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工作目標。
1,普及突發飲用水汙染和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師生員工自我保護意識。
2、完善突發飲用水汙染和傳染病的信息檢測和報告網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機制,及時采取措施,確保突發飲用水汙染和傳染病不在學校傳播。
第二,工作原理。
1,預防為主,時刻保持警惕。宣傳普及突發飲用水汙染和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教職工的防護意識和校園公共衛生水平,加強日常監測,及時發現病例並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迅速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疫情的傳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統壹領導。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依法管理突發飲用水汙染和傳染病的預防、疫情報告、控制和處理;在上級的統壹領導下,成立了我校突發飲用水汙染事故和傳染病防治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揮、協調和實施我校突發汙染和傳染病防治工作。
3,積木的組合,以積木為主。突發汙染和傳染病的防治以學校後勤和班級相結合為基礎,以各班級管理為主。
4.快速響應和高效運行。建立預警和醫療救治快速反應機制,加強人力、物力、財力儲備,增強應急處置能力。跟隨?四個早晨?要求,確保發現、報告、隔離、治療等環節緊密銜接,遇有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及時準確處置。
第三,組織管理。
(1)崗位職責。突發汙染和傳染病進入應急狀態後,全面啟動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組長親自指揮。主要職責如下:
1,在學校突發汙染和傳染病防治領導小組的統壹領導下,指導和實施學校突發汙染和傳染病防治工作。
2.監測、匯總、收集學校突發汙染和傳染病信息,分析研究防控工作現狀,提出學校突發事件防控對策,制定學校突發汙染事故和傳染病應急預案。
3、根據不同季節和條件,宣傳汙染和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保健知識,減少此類疾病的爆發。
4、指導、落實和監督學校預防和控制突發汙染和傳染病措施的實施。
5、總結和推廣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和做法。
6.根據突發汙染和傳染病分級預警控制措施的相關要求,及時調整學校的教學安排和其他相關工作。
7.建立傳染病流行期間學校曠課登記制度和晨檢制度,及時掌握學生身體狀況,督促發現突發汙染和傳染病早期表現的學生及時到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8.開展學校環境整治和愛國衛生活動,加強後勤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衛生條件,確保學校教室、廁所等公共場所的整潔。
9.確保師生喝上安全飲用水。
10,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學校突發汙染和傳染病的發生情況,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做好患病學生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消毒工作。
第四,應急預防。
(壹)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對學生衛生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1,定期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
2.學校要經常檢查教學環境和生活環境,盡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二)加大學校衛生投入,切實改善學校衛生基礎設施和條件。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校衛生規範化管理。
1,食品從業人員必須持有有效的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註意個人衛生;是的,患了什麽病?五病?必須對100%的員工進行訓練。
2、采購、銷售和使用的食品應按規定定點采購和驗收,禁止采購變質食品和?三不?產品;食品加工和儲存必須生熟分開;餐具必須用高溫或藥物嚴格消毒,並有清洗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儲存和食品制作室必須有完善的安全措施,並落實專人、專鎖、專人保管的責任制,加強安全防範措施,防止中毒事件發生。
4.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教師食堂管理,明確責任。
5、加強學校飲用水管理,做好水塔加鎖管理等工作。,防止水汙染引起的疾病傳播。
6、加強廁所衛生管理,做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防止汙染環境和水源。
7、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重點抓好辦公室衛生、教室衛生、宿舍衛生和環境工作,為學生和教職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8、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做好計劃免疫宣傳工作,配合衛生部門完成計劃免疫任務。
9、學校應當依法加強對傳染病菌種、危險化學品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儲存、使用和處理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誤造成突發事件。
(4)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師生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要求,實施健康教育課,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
2、結合季節性和突發性傳染病的預防,通過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等宣傳渠道,大力宣傳和普及應急預防的相關知識,提高師生的公共衛生意識和應急預防能力。
3.開展食品衛生知識和預防食物中毒專題教育,增強學生識別腐敗變質食品的能力。三不?產品,劣質食品能力,教育學生不要購買無證無照商販出售的各類食品。
4.督促和組織師生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倡導合理營養,不斷增強體質。
動詞 (verb的縮寫)緊急監控和報告。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內容包括:重大傳染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和急性化學中毒)、汙染事故、預防接種事故和嚴重異常反應,以及其他重大疑難和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
(1)事件監控:
1.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監測體系。在學校建立考勤監控制度,指定專人對師生中的曠課者逐壹登記,查找曠課原因。因健康原因缺課的,由教育局長登記匯總,跟蹤觀察,分析其發展趨勢,必要時采取進壹步措施。
2.註意信息收集。要與所在地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聯系,收集當地及周邊地區汙染事故和傳染病衛生事件信息,密切關註其動態變化,做好預防工作。
(2)緊急報告:
1.建立突發汙染事故和傳染病衛生事件逐級報告制度,確保檢測預警系統正常運行,及時發現潛在隱患和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緊急情況下,學校應及時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取得上級領導的指示。
2、嚴格執行學校重大汙染和傳染病衛生事件報告程序。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期間,實行日報告制度和零報告制度。分管領導要嚴格按照程序逐級上報,確保信息暢通。
發生集體中毒、甲類傳染病病例、乙類傳染病暴發、醫院感染暴發等突發汙染事故和傳染病衛生事件,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應向校長報告,並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在1小時內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同時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3.任何人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突發事件。
4.建立緊急報告系統。任何教職工有權向學校報告突發事件隱患,有權向教育行政部門舉報未履行突發事件處理規定和職責的行為。
不及物動詞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突發汙染事故和傳染病疫情的等級分為壹般突發事件、重大突發事件和特大突發事件。根據不同級別突發事件的分類,結合學校特點,必要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做出應急響應。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的標準,定義了以下分級標準。
(1)傳染病
1,壹般突發事件。當地發生壹般突發事件,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1)啟動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內部疫情通報。
(2)組織專人指導和監督疫區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學校做好進入應急狀態的準備。
(3)如果學校沒有疫情,可以維持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秩序,但要控制集體活動。
④傳染病流行期間,要加強發熱病人的隨訪管理。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教室、圖書館、餐館等公共場所必須加強通風,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廁所、糞便、餐廳和飲用水應當進行消毒。四害?工作。
⑤嚴格執行學校入學管理制度。
2.重大突發事件。當地發生屬於重大突發事件的疫情時,啟動二級應急響應。整個學校除了控制聯系人,維持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秩序。在三級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進壹步采取以下措施。
(1)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學生、教師和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外出和進入公共場所時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②每天定時測量全體師生的體溫,發現異常及時報告。
重大傳染病的密切接觸者,學校應配合衛生部門做好隔離、觀察和消毒工作。
(4)加強進出校門管理,控制校外人員進入校園。
⑤學校根據情況,及時向師生員工通報疫情防控工作情況。
3.非常緊急的情況。當地發生屬於重大突發事件的疫情時,啟動壹級應急響應。在二級和三級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進壹步采取以下措施:
(1)實行封閉式學校管理,學生不得離開學校,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入校園。
(2)充分掌握和控制人員流動,教職工外出必須向所在部門請假。外出的學生和去疫區的人,返校後必須接受醫學觀察。對曠工者要逐壹登記,並及時查明曠工原因。發現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或在家醫學觀察,暫停上學和工作。
③避免人群聚集和流動。學校不得組織師生參加各類大型集體活動。
④使用過程中每天對教室、餐廳、圖書館、廁所等場所進行消毒通風。
⑤學校每天公布校園疫情防控情況。
4、學校疫情。如果學校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應在衛生部門的指導下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開展以下工作:
①根據傳染病種類和患者活動範圍,相應調整教學方法。出現疑似傳染病病例,學校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後,可以停課及相關班級;學校出現上述臨床診斷病例和繼發病例中的兩個及以上病例的,可酌情擴大休學範圍。
(2)采取停課措施的班級或學校應合理調整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和教學形式,采取電話咨詢指導、學生自學等方式。確保老師不斷輔導,學生不斷自學。如果學校放假,學校領導和老師要堅守崗位,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聯系。
③尊重和滿足師生的知情權,主動、及時、準確發布疫情和預防信息。對教職工和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緊張,維護校園穩定。
(2)食物中毒
及時掌握學生的健康狀況。學校發生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時,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應做好以下工作:
1,第壹時間立即向當地衛生、教育、公安部門報告;
2、立即將患病師生送往醫院,並協助醫療機構救治患者;
3、將引起食物中毒或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交由衛生部門進行確認處理;
4、積極配合衛生和公安部門的調查,並按其要求如實提供相關材料和樣品;
5、落實衛生部門要求的其他措施,並妥善處理善後事宜,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6.配合衛生部門分析食物中毒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整改意見,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三)預防嚴重的預防接種反應或事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事件。
1,及時向衛生部門、教育部門等相關部門報告,請求派專業人員到學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時將受傷師生送往醫院救治。
3.盡快采取各種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態發展。
4、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缺,杜絕隱患。必要時追究事故和損害責任人的責任。
七。保障措施。
(1)組織保證。學校應當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並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要求設立醫務室。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預防和控制。
(2)人力資源保護。學校應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要求,配備兼職衛生人員。衛生人員應當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定期接受衛生部門組織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和演練,熟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控制知識,具備快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資金和物質支持。學校安排必要的預算,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提供合理充足的經費保障和物資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