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動環監控系統的開發過程

動環監控系統的開發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末,電信業處於蓬勃發展的初期,中國開始大規模從國外引進各種先進的通信設備。而通信局(站)的電力設備種類復雜,當時自動化程度很低,維護起來非常困難。作為通信系統的“心臟”,如何保證電力設備的正常運行,提高維護質量已成為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65438-0992原郵電部設計院(現中訊郵電咨詢設計院有限公司)與廣州電信局合作,成功完成廣州長途樞紐樓通信電源集中監控系統的研究與測試。隨著電信局(站)維護系統向無人值守、少人值守的方向發展,許多省市也開展了電力集中監控系統的研究和實施。

早期動態環監控系統的建設主要基於中國電信的固網本地網,壹般在壹個區域內建設三級網絡結構(監控單元SU、區域監控中心SS、區域監控中心SC)。當時動態監控系統建設處於起步階段,監控廠商眾多。有時壹個地區由幾個監控廠商建設,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監控廠家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建設者沒有施工經驗,很多地區建設的動態環監控系統無法滿足日常維護的需要。

從1996開始,原郵電部電信總局發布了大量的監控技術規範,如《機房通信電源與空調集中監控管理系統技術要求》、《通信電源與空調集中監控系統技術要求(暫行規定)》等。,並開始對壹些廠商運行在網絡中的動態監控系統進行評估測試,對淘汰壹些技術水平低、系統不穩定的廠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監控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壹些早期的監控廠商直接使用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熟的工控軟件進行二次開發,底層使用通用工控采集設備,在壹定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然而,由於缺乏核心技術,這些系統在功能上無法滿足更高的要求。隨著國內動態監控廠商規模的擴大,自主研發的監控產品更加符合國內通信局(站)的維護需求,質量和性能也在不斷提升,性價比高,競爭力強,已成為國內動態監控系統的主流廠商。

從開始建設,到2008年,大概十年了。在這十年中,隨著通信規模的逐步增大和通信網絡的不斷創新,動態環監的建設目的和應用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初各監控廠商在各城市建設集中監控系統,針對無人值守的地方站。監控站內動力設備和環境的主要功能是遵循多監督、少控制的原則,避免事故發生。

隨著動態監控系統技術的成熟和監控站點的增多,這種單壹的功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電力設備維護的需要,已經分化為各種增值應用,如各種電力設備的管理、資源系統管理、圖像監控、智能門禁等。

在管理方式上,也形成了壹點值班,多維護的機制。這種機制要求將各個城市的監控信息匯集在壹起,形成壹個集中的監控中心,在這裏可以完成整個系統的監控和故障維護。

隨著市場應用的日益成熟和需求的更新,動態監控系統要求具備以下基本功能:

機房內的電力設備通過智能數據接口(RS232、RS485、RS422)或增加采集傳感設備接入動力環境監控系統,實現正常狀態監控、異常狀態預測、在線智能故障診斷等功能。

將電力設備、服務器、傳輸交換設備的工作環境,如溫濕度、漏水、消防等環境參數監測、機房空調監測等接入電力環境監測系統,實現實時數據監測、報警閾值設定、報警預測,並結合應急預案采取相應的處理策略,確保工作環境處於健康狀態,為設備的可靠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機房安防環境作為重要區域,需要接入動力環境監控系統,實現門禁管理、入侵報警管理、視頻監控、IP對講等功能,以保證機房安全,實現遠程無人值守管理,節約人力資源。

機房服務器和網絡設備(交換機、路由器、交換機等。)支持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接入動力環境監控系統,實現對設備工作狀態的監控,設置告警閾值實現預警功能,及時掌握各提供核心服務設備的健康指數。

監控系統應支持靈活的組網方式,可根據現場提供的資源組建監控網絡,支持現場數據總線(RS485、RS422、RS232等)等組網方式。)、TCP/IP、E1、ADSL、GPRS、3G(EVDO、HSDA、WCDMA)。

對於分散的機房,應采用分布式應用、集中監控、統壹管理的原則,實現無人值守機房。動環監控系統采用逐級級聯的基本結構。對於壹個區域,壹般由監控中心(SC-監督中心)、區域監控中心(SS-監督站)、監控單元(Su-監督單元)和監控模塊(SM-監督模塊)組成。

在系統結構圖中,各部分定義如下。

監控中心(SC)的設置是為了滿足集中監控、集中維護、集中管理的要求。動態監控系統的建設可以相對獨立,也可以根據維護需求成為綜合網管的壹部分。動態環網監控系統可以通過各級監控中心的D接口與其他網絡管理信息交互,也可以納入綜合網絡管理系統。

區域監測中心(SS)是根據當地縣區的管理要求而設置的,負責轄區內監測單位的管理。對於固定電話網絡,區域監控中心的概念是縣/區。目前SS的建設逐漸向抗拔終端的方式轉變,功能在不斷弱化。對於移動網絡來說,由於其組網不同於固網本地網,在建設初期這壹層次被削弱甚至取消。

監控單元(SU)是監控系統的最小子系統,由多個監控模塊和其他輔助設備組成。監控範圍壹般是獨立的通信站。

監控模塊(SM)是指完成特定設備管理功能並提供相應監控信息的設備。比如目前各種帶有通信接口的電力設備的控制模塊,具有對設備進行監控和管理的功能,同時可以與外部信息進行交互,屬於監控模塊的範疇。

在實際應用中,不同的運營商根據自身的特點提出了不同的組網結構,並對各個部分進行了重新定義。

傳輸方式

對於任何壹種監控系統來說,獲取監控數據都是監控的最終目的,而傳輸方式是實現這壹目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監測系統的組網、規模和監測內容與傳輸方式密切相關。在監控系統中,不同的網絡層次之間可以采用不同的傳輸方式。

(1)監控模塊(SM)和監控單元(SU)之間的傳輸模式

監控模塊(SM)和監控單元(SU)位於監控現場,距離較近。壹般采用專用數據總線,物理接口和傳輸速率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選擇:

a)v . 11/RS 422 1.2 kbit/s ~ 48 kbit/s;

b)v . 10/RS 423 1.2 kbit/s ~ 48 kbit/s;

c)RS485 1.2 kbit/s ~ 48 kbit/s;

d)v . 24/v . 28/RS232-C 1.2 kbit/s ~ 19.2 kbit/s;

例如703 64kbit/s的同向端口;

f)RJ45 10BASE-T,10BASE-510Mbit/s .

在上述物理接口中,RS232和RS485/422應用最為廣泛。從地理上講,監控單元(SU)與各級監控中心不在壹個地方,根據監控單元(SU)所在通信站的大小,可以為監控系統提供的傳輸資源差別很大。對於壹個大型通信局來說,從監控單元(SU)到各級監控中心(SS或SC)的傳輸資源非常豐富。對於基站、模塊局等小型站點,傳輸資源相對有限;而對於光纜中繼站來說,傳輸資源相對匱乏。

因此,應根據不同情況,在傳輸系統穩定、可靠、滿足帶寬要求的基礎上,利用原有的傳輸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的網絡結構。

在實際的監測項目中,有些局站可以同時提供多種傳輸資源,需要我們根據項目的要求進行選擇。目前常用的有IP網、2M或2M提取時隙、單向環(鏈)和雙向保護環組網、無線組網、光纜或微波傳輸設備上的輔助通道和6路光纖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