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羽佳乒乓球俱樂部開業時,招生仍然很困難。現在,很多家長經常打電話來,“有些3歲的孩子也想訓練。”在日本從事乒乓球運動近30年的李娟對這壹切變化深有感觸。
打乒乓球可以謀生嗎?
李娟第壹次來到日本是應日產汽車企業團隊的邀請。當時在日本,乒乓球運動主要靠大公司支持,大公司每年都組建隊伍,舉辦各種比賽,其中日產汽車隊實力最強。李娟代表中國國家隊參加了1989多特蒙德和1991千葉的世乒賽。起初她在日本乒乓球幾乎沒有對手,連續兩年奪冠。
描述:年輕時的李娟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乒乓球在亞洲的對手主要是韓國和朝鮮,日本並沒有排在第壹。為了幫助李娟盡快適應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日產汽車公司專門為她指派了壹名翻譯,全程陪同她參賽。2000年馬來西亞世錦賽,日本乒協找到李娟,希望她轉會日本,為日本隊效力。
這次在日本舉行的世乒賽,離開乒壇10年的李娟再次出山,幫助日本女團獲得季軍。不僅僅是李娟,那段時期來到日本工作生活的前乒乓球運動員,比如男威和高誌良,都對日本乒乓球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李娟已經在日本結婚生子。除了照顧家人,她還想自己做生意。日本媽媽(老年主婦)喜歡打球,前乒乓球協會會長奧吉村壹郎經營的俱樂部很受歡迎。於是,李娟去俱樂部教會員打球,晚上有空的時候也教當地的小朋友。
圖說:李娟指導年輕選手。
“愛醬”的影響力
棒球和相撲在日本最受歡迎,當時乒乓球還不是主流。“很土的人玩。”李娟初到日本時,並沒有享受到國家隊隊員的待遇。有人問她:光靠打球能謀生嗎?“即使是日產的壹些隊友,對這項運動的了解也不全面。有的是上了中學才接觸乒乓球的。”
直到福原愛的出現,她健康、可愛、進取的形象才在電視上曝光,促使日本父母改變觀念。“他們發現孩子練乒乓球也有好處,日本青少年也把‘愛江’(福原愛)當成偶像。”
2009年,李娟在東京西部建了壹棟房子,羽佳乒乓球俱樂部正式開業。俱樂部的報名年齡放寬到5歲,但是打了廣告之後就沒人來了。到了2013,風向變了,很多家長主動敲開俱樂部的門,給孩子報名。
與中國的體制不同,乒乓球在日本青少年中逐漸普及,家庭是主要推動力。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成下壹個福原愛,電視和報紙也推波助瀾。此後,平野美宇、張本智這些年輕新銳的比賽經常被播出和報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描述:教練和小學員
問羽佳俱樂部的大三學生伊藤,妳的偶像是誰?答案是當今日本排名第壹的女選手伊藤美紀。另壹個男同學北島說喜歡水谷俊壹。至於原因,“因為他是左撇子,所以我也是”。此外,水谷的技術特別全面。"
招生規模擴大後,羽佳俱樂部在拐角處租了房子進行訓練。初級班臨街,主要培養孩子對乒乓球的興趣,高級班指日可待,目標打造精英青少年。
從普及到精英
前幾天,李娟帶隊去神戶參加全國青少年乒乓球比賽,這是每年7月舉行的單項比賽。在二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比賽中,羽佳俱樂部的小會員們都取得了好成績。下個月,俱樂部將組隊參加壹年壹度的國家隊比賽。
“比賽名額的分配是根據各個地方的人口數。例如,在東京有五項個人項目,在北海道有三項。如果今年東京有兩個小選手進八強,明年可以加壹個。”李娟說,現在東京有七八十家乒乓球俱樂部,小球員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
描述:羽佳俱樂部年輕球員參加比賽的照片和獎項。
由於其良好的表現,羽佳俱樂部與日本乒乓球協會建立了常年合作關系。當葉萍梅雨第壹次出現時,她的母親要求乒乓球協會為她的女兒聘請壹名全職教練。為此,乒協負責人大正天皇宮崎特地來到李娟,邀請羽佳俱樂部教練劉潔給葉萍上課。在此期間,在劉潔的帶領下,葉萍的世界排名從200位迅速上升到40位,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今年的全國賽結束後,社團學生、六年級的三島由紀收到了日本生活隊的錄取通知書。這意味著這名球員將受到更好的教育,成為日本乒乓球的後備人才。李娟說,除了關東和關西,日本乒協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也建立了精英學院。“企業隊也要建立青年梯隊,讓乒乓球打得好的孩子有更多的成長途徑。”(新民晚報特派記者雷錦,今日東京)
描述:羽佳俱樂部的課程表。
記者能記住兩種模式是幸事。
下午四點半,幾位母親聚集在羽佳俱樂部門口,等著帶孩子回家。有些學生住得很遠,回家要40到50分鐘。訓練室的墻上掛著“練心勇,積健康,做英雄”的中國書法。小學員排好隊,正在聽教練對訓練成績的點評。如果妳不明白,請舉手提問。洗完澡換好衣服後,他們背著書包,向大家敬禮告別。
很多日本孩子拿起球拍的時候真的很喜歡這項運動。為了支持孩子的興趣,父母還在家裏擺了壹桌。除了在俱樂部訓練,孩子們也在家裏碰球,上學前經常在家裏玩壹會兒。像葉萍和伊藤,當他們年輕的時候,他們練習了很多。當別人每天工作2小時,他們工作5小時,他們的技術完成度高,進步快。而且日本現在給年輕人提供了豐富的比賽機會,讓孩子們在比賽中成長,增強對技術的理解,理解後投入訓練,然後找出好苗子,國家會投入財力人力重點培養。
描述:小球員和教練
另壹個特點是,像張本、石川和伊藤這樣的年輕國家選手都與家人壹起參加比賽。這不是對球員的壓力,而是壹種強大的支持。李娟回憶說,她上場前,日本教練告訴她:不要有壓力。如果妳贏不了,沒有人會怪妳,因為妳是全國最好的。妳輸了,別人也會輸。這種文化有助於日本選手全身心投入比賽,發揮出最佳水平。
疫情爆發前,李娟每年都帶著團隊成員去中國交流。“他們喜歡去。每次和國內的小隊員交流,他們都特別有活力,進步很大。”中日對抗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世界乒乓球的主旋律,是兩種模式下的精英培養。從小註重訓練競技能力的日本運動員,將與在職業體系下壹步步成長起來的中國運動員產生精彩的碰撞。對於乒乓球來說,這是壹種福氣。我相信對手的實力也會促使中國在乒乓球上更上壹層樓。(雷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