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病因可分為全身性疾病、消化道疾病、肛周疾病和其他疾病。
全身性疾病:過敏性紫癜(HSP);
HSP是兒童期常見的免疫復合物,作用於全身多個系統的小血管,引起小血管廣泛的過敏性炎癥。壹般發生在病毒感染後,體檢可出現皮膚紫癜性皮疹。HSP累及胃腸道者可出現便血伴明顯腹痛,表現為大便潛血陽性,大量鮮紅色血便或黑色大便。
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HUS)
HUS是壹種以微血管溶血性貧血、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疾病,多見於嬰兒,近年來發病率有所上升。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少尿、無尿或血尿。HUS患者可發生HUS結腸炎,累及胃腸道,通常在3 10d後出現血性腹瀉,並伴有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消化道疾病中的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引起的便血多為間歇性,出血量較少。常表現為慢性無痛便血,顏色鮮紅,壹般不混有糞便。位於結腸近端的息肉便血可為暗紅色,混有糞便。結腸直腸息肉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兒童,但它更常見於3-5歲的兒童。
過敏性結膜炎(AC)
兒童AC是對牛奶或大豆蛋白最常見的炎癥反應,兒童可出現腹瀉、大便潛血或肉眼可見的血便。
炎癥性腸病(IBD)
IBD是壹種慢性腸道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約25%的患者發生在兒童期和青春期。UC病程在4 6周以上,臨床表現為持續性或復發性黏液膿性血便,常伴有腹痛、腹瀉、急性腹瀉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便血的多少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CD的常見癥狀是腹痛、腹瀉、體重減輕,少數兒童可出現血便。
腸套疊
腸套疊是腸段套入相鄰腸管,以兒童多見,多在2歲以下。臨床表現為陣發性腹痛、果醬樣血便和腹部香腸樣包塊。腸套疊中的便血發生在發病後6 12h以上,表現為粘液膠狀便血。由於腸套疊時腸系膜嵌在腸壁之間,血液循環受到幹擾,粘膜滲出,與腸粘液混合,形成暗紅色膠狀液體。
先天性腸扭轉
先天性腸扭轉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腸道旋轉和腸道固定失敗,導致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上靜脈扭曲,進而導致腸扭轉或腸梗阻。該疾病通常發生在狹窄的腸系膜周圍,是兒童外科急癥之壹。腸缺血是由腸系膜血管扭曲引起的。其典型癥狀是陣發性腹痛和間歇性嘔吐、腹脹、便血或腹膜炎。隨著腸道的逐漸壞死,可出現腹部紅斑、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在臨床上,大約20%的病例有黑色或鮮紅色血便。
壞死性結腸炎
NEC也是需要急診手術的疾病之壹,其病因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由於細菌通過未成熟的腸上皮移位引起的相對腸缺血和腸道感染。NEC的危險因素包括細菌定植、配方餵養、腸道缺血和早產。兒童可有隱匿性或活動性大出血,在臨床失代償的情況下,還可出現腹脹、嘔吐或腹瀉。回腸、盲腸和右結腸是最常見的病變。
先天性巨結腸
HD是壹種腸道發育畸形,病變腸壁中缺乏神經節細胞。發病率為1/(5000 10000),男女比例約為4 1。HD最常見於胎糞延遲的新生兒。臨床上可表現為血性腹瀉,常伴有中毒癥狀、嗜睡或發熱。其並發癥包括HD相關腸炎,便血可能危及生命。
肛周疾病肛裂
肛裂是兒童便血最常見的原因之壹。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能準確表達他們的疼痛,可能表現為哭泣、駝背或肌肉緊張。對於肛裂引起的出血,大便中通常不夾雜血,但在糞便或紙尿褲、衛生紙表面可觀察到鮮紅的血絲。肛門檢查時,肛周皮膚可見裂痕,特別是6點和12點的截石位。
痔疾
痔瘡在兒童中少見,臨床上可表現為肛門腫塊脫垂、便血或肛門瘙癢。便血通常表現為無痛性便血,血不混便,多為間歇性。大便時衛生紙沾血,滴血或噴出血。
其他疾病包括吞咽母體血液和術後吻合口潰瘍。
兒童便血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小兒便血的常見原因有肛裂、痔瘡、腸息肉、胃腸憩室、腸套疊、腸道血管瘤(先天性畸形)、急性壞死性腸炎、痢疾、血液系統疾病等。,所以要及時就診,查找病因。
4.急性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急腹癥,也可出現便血。多見於3歲以下兒童,尤其是4-10個月的嬰幼兒。主要癥狀是血便、果醬樣大便、因腹痛而陣發性哭鬧。
5.急性壞死性腸炎:常發生於夏秋季,可能有飲食不潔史。起病突然,表現為便血和急性腹痛,多從臍部或中上腹開始,呈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疼痛,伴有陣發性加重。
6.痢疾:癥狀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急性腹瀉、粘液膿性血便,可伴有全身毒血癥,嚴重者可出現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腦病。
7.血液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等。,可伴有牙齦出血、鼻出血等系統。
此內容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趙立思審核。
點擊此處查看醫生回答詳情。
不好下結論。壹般來說,有時由於火急、熱重,寶寶還小,最好咨詢兒科。
鮮紅色是下消化道,暗紅色是上消化道。可以看血看孩子大便時是否幹撓肛門。
腸道可能有問題。我們去醫院吧。
嚴重的話可能是腸套疊,直腸炎。看看寶寶怎麽樣了。如果他心情不好,建議大便送檢。
應該被病毒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