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感覺統合?
感覺是人類認識事物和世界的基礎。對於感覺,人們壹般更註重視覺、聽覺和嗅覺,但實際上,人類自下而上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覺是觸覺、前庭平衡和運動。
觸覺是指分布在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和振動的感覺。
前庭平衡感是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和耳石來探索重力,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和身體的平衡。
運動感覺(也稱為深度感覺)是來自我們身體內部肌肉、關節和韌帶的感覺。就是知道四肢位置和動作的感覺。
感覺統合是指人腦對來自身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整合,然後指揮人體做出適當反應,使整個身體和諧有效運轉的過程和功能。人的各種感官都是壹個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幾乎80%的學習都是在嬰兒期進行的。
人的感官的整合是壹個持續不斷重復的過程。正是通過這種不斷的整合過程,大腦的分工越來越細,功能越來越好,個體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越來越強。
但當人體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幹擾時,大腦中的感覺信息整合就會出現問題,即感覺刺激信息在人腦中樞神經系統中無法有效整合,使全身無法和諧運轉。這時,人體會表現出感覺統合失調。
孩子不肯上學(幼兒園),上課不專心,做事懶,做作業拖拖拉拉,喜歡發脾氣...小心,妳的孩子可能患有“感覺統合失調”!據統計,廣州有超過30%的兒童患有這種疾病。
感覺統合失調病例
6歲女孩安安,在廣州某小學壹年級讀書。早上去學校之前,她壹直在哭,開學三個月了都是這樣,父母好難過。經醫院兒童心理訓練基地醫生檢測,安安患有“感覺統合失調”。她的觸覺很有防禦性,不喜歡被觸碰,更不喜歡被摟抱。醫生與安安的父母溝通後得知,安安非常依賴家人,不肯離開壹步,與父母從小對她過度保護有關。
黃佳,9歲男孩,小學二年級,已經休學半年。原來他上課不能專心聽課,經常舉止怪異,旁若無人地跑進跑出,騷擾其他同學...他的父母不得不為他辦理休學手續。測試結束後,醫生診斷黃佳還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造成了壹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對老師同學充滿了敵意。
感覺統合失調有哪些表現?
“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註意力特別難集中,記憶力差,做事粗心,學習成績差,做作業拖拖拉拉,調皮任性,行事沖動,愛冒險,但精細動作差,如系鞋帶、扣扣子困難,口吃,說話不順口;有些人容易緊張、膽怯、退縮、偏執、愛哭、不合群、挑食或暴飲暴食。
以前有人把這些問題診斷為多動癥,給孩子用藥打針,但收效甚微,還可能造成孩子發育遲緩;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性格問題,故意不聽話,打罵孩子,給孩子造成身心創傷。
人的不同感覺器官形成不同的感覺統合系統,不同的統合系統有不同的表現。壹般來說,感覺統合失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情況:
①前庭知覺差:肢體活動笨拙,不聽指揮,視聽神經系統扭曲,左右腦混亂,嚴重時會出現語言障礙。
②平衡與整合障礙:無距離感,協調性差,不能站,不能坐,容易摔倒,拿東西不穩,靠墻走,心煩意亂,坐立不安,註意力不集中,人際關系不好,攻擊性強。
③觸覺整合障礙:對別人的觸摸過度敏感,國內外完全不同,粘人,愛哭,怕生,膽小,孤僻,不合群,脾氣差,挑食,吃手,咬指甲,玩生殖器等。這種孩子通常反應比較快,智商比較高,但是因為情緒不可控,情商很低。
④身體整合障礙:協調性差,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動作笨拙,缺乏自信。如果以上三項都有問題,本體感就很難健全發展。
⑤視覺整合障礙:閱讀困難、閱讀中的跳躍、字數過多過少、看錯數字、偏旁部首倒置等。
⑥聽覺整合障礙:東張西望,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經常忘記老師講的話和作業。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剖腹產出生的孩子缺乏人生中第壹次也是最重要的觸覺接觸,沒有母乳餵養,孩子與母親之間缺乏“肌膚之親”,對孩子的觸覺發育非常不利。
另外,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適當的行為如摸、爬、滾、打、跳等。在自然發展過程中被人為破壞。該爬的時候不爬的孩子,將來可能協調性和平衡性差,該哭的時候不哭,口腔肌肉鍛煉不足,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能力差。
還有:①母親孕期缺乏活動、情緒不穩定、胎位異常、早產、剖腹產;出生後擁抱少,爬行不足。
②小家庭生活讓孩子失去了朋友,限制了孩子的閱歷,阻礙了孩子與其他孩子的良好溝通;孩子缺乏活動空間,不利於感官學習。
③空調等城市化生活方式阻礙觸覺學習,導致神經系統無法健全發育,大腦功能發育不完全。
(4)激烈競爭的教育模式,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麽過於嚴格,使得親子關系僵化緊張;要麽過度溺愛,要麽過度保護。
感覺統合失調怎麽處理?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並不意味著兒童有精神問題或身體不健康,但這些問題會對兒童的學習和交流造成障礙。即使他們的智商正常或超常,他們的大腦也無法正常有效地工作,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運動,導致心理障礙。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對他們給予足夠的重視,讓他們參與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系統的建立是壹個“人腦組裝過程”。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大腦處於“組裝”階段。因為人的感官是協同工作的,大腦負責處理復雜的感官信息。如果大腦網絡建立不好,感覺統合不足,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發育。
父母懷疑孩子有感覺統合失調怎麽辦?
首先可以請專業人士給孩子做感覺統合評估。專業的指導老師在認真分析評估結果和孩子出生、受教育的過程後,會針對感覺失調的孩子制定針對性的訓練建議。
如果專家建議孩子進行專項訓練,那麽孩子在訓練周期內會得到訓練師的專業指導,針對孩子的薄弱方面進行大量的強化訓練、專業的訓練設計和專業的心理指導,提供安全有趣、強度理想的訓練活動,幫助孩子對各種感官輸入做出有效反應,整合復雜信息,提高大腦能量。
但是現在專業培訓費比較高。報價:網上搜索顯示入職培訓費為:30元/小時、200元/月、580元/季度、1.080元/半年、2080元/年。(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培訓課程每周2課時,每課時90分鐘。)
什麽是感官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是通過各種遊戲讓孩子接受大量的刺激信息,建立正確的反映,所以感覺統合訓練不僅是壹種嚴格的訓練,也是壹種有趣的遊戲,孩子願意參與其中,從而獲得積極的成長體驗。
3到13歲是最好的訓練。
很多“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幹預,影響了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導致學習基礎差、智力低下、人際交往障礙,進而出現厭學、逃學、說謊等問題。甚至可能發生。這些孩子長大後,性格障礙會繼續成為人格障礙,成為犯罪的易感人群。
據介紹,壹般來說,3至13歲是“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治療時間。心理學家會通過調查來診斷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然後制定相應的訓練課程。通過壹些專門開發的儀器,孩子們可以參與遊戲。壹般經過壹到三個月的訓練,就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針對性訓練: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訓練,可以細分為觸覺、前庭平衡和運動感覺的訓練。詳情如下:
觸覺訓練:加強皮膚、肌肉、關節的神經感應,識別感覺層次,調節大腦中感覺神經的靈敏度。
使用的器械:按摩球、波浪池、平衡觸覺板。
適應癥:愛哭、膽小、情緒化、怕生、笨拙、怕碰、發音不準、偏食、挑食、註意力差、自閉、體弱多病等。
前庭平衡訓練:調整前庭信息和平衡神經系統的自動反應功能,促進聲音語言和神經組織、前庭平衡和完整的視聽能力。
使用的器材:圓筒、平衡踏板、按摩龍珠、滑梯、平衡臺、搖擺木橋、袋鼠包、圓滑輪。
適應癥:肢體靈活性不足、姿勢不正確、雙側協調性差、多動、易怒、語言發展緩慢、視覺空間差、閱讀困難、缺乏自信、註意力不集中、易跌倒、方向感不清、無法培養學習能力和習慣。
內在平衡訓練:調整脊髓中樞神經系統和重力的協調性,強化中耳平衡系統,協調全身神經功能,為大腦發育奠定基礎。
使用的器材:獨腳椅、大陀螺、腳步器、垂直抱管。
適應癥:坐而不坐,站而不立,坐立不安,易跌倒,易怒,易怒,語言發育不良,缺乏組織和推理能力,雙側協調性差,手腳不靈活,缺乏自信。
本體感覺訓練:加強內在平衡、前庭平衡、觸覺、大小肌肉雙側協調、身體靈活運動能力,提高左右腦平衡發展。
使用的器械:蹦床、平衡臺、搖擺木橋、滑板、S型垂直平衡梁、S型水平平衡梁、圓形平衡板。
適應癥:語言發展緩慢,笨拙,註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情緒化,缺乏組織和創造力。
專家提醒:
壹兩個方面差,還是屬於正常範疇。不能壹看到孩子運動能力差就給孩子貼上感覺統合失調的標簽。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學業障礙都歸咎於感覺統合失調。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應該找專業人士咨詢,而不是聽壹些機構利益驅動下的片面誘導解釋。
即使孩子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家長也不用說,更不用在別人背後說他有病,尤其是在孩子面前,造成壓力,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問題,不正常。
訓練:可以在家裏做。
對於大型運動——遊泳、球類運動、跳繩、踢毽子、滾鐵環、跳房子等活動,每天可安排40分鐘;
精細活動——可以安排穿珠子、夾豆子、裝模型、做手工等。,並且每天練習15分鐘;
遊戲活動——可以安排爬行、翻滾、平衡、飛翔、蕩秋千等活動,每天玩30分鐘;
另外還有不定期的郊遊,爬山,徒步。
同時,在生活技能上,母親開始更徹底地放手,讓孩子穿衣收拾,鋪床,洗漱洗澡,收拾書房。當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母親以極大的耐心和寬容等待著他,讓他照顧好自己。媽媽們經常利用放學路上、晚飯時、散步時和睡覺前的好機會和孩子聊天,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
簡單易行的感官訓練活動
梳頭遊戲:用梳子輕輕梳理頭發。頭皮是壹個敏感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腦皮層的感覺區,對身體形象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每天可以做到10分鐘左右。
吹風遊戲:可以用吹風機吹身體各個部位,提升身體形象。
抓撓遊戲:讓孩子躺在床上或墊子上,攤開四肢,家長跪在他身邊,在孩子的敏感部位玩抓撓遊戲,每天可持續10至15分鐘左右。
毛巾遊戲:可以用毛巾把孩子裹在裏面,每個家長拉壹端,左右或上下搖晃。這個遊戲不僅可以加強觸覺,對前庭固有感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球池遊戲:大多數幼兒園或遊樂場所都有這項設施。球池又稱浮力球,不僅有助於兒童的觸覺,還有利於前庭固有感覺的形成。孩子們可以躲在球池裏戲水。
四肢或轉動身體。也可以站著,蹬著,或者從上往下跳,把身體扔進球裏。
蹦床遊戲:在蹦床上跳有助於內在平衡和腦幹組織的發育。
龍珠遊戲:家長幫助孩子坐或躺在龍珠上,躺在上面,抓住孩子的腳,保持平衡;躺在上面或者坐在上面也可以;在孩子身上跑壹個大龍珠,對孩子的觸覺學習和體像增強有很大的幫助。(大龍珠60元左右壹顆,網上有賣)
介紹壹些預防和訓練遊戲。
前庭功能障礙
滿爬:每天讓寶寶趴幾秒鐘,先鍛煉頸部肌肉,讓他慢慢擡起頭,用手托住腳。寶寶能往前爬就往前爬,然後3個多月完全爬。盡量不要用助行器。可以專門準備壹塊地毯鋪在地上,讓孩子爬上去,既保證了安全,又能讓孩子有足夠大的活動面積。
平衡遊戲:嬰兒期家長要多搖壹搖,多抱壹抱,或者讓寶寶多坐在搖籃裏,加強孩子自身重力刺激的輸入。應該允許大壹點的孩子做遊戲,比如蕩秋千和在平衡木上行走。
平面遊戲:家長仰臥,手臂向上伸出,雙手抵住孩子的前肩,雙腿彎曲,用腳支撐孩子的腹部。孩子脖子擡高,雙臂張開,雙腿並攏伸直,做出飛機的樣子。這個時候,妳可以來回搖壹搖。
甩毛巾遊戲:用毛巾把孩子裹在裏面,父母各拉壹端,左右或上下搖晃。妳也可以指導孩子在揮桿時將球拋向固定的目標。
觸覺過敏
毛巾卷遊戲:找壹條稍微粗糙的大毛巾,把整個孩子卷起來,然後輕輕卷起來或者壓下去。也可以用手輕輕托住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加強各個部位的觸覺。
沙遊戲:把洗好的細沙放在壹個大盆裏,讓孩子在裏面玩,特別是增加沙子和孩子身體的接觸面。沙土也可以用紙、樹葉、大米、豆類代替。
席子遊戲:讓孩子把頭抱在地毯上,左右滾動。也可以練習前滾翻和後滾翻。
小刺球遊戲:用有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滾動或輕輕按壓。四肢和胸部可以由孩子自己完成,背部由家長輔助。
本體感覺障礙
從小開始,多活動:註意手指小肌肉的精細運動訓練。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特點,可以設計抓、抓、捏、扔等遊戲,如搭積木、扔球、捏橡皮泥等。尤其要註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幼兒園前要學會洗手、擦臉、剪紙、擦屁股。之後要練習握筆,筷子,扣子,鞋帶。
球類運動:3歲左右的孩子要訓練他們投籃,要求他們左右手交替投籃。大壹點的孩子可以訓練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從簡單的分解動作開始,堅持下去。頁頭
表單底部
鼓勵表達:給孩子提供合適的語言環境,與孩子交談、講故事,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逐漸學會準確描述身邊的事物,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會做家務:要求4歲的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家長要抓住這個機會,耐心地教孩子逐漸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壹定程度上讓孩子長期承擔某項任務。
專家提醒:
感覺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需要矯正。
感覺統合失調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效果最好。
很多家長都急於把孩子送到專門的機構進行治療,以徹底解決孩子的問題。其實感覺統合主要是壹種教育訓練,而不是壹種醫療。家長不能用花錢去機構治療來代替對孩子的責任和教育。家長首先要從專業人士那裏了解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具體不足,並得到訓練指導,然後回家自己承擔訓練的責任。訓練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根據孩子感覺統合的薄弱點,選擇相應的遊戲,進行有重點、有步驟的訓練。這些方法通常簡單、經濟、科學、有效。
愛寶貝潛能開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