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迫造反,可惜謀略不佳。司馬遷和司馬光都評論說,天下再造反也沒什麽可依靠的了。那麽,如果韓信聽了五福或者蒯通的話,獨立起來,自己創業,那他能壹統天下嗎?
我們來看看當時楚漢的情況。楚漢兩軍在滎陽、光武、高程附近相持不下。精瘦的士兵因為長時間作戰而疲憊不堪,老弱的士兵因為要護送糧草而疲憊不堪,士氣低落。這個時候,壹方面看誰的供給,另壹方面看誰能獲得新的力量,尤其是後者,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看看韓信當時的情況。當時韓信已經平定了齊國,被封為齊王,鎮守齊國,東有即墨、瑯琊等富庶之地,南有泰山等險要之地,西有黃河天險,北有渤海。地方兩千裏之外,山川環繞,地富民危。韓信的兵雖然招了,但那是趙來不及派到滎陽的二流軍隊。但攻下楚國後,士兵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然也不會在龍郤破了二十萬楚軍。何況蓋夏決戰的時候,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正面迎擊項羽的楚軍。可見韓信當時的軍隊至少是他在齊國時的十萬,而且補給充足,給養充足。
從項羽的角度來看,齊國已經被滅,不再有軍閥跟隨楚軍。而且龍且為救齊國而帶來的20萬生力軍全軍覆沒,紛紛陣亡。此時,梁王彭越領兵回梁地,經常來回騷擾楚軍,切斷楚軍的糧道。就連齊王田光的叔叔田橫現在也隸屬於彭越。從戰鬥的情況來看,項羽此時的軍隊大概是。但現在項羽有幾百兵,不會再有了。我們要同時對付劉邦和彭越,還要擔心韓信的進攻。於是,項羽想到了出兵勸韓信自立。這樣世界局勢會有很大改善,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在很多方面樹敵。
吳邪對韓信陣營說了什麽讓韓信自立的話?
吳佘見韓信曰:“天下久忍秦苛政。大家合力攻秦,秦已滅。根據功過,分了地,成了王,來培養我們的兵。現在漢王東征,侵占別人的領域,奪取別人的封地。他已經攻破三秦,率軍出函谷關。現在他在東方征集各路諸侯攻打楚國。他的意圖不是吞並全世界,也不會放棄。他的貪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太過分了!況且漢王不可信。他多次落入王祥的手中。是王祥的憐憫讓他活了下來。然而,壹旦他逃脫,他打破了盟約,並再次攻擊王祥。他是如此的不可接近和不可信任。現在,雖然妳自以為與漢王交情深厚,盡全力為他而戰,但最終還是會被他俘虜。妳可以繼續到現在,因為王祥今天還存在。現在劉和項爭天下,重要的是妳。如果妳站在右邊,那麽漢王就贏了,如果妳站在左邊,那麽王祥就贏了。如果王祥今天被摧毀,妳將是下壹個被摧毀的。妳和王祥是老朋友了。為什麽不反對漢楚結盟,天下三分,自立為王?現在,如果妳錯過了這個機會,妳必須站在漢王壹邊,攻擊王祥。聰明睿智的人應該這麽做嗎?”
吳說了這麽多,其實他說了四點:
壹個?劉邦的最終目的是奪取天下。
兩個?劉邦狡猾,不近人情,不可信。
三個?韓信能活到現在,就是因為項羽的存在。
四個?現在是韓信自立的最好機會。劉翔壹口咬定,結果卻是韓信。即使不助楚攻漢,也要獨立自保,把天下分成三份,而助漢攻楚是死路壹條,不是智者所為。
不得不承認,這個人涉足兵家,雖然在歷史上,出了這麽壹個場,但是對形勢的判斷卻是出奇的準確,後面發生的事情都成真的了,可惜當時的韓信,出於劉邦對他的感激之情,還是拒絕了他。
蒯通,齊人,武涉時來。他知道韓信現在掌握著天下勝負的關鍵,於是在約瑟的幌子下勸他自立,同時為自己謀取財富。蒯通怎麽說?
蒯通認識韓信後,打著相認術的幌子講相面術,後來開始勸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說:“當初天下起兵起事,英雄豪傑紛紛立名吶喊,天下仁人誌士雲集如雲,混雜如魚鱗,烈焰橫飛,狂風驟起。此時此刻,我關心的只有秦朝的滅亡。如今楚漢之分,令天下無辜百姓聞風喪膽,父子屍骨露於野,不計其數。楚人從彭城出發,四面楚歌,把敗軍追到滎陽,勝利地像席子壹樣前進,震動天下。於是大軍被困在京索之間,被堵在以西的山區,已經三年了。漢王率領數十萬大軍在珙縣和洛陽抵抗楚軍。有了山河之險,雖然壹天打了幾場仗,但努力失敗,甚至遭遇挫折失敗,幾乎無法自救。敗於滎陽,傷於,所以逃亡於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智勇雙全。長時間的危險堵車挫傷了戰士們的精神,倉庫裏的糧食也消耗殆盡。人們疲憊不堪,痛苦不堪,怨聲載道,動蕩不安,無依無靠。以我的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之賢者,也無法平息天下之禍。今天,劉和項兩位國王的命運掌握在妳們手中。妳助漢王,漢王必勝;幫助楚王,楚王必勝。我願意犧牲我的勇氣,提出壹個愚蠢的計劃,但我擔心妳不會采納。如果真能聽我的計劃,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傷害,同時存在。妳和他們站在壹起形成那個局面,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以妳的賢者之德,擁有大量的兵力和裝備,占領強大的齊國,逼燕趙就範,出兵劉、項兩軍空虛地區,牽制其後方,順應民心,西進制止劉、項鬥爭,為軍民請命保命。然後,世界會迅速起來響應,誰敢不聽!然後,割掉大國的領土,削弱大國的力量,用來分封諸侯。諸侯復辟後,天下對齊國感恩戴德,百依百順。守住齊國的舊領地,據交河、泗水,用仁慈來感召群臣,謙卑下來,那麽天下的君王就會紛紛來拜齊國。我聽到:‘難道妳不接受上天給的好處嗎?反而會受到懲罰;如果到時候不采取行動,妳就有麻煩了。?我希望妳仔細考慮這件事。”
蒯通說,這次比賽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但內容與吳的不同。蒯通主要說了三件事:
壹個?楚漢兩軍相持多年,兩敗俱傷。
兩個?韓信是劉翔勝負的關鍵。
三個?韓信自力更生、平定天下的策略。
快通和武涉的主要區別在於第三點。武涉勸韓信幫楚還是自立,他不說策略,而蒯通連策略都想到了。當然,這和他們的出發點有關。武涉只要求韓信不要幫韓,自立還是幫楚。只要不幫助韓,哪裏有心思真的為韓信謀劃自立之策,而蒯通就不同了,他也期望韓信的自立能給他帶來榮華富貴,當然,他得全心全意地去謀劃。
韓信再次拒絕,理由是他要報答劉邦接見他的恩情。蒯通於是繼續從兩個方面勸說韓信,就是高震講和他就不要再來了。可惜兩人都同時被韓信和韓信拒絕,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所以最後被殺的時候,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
如果韓信聽了蒯通的話,自立門戶,最後能統壹全國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先來看看快通的策略。韓信在齊國率領自己的軍隊,強行登陸,然後派兵到劉向的後方,占領了地盤,然後阻止了劉向的角逐。天下諸侯會有所回應,然後,之後,他們會切斷列強的領土,削弱列強分封諸侯的權力。那時候天下諸侯都會感恩戴德,韓信這壹刻早就占領了齊國故土。只要懷柔善德,天下自然歸齊。
這個策略看起來很完美,實際上可行性相當差,甚至可以說是快通的壹廂情願。這種策略幾乎是項羽以前行為的翻版。是為了爭霸而不是為了稱帝的策略,項羽此時危在旦夕,已經證明了這種策略的失敗。我們來分析壹下:
首先,第壹步可行。迫降趙巖最初是被韓信擊落的。以韓信現在的實力,比原來更加雄厚,強行登陸趙巖是沒有問題的。
其次,第二步也可行。趙巖迫降後,韓信擁有了齊國原來的地盤,而這個地盤可以說是天下第壹。有強大的實力和威望,補充兵員進攻劉、項的空區。可以說,劉和項的精銳之兵本來就是在和滎陽對峙,而且都是精疲力盡。後方士兵缺乏實戰經驗,形同虛設。
還是那句話,第三步不可行。此時韓信占據了劉翔的後方,實力有所提升,但阻止兩人的鬥爭是錯誤的。從劉向的實力來看,此時最應該做的就是幫助楚攻漢,滅劉邦。這個時候劉邦的人馬比項羽多,謀士和武士也比項羽多。項羽孤身壹人,手下沒有得力的將領可以調遣。從將來統壹全國的角度來說,他應該幫助楚攻漢。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阻止兩人的競爭,更何況劉翔,兩人都不是省油的燈。
最後第四步就更不可行了。從道義上講,劉翔和韓信都曾經是韓信的舊主,靠的是自己的實力。從道德上講,他們並不太有說服力,而且走了和項羽壹樣的路,甚至前壹步阻止了劉向的鬥爭,走的是爭霸分封的路線。這是不現實的。誰割了他的地盤,誰就有怨言,有怨氣,但力量小的時候,他就忍著。
事實上,即使按照蒯通的路線,韓信最終還是成功稱雄,分封諸侯。有了當時的彭越、英布、項羽的存在,他才會甘心分封,韓信占領了齊國趙巖的地盤,後來又攻占了劉向的土地,但他還是要派將領和軍隊駐紮。在這些人當中,肯定會有想要稱霸全國的人,仍然會有忍不住去勾引、遊說、自立為王的人,這和陳勝光武起義之後的情況差不多。而且以韓信的性格,他適合做壹個優秀的將軍,而不是壹個又粗又黑的君主。從這方面來說,最後的勝利可能是劉邦的。
從根本上說,蒯通的戰略是壹統天下,根本不是統壹全國的戰略,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路線。秦統壹天下後,天下雖又大亂,但人心合壹,這是當時天下大勢所趨,分封制與此趨勢相悖。如果韓信開始自立門戶,他接下來的幾步就不會按照蒯通的戰略走,而是根據天下形勢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就像他當時做的那樣,順勢而為。這個世界到底是誰的,真的不好說。
但如果韓信按照蒯通的策略站出來自立門戶,肯定是無法壹統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