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努爾哈赤為什麽要遷到沈陽?

努爾哈赤為什麽要遷到沈陽?

沈陽,現在是遼寧省的省會,是中國東北壹個非常重要的城市。1625年,努爾哈赤將後金都城遷至此地。1634年,他的繼任者皇太極改稱沈陽盛京,滿語意為“莫克敦”,意為繁榮昌盛。

滿族的崛起

在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滿清政權進入沈陽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不同於中原漢族的少數民族,這樣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努爾哈赤遷都的根本原因。

在寒冷的中國東北,冬天終年被冰雪覆蓋。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不同於中原的漢族少數民族,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民族是女真族和蒙古族。

明朝後期,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四個部分。幾經南北遷徙,到達長白山和圖們江,成為滿族的發祥地。建州女真崛起後,滿洲處於主導地位。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明朝後期,女真族迅速崛起。明朝末年,東北各民族、不同利益集團暗鬥。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建州女真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

在建州女真的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個領導者就是努爾哈赤。早年的不幸和年輕時的參軍經歷,使他逐漸成為壹名優秀的將軍。努爾哈赤很有耐心,有很強的軍事領導力和政治智慧。是他帶領這個偏遠的民族壹步步走向中原,他的遷都路線也是清朝壹步步統治全國的路線。

努爾哈赤多次遷都。

努爾哈赤從頭開始,先在菲亞拉城。費阿拉是滿語,中文意思是“古鎮”。努爾哈赤在菲亞拉城自立為王,然後組建軍隊,制定了開始成型的禮儀。經過16年的苦心經營,統壹女真各部的戰爭壹直在進行,勢力逐漸壯大。

明朝萬歷三十壹年(1603),努爾哈赤棄費阿拉城,隨家人遷至赫圖阿拉,建新都。赫圖阿拉,被後人稱為滿清崛起之地,早期是後金政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也是努爾哈赤統壹女真各部,向明朝示威的基地。努爾哈赤在這裏的十七年,對滿清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月(1619),努爾哈赤遷居範潔城,僅居住壹年零三個月,次年9月(1620)再次遷居薩爾胡城。努爾哈赤之所以遷都,是因為統壹了女真各部後,開始將戰爭的矛頭指向明朝。據清太祖的文獻記載,“今為大明之敵,吾國居離敵國甚遠,其東兵更遠。行軍時,馬兒又累又苦,我們可以在邊境附近牧馬,在西邊大明國附近,在邊境建城。”此後,著名的薩爾滸戰役爆發,範潔市成為這場戰役的大後方。努爾哈赤意識到薩爾滸的重要性,遷居薩爾滸。

第六年(1621),四月遷都遼陽。因為隨著女真族的發展,女真族的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為了東北統治領土的增加,努爾哈赤決心向南方遼闊的明朝挑戰。那麽遼陽是比前面幾個城市更好的選擇。天命六年(1621)八月,在遼陽市太子河以東建宮,修建東京城。

遼陽四年間,由於女真族與漢族之間激烈的民族矛盾和沖突,漢族紛紛出逃或造反。政權得不到鞏固和發展,努爾哈赤開始尋求另壹個發展空間。

沈陽的位置

沈陽位於遼東半島北端,東北大平原以南,遼東與遼西的連接點,遼東半島與東北大平原之間。自古以來四通八達,戰略地位重要,也是多種文化交匯之地。地質上,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東北部惠山屬於長白山丘陵區,西南部屬於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沈陽的地理位置,作為進軍中原的基地,是比以前的遼陽城更合適的選擇。

沈陽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東北最早的城市之壹。但由於靠近邊境,長期以來其城市功能主要是軍事防禦。

遷都沈陽

金命後期十年三月(1625),努爾哈赤提出遷都沈陽。此時距離東京建城還不到四年,所以很多大臣和達官貴人都不同意,紛紛對努爾哈赤的做法提出抗議。

據文獻《清太祖傳》記載:“妳在東京建了城,宮也建好了,百姓的房子還沒完工。”現在又要搬家了,我怕吃博士幹大事吃膩了!"

但努爾哈赤不聽勸告,執意遷都。文獻記載了他的看法:“沈陽,四通八達,是明朝的西征,從都爾壁到遼河的路又直又近。北伐蒙古,二三可達。韓國,可從清河路前往。沈陽渾河通往蘇蘇呼河,在蘇蘇呼河上遊伐木,木材和木材下遊用不上。旅遊打獵,山附近的動物很多,河裏的水族也能抓到。”我已經決定了,所以我想要它。妳為什麽不跟著我?"

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努爾哈赤作為壹個領袖,有自己堅持的理由,而且根據後來歷史發展的結果來看,他的決定是正確的,是有利於滿清發展的。

據文獻記載,三月初三,努爾哈赤“拂曉出東京,祭奠父祖墓,以掃清明節。”犧牲後,他們去了沈陽,住在虎皮哨所。第四天快結束的時候,他進入了沈陽城。

從此,清朝的關外遷都宣告結束。

天命六年(1621),金剛定都遼陽。僅僅四年後,經過十年天命(1625),努爾哈赤正式定都沈陽(原名盛京)。要知道,當時沈陽的衛城還沒有都城遼陽的壹半大,而後者是在原遼陽城東的太子河邊新建的遼陽城。可見努爾哈赤當時是真的急了。這麽急著遷都涉及到兩個問題,壹是妳為什麽離開遼陽,二是妳為什麽選擇沈陽。

遼陽作為當時的東北大城市,是女真人心目中的上海灘。但遼陽建都後,由於實行“剃發”政策,原有漢人為防叛亂,以及查糧、招降官,轉移到其他地區,招致全國各地漢人的激烈反抗。金占領遼陽僅兩個月,就有人發現漢人在努爾哈赤的井上投毒。周圍很多漢人聚集起來抵抗後金軍隊。離開漢族人多的遼陽,去人口相對較少的沈陽,對於女真族的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其次,遼陽地理位置比較尷尬,需要在耀州沿遼河修建邊城,防止明軍和蒙古察哈爾部的偷襲。遼陽城臨海,要時時防備皮島(即朝鮮的椴樹島)毛龍文,還要在遼南四維沿海駐紮,防備天津、登臨的明海軍。進攻明軍時,大後方很容易被牽制住。

選擇沈陽作為首都,首先是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是遼東半島和松遼平原的要沖,是東北和中原的交通樞紐。沈陽北部的鐵嶺、開原、撫順等地,是建州女真的故鄉,也是最可靠的大後方。

努爾哈赤意識到沈陽去遼東更方便。“沈陽是勝利之地,聞名西部。從都爾壁(今彰武縣)過遼河,路直且近,兩三天可達北方蒙古;韓國,從清河路。”

努爾哈赤戰爭期間,他總喜歡把首都遷到前線附近。從赫圖阿拉遷都範潔後,取得薩爾滸戰役勝利,遼沈戰役前遷回薩爾滸,遷都遼陽後發動廣寧戰役,占領遼西。接下來將進攻錦州地區的明軍主力,戰略重心從遼東轉移到遼西。從遼陽派兵過遼河不如沈陽方便。對於女真騎兵來說,絕對貴。

其次,沈陽城在地形上易守難攻。《盛京通誌》說,“遼東為根本之地,依山面海,險足,地真湍急,為東北大都會。”“長白在東,醫室在西,巨流鴨青在旁,迷茫黑水在後,山川衛生。”

第三,努爾哈赤認識到“渾河、蘇庫呼河(紫蘇河)逆流而上,伐木順流而下,很難用它來對待皇宮。”有時候打獵,山附近有很多動物,河裏的水族也可以捕捉到。“在沈陽,大量的木材可以運到下遊建造宮殿。遼陽建都的四年間,很多少數民族和漢人壹起賺了壹份比較賺錢的生計——種田,少漁獵,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麽樣的弓。沈陽有很多未開發的山地,可以讓少數民族回歸“野性”。

向敬之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中說,他培育了他國的英明可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立國為大金(史稱後金)。

此時努爾哈赤已經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但他只是壹個大部落首領。除了駐守遼東的明軍,與建州女真積怨甚多的葉赫還是很強大的。

努爾哈赤肖像

1618、努爾哈赤迫於明朝關閉與女真邊境貿易帶來的軍事壓力,以及明朝為保護葉赫而存在的軍事維護,決定進軍遼東,直接與明軍對抗。他將部隊分成兩翼,率軍壹舉拿下撫順。第二年,他在遼東打敗了明朝楊浩集結的四路軍。此後,努爾哈赤連續敗給熊廷弼和袁應臺,占領了遼河以東和錦州以北的全部地區。

吞並遼東後,努爾哈赤不再滿足於以往討伐的單純意義:掠奪奴隸、牲畜、糧食、金錢,而是想帶兵占領遼西平原,建立新都,卻遭到了部分女真貴族的反對。

努爾哈赤強迫在範潔建造宮殿,並繼續向西移動。薩爾滸戰爭後,他嚴懲反對遷都的大臣,處死了反對最激烈的侍衛堂弟阿頓,囚禁了五大臣之壹的胡爾漢,以囤積藏寶罪處死了創立舊滿語的額爾德尼。

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大舉進攻沈陽,四年後遷都沈陽。努爾哈赤曾五次建都,但這次是建都,改名盛京。這完全符合他的擴張策略。

他最終選擇從遼陽搬到沈陽的原因有四:壹是遼陽經濟實力下降,而沈陽經濟在上升。第二,沈陽地勢平坦開闊,糧食產量豐富,有林有獸,有水有草,符合女真狩獵的生活條件。第三,遼陽的滿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而沈陽只是壹個人口便利的中等城市。遷都將使他能夠進壹步實施歧視政策,防止漢人反抗。4.沈陽壹直是軍事重地,所謂的勝利之地。易守新賓故裏鐵嶺開原,易輕渡遼河,南攻明朝,東南控制朝鮮。在北方兩三天就能到達蒙古。

興京(赫圖阿拉城)、東京(遼陽)、盛京(沈陽)三個都城分別代表了清朝以前政治發展的三個階段。興京赫圖阿拉城,位於遼寧省新賓永陵鎮,是清朝拓荒時期修建的第壹座都城。它是按自然災害修建的,不同於中原王朝的都城建設,主要是以強大的軍事防禦功能為主。

東京、遼陽是清朝拓荒時期修建的第二座都城。金在天命六年(1621)占領遼陽城後,遷都於此,並在城東修建了壹座具有女真特色的平原新城——東京城。為什麽不幹脆遷都沈陽?那是因為遼陽是明朝遼東都督的總部,是東北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

遼陽城重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四月(1621),努爾哈赤進入遼陽城後,由於城內漢人的強烈抵抗,難以堅守。同年8月,努爾哈赤選擇太子河東岸的丘陵作為新城,即東京城。天命七年四月初四,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東京,城市工程尚未全部完工。努爾哈赤抱著長期居住的意圖,修建了大量的建築和宮殿,城市的功能也逐漸完善。

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淩晨,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大臣和貝勒商議此事,提議遷都沈陽。雖然王公和貝勒極力反對,但努爾哈赤還是下定了決心。祭祀完父親和祖先後,他立即率領大軍,經過壹天壹夜的行軍,開進了沈陽城。

歷代王朝在選擇都城的時候,並不是出於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考慮。遼陽雖然是當時遼東的軍政中心,但是由於明朝朝廷的腐敗,經濟開始走下坡路,而沈陽的經濟卻是蒸蒸日上。沈陽地勢平坦開闊,糧食產量豐富,林、畜、水、草俱全,符合滿族狩獵的生活條件。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沈陽壹直是軍事要地,既便於鎮守新賓故裏、鐵嶺、開元等國,也便於西征、北伐。

我的家鄉有壹個傳說,說他最初把遼陽作為他的首都。有壹天努爾哈赤出門散步,看見壹只金鳳凰,就追了過去。他追到渾河,追到沈陽地面,只見金鳳凰落在壹根樹枝上,壹會兒飛走了。回去後,他的壹個手下告訴他,金鳳凰的意思是告訴妳,沈陽是風水寶地,清朝只有在沈陽建都,才能萬年不倒!於是他遷都沈陽。

瀉藥

《清帝實錄》中努爾哈赤遷居沈陽的原因有二:

第壹,出於軍事戰略的原因。“沈陽四通八達的地方,西征大明從杜碧兒過遼河,路又直又近。北伐蒙古三天可達,南伐朝鮮清河路可達。“也就是說,都城沈陽保證了後金可以三面出擊,威懾大明,同時威懾朝鮮和蒙古。

第二是經濟原因。“沈陽的渾河通向蘇蘇河(紫蘇河),蘇蘇河源頭的伐木順流而下。柴火不能用,獵山動物多,河中效益也可收。”也就是說,其首都沈陽可以打獵捕魚,砍伐樹木出售,保證後期黃金的經濟來源。

當然,努爾哈赤遷都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形勢所迫。後金占領遼東後,遷都遼陽城,後金八旗軍民也隨之搬遷,與漢人雜居,導致雙方矛盾日益激化。漢人連續逃亡、打仗、暴亂,努爾哈赤不得不告誡八旗軍民:(吃)註意尼堪(漢人)食物中毒;走路要警惕,註意不要掉入羅網;我們出去後,守軍要提高警惕。東有朝鮮,北有蒙古。這兩個國家沒有馴服我們。如果我們把這個放下來代替大西尼堪(明朝),我們就不會安心在後方。

既然遼東局勢這麽緊急,如果有更好的首都就更好了,而沈陽當時就有這方面的優勢,戰略位置好,讓後金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所以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個問題壹直爭論不休。我覺得大家都陷入了壹個誤區。他們都覺得放棄遼陽這個當時東北最大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太可惜了。其實道理很簡單。當時遼陽的戰略地位和雞肋壹樣,西邊的錦州是很大的威脅。東邊的朝鮮是大明的弟弟,時不時在背後搞小動作,不咬人。

從大明的角度來說,遼陽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前面有燕水(太子河)擋住敵人,旁邊有高山。所以第壹步,努爾哈赤把都城從太子河西岸遷到東岸,就是為了利用燕水的好處。這還是不能讓高祖高枕無憂,於是遷都沈陽就成了最重要的壹招,小小的沈陽中央防禦站,卻可以利用渾河抵禦大明,從容應對朝鮮的威脅。

所以,遼陽人中毒給後金人帶來的雞毛蒜皮的問題就不提了。這是壹件小事。遼陽攻陷後,後金的家底已經很厚了,錢也是壹個原因,重建壹個遼陽很容易。多少年後,證明托雷努爾哈赤的眼光真的很厲害。古往今來,戰略眼光在東北土著中是第壹位的,而且向前看,有壹個完顏阿骨打也很兇,給當時的政權帶來了不少麻煩。

努爾哈赤從多方面選擇沈陽作為遷都的對象。

唐朝時,沈陽叫沈州,是各部落戰爭後俘虜的主要聚居地,所以又俗稱“囚城”。努爾哈赤首先想到的是,這些部落俘虜可以大量用於戰爭。第二,沈陽是女真部落與大明朝聯系的必經之路,占領沈陽可以統壹女真部落。第三,沈陽周邊有馬市,馬匹是軍事戰爭的必備軍備。落戶沈陽北部的戰馬供應得到了極大的保障。第四,沈陽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可以壹路進攻橫掃遼東遼西,直逼寧遠城。攻下山海關後,可進北京,退守長白山,清軍難以圍剿。沈陽周邊河流眾多,便於農業灌溉。充分發揮八旗戰時用兵,平時農耕,渾河、紫蘇、蒲河、遼河分布均勻。六位努爾哈赤大師認定沈陽是風水寶地,可以以天地之意誌追求大業,於是努爾哈赤不聽群臣等人的反對,將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

由此,清朝開始有十三位皇帝出自沈陽,並成功統治近三百年,這可能與當時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有很大關系。

歷史有很重的感覺,同時我有太多的解讀,更重要的是術語太多,讓歷史迷們心疼。

我們來輕松說說歷史。

努爾哈赤這次之所以遷都,必然有其政治、經濟、交通等戰略考慮。

首都是國家的基礎。

讓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我的觀點:

第壹:努爾哈赤對明朝實力的預測遠遠高於實際情況。

雖然在與明朝的戰鬥中,後金贏多輸少。

但在萬歷年間,由於張前期采取的壹系列改革措施,明朝顯示出了復興的精神。

即使在薩爾滸之戰之後,努爾哈赤依然有著清醒的認識。

本來遼陽是當時遼東最大的城市,但是努爾哈赤要選壹個可攻可退的城市。

沈陽是最適合的地方。妳不能說努爾哈赤當時做了錯誤的選擇。如果不是明朝內部不斷的內鬥,後金也不會建立後來的清朝。

說明努爾哈赤是壹個戰略家,不會因為大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觀點,也不會因為壹時的勝利而得意忘形。

第二:沈陽條件得天獨厚,也是龍興之地。

沈陽四通八達的地方,大明西起杜爾碧,跨遼河,路直而近;沈陽渾河通往蘇蘇河,在蘇蘇河源頭伐木,木材木材不能用。獵山動物多,河中效益也可收獲。

這裏說的是沈陽的富裕。我們現在最熱門的是看前景,看區域位置,看資源優勢。

努爾哈赤當時理解的是地域優勢的概念。

從古代帝王陵墓的位置,每個人都應該知道風水對他們的重要性,更不用說龍脈了。

努爾哈赤當時認定沈陽的渾河與天柱山合二為壹,李、齊的交匯處就是所在的地方。

所以沈陽當時擁有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第三:後金常年征戰,需要壹個穩定的後方。

馬背上的名門崛起後,還會繼續討伐,慢慢失去對戰爭時局的判斷而過於樂觀。

事實也證明努爾哈赤是明智的,因為明朝真的是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才攻占都城,要不是崇禎皇帝不願意南下,可能還會繼續僵持下去。

說白了,最重要的是穩定實力。那時候最厲害的還是明朝,懂了嗎?

這就是我的回答。

努爾哈赤將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主要是為了女真人的安全。當時我在遼陽的時候,城裏大部分人都是漢人,對女真族的做法非常不滿。努爾哈赤不懂得管理漢人,不聽話的都殺了,於是民族矛盾日益嚴重。再加上蒙古和明軍不時的騷擾,遷都沈陽是最好的辦法。

另外沈陽靠近撫順老城,交通便利,用兵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