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填空:
1.人體是壹個統壹的整體,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尤其是神經系統的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其中,神經的調節起著主導作用。
2.細胞組織(4種)器官系統(8人)。
3.人體細胞的基本結構壹般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在植物細胞的結構中,也有細胞壁和液泡。細胞是所有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4.組織是由壹些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物質組成的。人體有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植物中常見的組織有(營養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運輸組織等。)
5.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壹定的順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壹定功能的結構。
6.該系統由能夠同時執行壹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組成。
7.人體內較大的腔體:顱腔和體腔(體腔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下部為盆腔)。
8.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1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由三種細胞組成(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細胞形態結構和工作能量的正常值
(件/升)
紅血球
紅細胞是壹個有兩個凹面的圓餅,
男:5.0×1012左右。
女:大約4.2×1012。
白血球
白細胞比紅細胞大,有壹個細胞核。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和保護作用(4-10) ×109。
血小板
PLT最小,形狀不規則,無核,有止血和促凝作用(100-300) ×109。
12.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輸血應以同源輸血為原則。健康成年人壹次獻血200-300毫升,不影響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有獻血的義務。
13.心率:單位時間(壹分鐘)內心臟跳動的次數。正常值為60-100次/分。
14.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它的四個腔室是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和右心房。
15.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右心室與肺動脈相連,右心房與上下腔靜脈相連。
16.將血液送出心腔:左心室、右心室;接收血液回到心臟的腔:右心房,右心房。
房室瓣:在心房和心室之間,只能向心室開放。它的功能是確保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
動脈瓣:在心室和脂肪之間,只能開向動脈。它的功能是確保血液從心室流向動脈。
17.體循環的路徑:左心室-主動脈-各級體循環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在體循環中,來自左心室的動脈血在流經毛細血管網時變成靜脈血。
18.肺循環的路徑:右心室-肺動脈-肺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在肺循環中,來自右心室的靜脈血在流經肺毛細血管網時變成動脈血。
19.動脈血——含氧量豐富、顏色鮮紅的血液。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的血管。
靜脈血——含氧量少,顏色暗紅色的血液。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個部位輸送回心臟的血管。
血管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管壁內腔彈性血流速度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血管厚度小,尺寸大。它們將血液從心臟快速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心臟的各個部位)。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的各個部位送回心臟。血管又細又大又小,慢慢地把血液從身體各個部位送回心臟。(身體各部分的心臟)
毛細血管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的血管非常細,最小最慢的管子在血液和組織細胞(血液組織細胞)之間交換物質。
19.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胰腺、腸腺)
20.各種食物含有蛋白質、糖、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六種營養成分。
21.蛋白質是細胞的基本物質,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質,脂肪是重要的供能物質。
22.缺乏VA-夜盲癥,VB 1-神經炎,腳氣病,VC-壞血病,VD-佝僂病。
23.胃位於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大的部分。肝臟在右上腹部,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大腸1.5米,起始端叫盲腸,闌尾附著在它的腹腔右下方。
24.小腸盤繞在腹腔內,長達5-6米,是消化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
25.消化是在消化道中將食物分解成可吸收成分的過程。吸收是指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其中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水和維生素進入小腸絨毛毛細血管被吸收,而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進入小腸絨毛毛細淋巴管被吸收並通過淋巴循環進入血液循環。
26.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填寫表格)
比較開始消化的部位和主要進行消化的部位消化液消化的結果。
口腔和小腸唾液、胰液和小腸液中的葡萄糖。
蛋白質的胃液、胰液和小腸液中的氨基酸。
小腸膽汁、胰液、甘油和小腸液中的脂肪酸
27.呼吸系統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組成。
28.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也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適合氣體交換的特性:?更多,(更多肺泡)?纏繞,(有毛細管和彈性纖維纏繞)?薄(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
29.肺活量是指人在努力吸氣和呼氣後能呼出的氣體量。它是反映肺部通氣量的壹個指標。數值越大越好。體檢時壹般測三次,成人最大值約2500 - 4000ml。
30.呼吸頻率:每分鐘呼吸的次數。在平靜狀態下,成年人的呼叫頻率約為16-18次/分鐘。數值越大越好。
31.呼吸運動是由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了肺的通氣(原理)。
32.體內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氣體交換和組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氣體擴散。
33.氣體中毒(壹氧化碳中毒)和溺水死亡分別是血液中氣體運輸和肺部通氣的障礙。
34.呼吸的意義:吸入氧氣分解體內有機物,釋放能量,供給各種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
35.排泄:是指物質在人體內分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36.排泄途徑:皮膚:汗液(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
呼吸系統:氣體(二氧化碳、少量水)
泌尿系統:尿液(主要是水、無機鹽、尿素)
37.腎臟是尿液形成的地方。健康人每天形成約150升原尿,但只有1被排出體外。五升。
38.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由腎小體(包括腎小球和腎被膜)和腎小管組成。
39.尿液的形成包括三個過程:腎小球濾過、腎小管重吸收和腎小管分泌。
40.腎小球濾過: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的蛋白質和大分子外,血漿中的壹些物質,如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都可以被腎小球濾過進入腎囊腔,形成原尿。
41.腎小管重吸收: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吸收,返回血液。
42.人體排尿不僅排出廢物,還能調節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含量,維持組織和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43.與原尿相比,血漿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質;與尿液相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44.反射是指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外部或內部刺激的有規律的反應。反思是
通過壹定的神經結構,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反射弧。
46.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條件反射。
47.反射弧由五部分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
48.反射分為條件反射(獲得性、高級、可消失,其中心在大腦)。
無條件反射(先天性,低水平,永久性,其中心在脊髓,由大腦控制)
48.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壹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形成的。
49.條件反射的生物學意義——條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
50.條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
51.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就是對具體信號抽象出來的語言和文字做出反應。
52.人類特有的大腦皮層的中心是語言中樞。
53.吃梅子解渴屬於無條件反射;看梅子解渴,說梅子解渴,都屬於條件反射。
54.人體神經調節的特點:動物條件反射是由各種特定刺激引起的;而人的條件反射是可以由特定的刺引起的。
刺激也可以由抽象刺激(如語言、文字等)引起。).(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
55.脊髓不僅有反射功能,還有傳導功能。
56.大腦位於顱腔,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幹。
57.大腦由兩個半球組成,表面是灰質(大腦皮層),是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中樞。其特點是有許多凹溝和凸起的腦回,從而增加了大腦皮層的總面積(約2200平方厘米)和神經元的數量(約654.38+04億)。
58.小腦的主要功能是協調準確地運動和維持身體的平衡。人喝醉了,走路不穩,這是因為小腦被酒精麻痹了。
59.壹個人的右側偏癱,是因為大腦左側的身體運動中樞受傷造成的。
60.眼球的結構由眼球壁(外膜、中膜和內膜)和內含物(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組成。
61.眼球通過睫狀體調節晶狀體的曲率來看不同距離的物體。
區分眼球的前直徑和後直徑;矯正物體的方法是晶狀體的曲率落在視網膜上。
近視太長太大。前面和遠處戴凹透鏡。
遠視太短,彈性太大。戴壹個靠近後方的凸透鏡。
62.眼球成像演示實驗中的白紙板和雙凸透鏡分別相當於眼球中的視網膜和晶狀體。
63.有些盲人,經過檢查,眼球結構完好,但看不到周圍的物體,可能是視神經或視覺中樞發生了變化。
64.預防近視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65.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通過角膜和房水,從瞳孔進入眼球,再通過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體圖像。物體圖像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這些感光細胞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視神經進入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從而形成視覺。
66.耳朵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67.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通過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鼓膜振動。振動通過三個聽小骨傳遞到內耳,刺激耳蝸中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與聽覺相關的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通路,形成聽覺。
68.內分泌腺:內分泌腺是沒有導管的腺體,其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
69.激素:激素是內分泌腺的腺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對機體有特殊作用。
70.體液調節: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等)的調節。)通過體液(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的運輸對人體生理活動的影響。)叫做津液調節。
71.人體主要內分泌腺的差異
由內分泌腺的位置和功能引起的疾病
腦垂體位於大腦的下部,分泌生長激素。
促甲狀腺激素,
兒童缺乏癥,如促性腺激素-侏儒癥
太多年幼的孩子——巨人癥
成年過度-肢端肥大癥
甲狀腺位於頸前,甲狀腺激素分泌在咽喉和氣管兩側。
太多-甲狀腺機能亢進
分散在胰腺中的胰島分泌胰島素不足-糖尿病。
72.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睪丸,睪丸產生精子,分泌雄激素。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它產生卵子並分泌雌激素。。
73.人體三道防線:1。皮膚和粘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免疫器官(胸腺、脾臟和淋巴結)和免疫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
74.免疫可以分為兩類:非特異性免疫(先天的,可以抵禦很多病原體),比如第壹道和第二道防線。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僅作用於特定病原體或異物)如第三道防線
75.免疫力是人體的壹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壹功能來識別“自我”和“非我”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或人體自身產生的受損細胞和腫瘤細胞,以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抗原——導致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異物如病原體)。
抗體-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通過刺激淋巴細胞來對抗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77.傳染病——由病原體(如病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疾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動物之間傳播。
傳染病流行有三個環節:傳染源——能傳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群的途徑。
易感人群-對傳染病缺乏免疫力且易受感染的人群。
79.遺傳——生物特征傳遞給後代的現象。
特征-指壹個有機體的形態或生理特征。
基因-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特征的小單位。
遺傳物質-染色體上決定生物特征的物質。
染色體——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80.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胚胎發育始於受精卵。
81.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細胞的融合體。精子來自父親,卵細胞來自母親。
82.每個生物細胞都含有壹定數量的染色體。受精卵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相同。這些染色體成對存在。每對染色體來自父親,另壹對來自母親。
83.生物體細胞中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成對的基因位於兩對染色體上。受精卵含有父母雙方的基因,壹個來自父親,另壹個來自母親。
84.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的染色體數量比體細胞減少壹半。
85.父母的特征通過他們的生殖細胞遺傳給他們的孩子。動植物的性狀也主要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後代。
86.寫出六種組合的圖形:AA ⅹ AAAA ⅹ AAAA ⅹ AAAA ⅹ AAAA ⅹ AAAA。
87.決定雙眼皮的基因(a)是顯性基因,決定單眼皮的基因是隱性基因(a)。人群中有以下幾種婚姻組合,其性格或基因構成已知。請填寫表格,寫下他們的性格或基因構成。
父母的特質,父母的基因組成,孩子的特質,孩子的基因組成
父母雙眼皮AA×Aa有的雙眼皮有的單眼皮Aa,Aa,Aa。
雙眼皮都AA
雙眼皮,單眼皮,部分雙眼皮,部分單眼皮,部分aa,部分Aa
雙眼皮,雙眼皮AA部分,Aa部分
雙眼皮,單眼皮Aa×aa有的雙眼皮,有的單眼皮。
88.有些生物性狀是由壹對基因控制的,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
89.人類的很多遺傳病都是由壹對基因控制的,而且往往是隱性基因。
90.禁止近親結婚的理由:血緣關系越近,遺傳基因越近,婚後生的孩子越容易得遺傳病。
禁止近親結婚的目的是為了大大降低後代患遺傳病的概率。不是壹種可以消除的遺傳疾病
91.變異是指父母和後代之間以及後代個體之間的特征差異。有基因變異和非基因變異(太陽曬黑皮膚)。
92.最初地球上沒有生命,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93.生物進化的歷程(趨勢、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
94.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動物——古魚類,以及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
95.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藻類-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96.生物進化的原因: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理論)
97.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
98.達爾文認為,大多數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
在生存競爭中,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繁衍;變異不利的個體容易被淘汰。
99.人類和類人猿是近親,他們有著相同的原始祖先——都起源於森林類人猿。
100.在較老的地層中,越簡單、越低的化石,水生化石越多;
在後期地層中,越復雜、越高的地層,陸生化石越多。
101.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指生物的生活場所,還主要指存在於其周圍影響其生活的各種因素。
102.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生物學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
103.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生命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04.生態系統——壹定區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壹整體。
植物生產者
動物的生物部分——消費者
生態系統細菌、真菌-分解者的組成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
105.生產者:在壹個生態系統中,植物可以利用光能制造有機物,稱為生產者。
106.消費者:動物不能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吃現成的,所以叫消費者。
107.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能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所以稱為分解者。
108.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始終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109.食物鏈——在壹個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系主要是吃和被吃,從而形成壹個食物鏈。。
110.食物網-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之間的營養關系。
111.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科學。
112.生物圈——地球表面周圍的這壹薄層,由各種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組成。
113.中國裸子植物資源居世界首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鳥類。
114.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占世界人口的22%。然而耕地只占世界人均的1/3。
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115.為了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四川建立了臥龍、王朗、九寨溝等自然保護區。
116.環境保護是指保護動植物資源和防治環境汙染。
117.生物科學將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