。”蔡夢碧《杜詩註》引《李白傳》曰:“白樂張慈金袍。”李白經常被召入宮中為皇帝起草文告和音樂。因為他被寵愛,壹些經學家跟隨他。此時的李白躊躇滿誌,達到了頂峰,詩人毫不猶豫地突出了這壹點。詩人通過對李白兩次長安之行的描寫,以極其脫俗的筆法勾勒出壹個嫵媚、飄逸、奔放的詩人形象。
第二段,從“乞盡”到“元仙皆窮”,追溯到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春,李白被回贈黃金後浪跡南北、窮困潦倒的情景,回憶起與李白相識建立的情同手足的深厚感情。“乞歸”這句話,既是為李白辯護,也是玄宗的大忌。李白出京時,實際上遭到了張_、高力士等人的誹謗,被玄宗流放。李白離開長安後,於這年夏天來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他和杜甫壹見如故。“不負幽誌,自取其辱”是指李白不負幽誌,在被寵幸、被重用、被流放的不同情況下都能保全自己。這還是那種保護情緒的延續。“劇談惜野醉天真”是指兩人相遇後,李白能理解他的野,即豁達,他也欣賞李白的天真,即豁達。“醉舞”指李白遊梁宋;“行哥”這句話指的是李白回到他居住的山東兗州。這兩句話是時空的飛躍,李白開始了南北漫遊。接下來的四句話,換了個筆鋒,是專門說李白的才華的。雖然輝煌,但宏圖並未展現;仕途失意,雖道德高尚卻無人理解。東漢的秀才米芾雖然和卓群壹樣睿智,但也難逃和孔子的弟子袁先壹樣窮的命運。
在這段話中,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多層對比的方法。首先,李白被聖旨發配北京,還了錢。他通過“恩”與“辱”的對比,說明“乞回”是被迫的,影射了“優聖旨”的虛偽。其次,才高命長,米恒帥空,元顯窮則必然。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控訴世界的不公。第三,“醉舞”和“唱戲”看似歡樂的氣氛,但接下來又寫到李白的經歷坎坷可憐,形成鮮明對比。原來只是苦中作樂。
第三段,從“飯不飽”到“誰來解釋這壹點”,重點講述了李白作為夜郎漫長壹生的前後經歷,是最深刻的,也是全篇的重點。自安史之亂以來,李白別無選擇,只能報效國家。公元756年(至德元年)秋隱居廬山。在適當的時候,唐玄宗馮玄宗命令我們慶祝江陵,帶領軍隊向東,路過尋找楊。李白欲“掃”“救豫”入幕,卻不自覺地卷入蘇宗與爭權奪位的矛盾漩渦。次年1月,王勇被擊敗。李白入獄,後來到夜郎(今貴州省正安縣)。“米梁”這個短語的意思是李白被錄用只是因為他的生活。有人說他受到王勇的巨額賄賂,這純粹是誹謗。詩人極力淡化李白入千古王幕的政治色彩,試圖為李白開脫。李白於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冬開始流放,但並未到達夜郎。公元759年(甘源二年),夏赦於禹州,也在江夏歇息。取道嶽陽,南下蒼梧避災。蒼梧是指湖南零陵、九嶷山壹帶,與武陵接壤。“武陵”句,因為格律關系,顛倒了時間順序。前壹句指避禍,後壹句指長流夜郎。“三危”,山名,在甘肅敦煌縣南,帝舜出逃三苗之地。
《幾年_鳥》。西漢時,賈誼流亡長沙,壹只鳥(就是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他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死於抑郁癥。當時李白寫的《放後不沾恩》:“我獨棄長沙國,三年未歸。妳什麽時候進了宣傳室,還要問賈?”和賈生比,詩人也和賈生比。李白生病時,把壹份手稿交給李,他寫下了《古風雅韻久久》。詩中說:“我立誌刪故事,映千春。如果Xi勝有立場,他永遠不會贏。”自比孔子,自傷貧窮。“獨哭向麒麟”就是這首詩。
以上六句描述了李白晚年的悲慘遭遇和悲涼心情。以下六句是評論和感想,試圖對李不公平。蘇武最終歸附漢和未暴秦的故事說明李白不會真的違抗。穆聖送別楚王劉鶚的故事,說明李白是可以自重的,王勇沒有任用他。梁被判“徒刑”意味著李白曾像壹樣寫信為自己辯護。“用”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李白是因為當時的事情難以理解而被判流放,那麽現在誰能把這些道理呈現給朝廷呢?壹句反問句,表達了沒有人說出來的感情,深沈而憤怒。
而這壹段,因為涉及到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和微妙的皇室矛盾,必須委婉含蓄,所以十二句話裏有七個典故。本來詩詞不貴,以防晦澀和停滯。但是,“如果可以表達自己,可以借東西發明對方,可以犯錯,那就有很多東西可以用,何樂而不為!”(《詩人玉屑》)以“薏苡淚”這句話為借口。“幾年”這個短語是用來和人比較事物的。“蘇武”這句話是人對事物的比喻(“歸元歸漢”是正面寫法,“不服秦”是反語)。“楚言”句,這是比喻這件事;“梁獄”壹句,借前人來比喻今人。這壹系列的典故準確恰當。所以後人評價說:“詩人使事難,子若美,所謂使者不為事。”最後四句是結論。詩人稱贊李白晚年仍能吟誦,祝他早日“病愈”,為世人多寫詩。勸李白不要抱怨自己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說要想辦法從朝廷上弄清楚。這是無奈中的安慰之詞,讓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受到壹絲溫暖。
這首詩對仗穩健,修辭豐富,用詞準確。在杜甫的120多首五言詩中,這首詩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