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人體溫度的調節

人體溫度的調節

體溫調節

體溫調節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改變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的活動,從而調節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

體溫調節是壹個自動控制系統(圖9-5)。控制的最終目標是深部溫度,在圖9-5中以心肺為代表。身體的內外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很多因素會幹擾深部溫度的穩定。此時,反饋系統會將幹擾信息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然後通過其整合來調節被控系統的活動,從而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新的機體熱平衡,達到穩定體溫的效果。

首先,溫度傳感器

(1)外周溫度感受器

皮膚和某些粘膜上的溫度感受器可分為兩種:冷感受器和熱感受器。它們將皮膚和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在現實生活中,人在皮膚溫度為30℃時會感到寒冷,而在皮膚溫度為35℃左右時會感到溫暖。腹部臟器的溫度傳感器可以稱為深部溫度傳感器,它可以感知內臟溫度的變化,然後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

(2)中樞溫度感受器

下丘腦、腦幹網狀結構和脊髓中有溫度敏感神經元:溫度升高時沖動頻率增加的稱為溫度敏感神經元;溫度下降時脈沖頻率增加的稱為冷敏感神經元。下丘腦前部和視前區有許多溫度敏感神經元,而冷敏感神經元主要在網狀腦幹結構中,但兩種神經元往往同時存在。中樞溫度感受器直接感知流經大腦和脊髓的血液的溫度變化,並通過壹定的神經連接將沖動傳遞到下丘腦溫度調節中樞。

第二,體溫調節中樞

(壹)體溫調節中樞的位置

根據對多種溫血動物大腦的實驗,證明切除大腦皮層和部分皮層下結構後,只要保持下丘腦以下的神經結構完整,動物在行為上可能存在壹些不足,但仍有能力維持恒定的體溫。如果下丘腦被進壹步破壞,動物就不能再保持相對恒定的體溫。上述實驗表明,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位於下丘腦。壹般認為應該包括下丘腦前部和下丘腦後部。如上所述,下丘腦前部有許多熱敏感神經元和少數冷敏感神經元。實驗還證明,刺激該區域可引起產熱散熱反應:當該區域受熱時,熱敏神經元興奮,促進散熱反應;如果被冷卻,冷敏感神經元會被激發,促進產熱反應。如果用上述溫度刺激下丘腦後部,效果並不顯著,但電刺激下丘腦後部可增強骨骼肌的張力,增加產熱。所以現在認為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在接受溫度刺激後,將信息傳遞到下丘腦後部進行整合,調節產熱散熱的過程,保持體溫相對穩定。

(二)定點理論

體溫調節的機制,即如何將體溫維持在37℃,壹般用設定點理論來解釋。根據這壹理論,人類和高級溫血動物的體溫類似於恒溫器。設定點相當於恒溫器,是調節溫度的基準。下丘腦視前區的溫度敏感神經元和冷敏感神經元起調節點的作用。這兩類神經元的強度根據下丘腦的溫度而變化,其變化的特征為鐘形曲線,如圖9-6所示。這兩條曲線的交點就是已經調試好的溫度參考點,稱為設定點。此時的正常溫度設定為37℃。如果這裏流動的血液溫度超過37℃,溫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就會增加,從而加強散熱過程,減弱產熱過程。如果這裏流動的血液溫度低於37℃,就會引起相反的變化。皮膚溫度感受器的傳入信息也可以通過中樞整合影響設定點的活動。

壹般情況下,調節點的範圍很窄,但也可以因生理活動或病理反應而改變。如果細菌感染導致發熱,熱原可改變溫度敏感和冷敏感神經元的活動,使調節點上移(如38℃)。設定點上移後,產熱和散熱過程將在較高水平(38℃)達到平衡。解熱鎮痛藥的作用機制是降低設定點,從而使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

第三,體溫調節的效應器和反饋效應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在確定體溫的設定點時,發出外向信號,使產熱和散熱的過程在這個溫度下達到平衡。當體溫稍有上升並超過設定點時,骨骼肌張力降低,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減少,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散熱增加,使體溫恢復到正常的設定點水平。當溫度略低於設定點時,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汗腺停止分泌,骨骼肌張力增加,產生畏寒等反應,甲狀腺激素分泌也增加,新陳代謝改善,產熱增加,體溫恢復到正常設定點水平。

第四,大腦皮層和行為體溫調節的作用

大腦皮層切除的動物雖然體溫仍能保持正常,但對環境中冷熱刺激的反應明顯變慢。這說明大腦皮層在體溫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身體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來調節體溫。與寒冷或極熱有關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可以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對於在高溫或低溫場所工作的人來說,環境中的冷或熱刺激可以多次與工作時間、地點相結合,形成條件反射,使身體適應環境。

另外,人體體溫有行為調節。身體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來調節體溫。再比如,人類也可以制造人工氣候,讓溫度更加舒適。

動詞 (verb的縮寫)異常體溫

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是有壹定限度的。如果環境溫度長時間劇烈變化,或者人體體溫調節機制失靈,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體溫異常。

中暑和發燒

當壹個人處於高溫環境或夏季烈日下,體內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造成體熱過度積聚,體溫紊亂,就會發生中暑。其突出表現是體溫升高,嚴重時可達40℃以上,可出現頭痛、頭暈、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甚至意識喪失等癥狀。長期高熱可能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衰竭,造成嚴重後果。

發燒是許多疾病伴隨的癥狀。比如細菌毒素等熱原進入體內,設定點就會升高,體溫可達38℃以上。發燒會引起不適,消耗體力,增加心臟負擔。

(2)體溫過低

在低溫環境下,如果體溫中樞的調節使產熱不足以補償散熱,正常體溫就無法維持,逐漸下降。

由於體溫的適當降低,可以降低機體的代謝率,也可以降低組織的耗氧量,可以消除或減輕缺氧對細胞的損害。因此,人工低溫麻醉可用於大規模外科手術,也可用於保存組織和器官,用於臨床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