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商務部市場運行司2005-03-21
自1999以來,商務部會同中宣部、科技部、財政部、鐵道部、交通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共同實施了以“促進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為主要內容的“三綠工程”。為全面掌握落實情況,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3號)精神,商務部組織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調查。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壹、主要成果
(壹)市場食品安全總體狀況有所改善。
據有關部門監測,我國食品內部衛生質量明顯改善。食品衛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為88.6%,2002年為89.5%,2003年為90.45%,2004年約為92%,呈逐年上升趨勢。2004年,37個城市第五次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93%,比2006年提高30.5個百分點,比2002年提高9.4個百分點,比2003年提高1.9個百分點。2004年4月,16個城市畜產品中克倫特羅檢出率僅為1.2%,比2003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城市水產品中氯黴素殘留檢出率均為0。
(2)加強了市場食品安全檢查。
目前,年銷售額2億元以上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普遍實行了自檢制度,開展檢測的零售店逐年增多。大中城市商務部門定點檢測機構覆蓋面廣,形成了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機構委托檢測、政府部門監督抽檢三道“防線”。調查顯示,在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2.6%設立了檢測室,55.1%配備了專職檢測人員,其中最多配備62人;在連鎖超市中,73%配備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並建立了目標責任制。265,438+0%派衛生質檢員到門店。
(3)市場食品安全準入制度已經落實。
近年來,由於認證、領證、領票、信用檔案、掛靠廠(地)等準入制度的大力推行,食品安全在市場中的作用得到加強。調查顯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普遍執行,32%的企業采用了國際標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4.45%通過了ISO9000、ISO14000、OSHMS18000三個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7.11%設立無公害產品專區,16.31%設立無公害產品專區。超市企業中,91%重視食品安全基礎設施,73%建立加工食品安全體系,59%重視環境因素,91%實行食品衛生安全崗位責任制,86%量化食品安全指標作為考核依據。2004年,全國32.9萬家食品流通企業中,1510000家建立了進貨驗收制度,145000家建立了購銷臺賬制度,119000家建立了食品質量承諾制度。
(4)食品流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據調查,目前在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8.56%有冷庫,其中上海高達52.4%;27.9%配備快速檢測器,10.59%配備色譜儀,3.6%配備檢測車。43%配有汙水處理設備,其中12.92%有垃圾分類處理設備,9.53%有封閉式垃圾樓,8.9%有汙水處理設施;24.79%建立了配送中心。在連鎖超市中,大多數都將食品冷藏箱作為其經營設施的基本配置。遼寧、福州、青島、南京、上海、廣州、寧波等地60%以上的城市在肉類食品市場配備了冷櫃,部分企業還配備了簡易檢測設備。所有被調查的超市都將垃圾、汙水分類,集中處理;90%以上的連鎖零售企業建立了配送中心。截至2004年6月底,全國規模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共有2845個配送中心。
(5)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明顯增強。
消費者選擇食品標準從價格優先到價格和質量並重。以前相信廣告,現在相信產品衛生和質量公告。調查結果顯示,在消費者中,85%的人關註食品的保質期,72%的人關註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55%的人關註食品、包裝材料、食品添加劑等相關因素中的細菌超標問題。
消費者對超市食品安全的認可度明顯領先於農貿市場。消費者對超市銷售的各類食品的安全認可度是農貿市場的9倍,其中快餐的安全認可度最高。
消費者保護自己免受食品安全危害的能力得到增強。調查顯示,在消費者中,47.9%的人關註相關檢驗證書,22.3%的人關註食品的顏色和外觀。70.4%的人希望購買無公害農產品,56.4%的人希望選擇綠色食品,52.4%的人希望選擇安全食品,22.3%的人希望選擇有機食品。當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采取各種措施維護自己的權益,包括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向仲裁機構提交仲裁、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人民法院起訴、與生產經營者協商等,比例分別為68.4%、54.1%、48.7%、30.3%和14。
消費者參與“三綠工程”的意識大大增強。調查顯示,66.2%的人希望通過電視專題片進壹步了解“三綠工程”,69.7%的人願意為“三綠工程”建言獻策,53.8%的人願意主動宣傳“三綠工程”,49.2%的人願意積極舉報食品安全相關問題。在“三綠工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消費者信心的問題上,認為誠信經營和行業自律、樹立放心品牌和嚴格食品檢驗檢測的消費者比例分別為66.9%、56.1%和47.8%。
二、主要問題
(1)市場上食品超標問題依然存在。
雖然我國食品內部衛生質量明顯提高,食品抽檢合格率不斷提高,但上市食品超標問題依然存在。目前食品衛生平均不合格率仍在8%左右,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為7%,畜產品“瘦肉精”檢出率為1.2%。對7萬余家食品市場的檢查,發現不合格散裝食品654.38+0.9萬余公斤,病害肉40余萬公斤,假冒偽劣酒類9.5萬箱。
(2)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
《食品衛生法》和《產品質量法》都涉及食品生產和銷售的衛生要求,但總的來說,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法律規定還是比較粗略的。很多食品都是生鮮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對保存和儲存的要求都很高,應該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此外,市場準入是壹種有效的方法,但這壹制度的實施仍然缺乏上位法的支持。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急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3)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
我國有近3000項食品質量標準,數量相當多。但也存在壹些問題,如測試標準不統壹、指標設置復雜、成本高等。比如確定單壹有機磷限量的標準有幾十種,對有機磷限量的規定不壹,導致安全標準的確定眾說紛紜。比如相關部門發布的無公害肉類標準,需要檢測30到40項指標,800元只需對“瘦肉精”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而與流通相關的標準只有100多項。與生產加工標準數量相比,保障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標準嚴重不足。即使食品生產質量合格,也很難保證流通過程中沒有質量安全問題。
(四)食品流通檢測和環保體系尚不完善。
調查顯示,全國5萬多家食品零售企業中,不到1%建立了檢測中心,全國2.6萬個農貿市場中,不到1‰配備了垃圾處理設備。消費者對任何壹種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都低於50%。此外,檢測體系不完善,還表現在各部門檢測工作不協調,檢測力量不整合,無法享受檢測資源,快速檢測技術手段落後。比如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農藥殘留快速檢測設備,最快需要30分鐘左右;無公害肉類三四十項指標的檢測要幾天才能完成,必然降低流通環節“把關”的效率。
(五)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體系建設還比較落後,該領域的企業信用數據采集也處於小範圍的嘗試階段。因此,從整體上看,企業食品衛生質量信用狀況的把握仍然十分困難,消除信息不對稱、褒揚守信者、遏制失信者、追查責任方、形成誠信經營氛圍的難度較大。
三、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的主要措施
實踐證明,實施“三綠工程”是建立和完善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三綠工程”五年發展綱要的要求穩步推進。總體而言,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技術支持、政策支持、社會信用、組織保障、輿論監督六大體系,確保食品安全,合理利用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消費。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使絕大多數城鎮居民形成有利於食品安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消費模式,自覺購買安全放心的食品和綠色產品;絕大多數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生鮮超市符合綠色市場標準,其中500家通過了綠色市場認證;大中城市60%的農貿市場退堂或改為連鎖超市,連鎖超市銷售生鮮的比例大幅上升;絕大多數屠宰加工企業達到生豬屠宰加工企業資質等級要求的三星級標準,大中城市定點屠宰率達到100%;進入綠色通道的食品符合衛生質量標準的要求。生鮮運輸采取保鮮措施,公路運輸白肉掛封,冷鮮肉冷鏈運輸。面向社會的生鮮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有了很大發展。
(1)加強法制建設。
抓緊修訂《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依法加強畜禽屠宰管理;研究制定《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包裝、標簽、標識、索證、索票、檢測、標識、認證等市場準入制度;進壹步加強“三綠”工程標準體系建設,參照《國際食品安全法典》制定修訂壹批當前流通領域急需的標準;落實農副產品綠色市場、生豬屠宰加工企業資質等級要求等標準。
(2)加強政策引導。
通過制定科學的政策措施,積極實施政府綠色采購計劃,培養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善社區食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冷鏈配送和電子商務,提高生鮮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現代營銷方式中的銷售比重;開展“場廠聯動”、“場地聯動”,鼓勵品質優、信譽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國流通;積極發展生鮮食品保鮮運輸和冷鏈運輸,重點支持肉類、水產品中繼低溫冷藏配送中心等經營性食品基礎設施和食品企業購置先進高效的檢測設備。
(3)促進市場認證。
落實《綠色批發市場認證管理辦法》及相關實施細則,加快綠色市場認證步伐。商務部將定期組織認證機構綠色市場審核員培訓,並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國家認監委將認可通過資格審查的綠色市場審核員。CNCA和商務部對合格的認證機構及其認證綠色市場進行公告,並進行動態管理。
(4)加強市場檢查。
壹是加快企業自檢體系建設,積極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建立嚴格的進貨查驗制度,配備必要的有害殘留檢測設備,按照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進行檢測,形成有害物質超標食品的退出機制;二是進壹步完善委托檢驗制度。大力推動無自檢能力的企業主動送檢至依法設立的社會中介檢測機構;三是進壹步完善食品運輸源頭檢測體系,嚴把衛生質量安全關,未經檢測機構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產品不得進入市場流通;四是建立健全市場衛生質量安全常規監測體系。
(5)完善信用檔案。
依托商務部電子政務系統,運用信息技術,以酒類、肉類、蔬菜為重點,在200多家試點企業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全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管理系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工作,構建信用監管和失信預警機制。同時,加強各部門對企業食品衛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及時向社會發布。
(6)加大宣傳力度。
壹是設立“三綠工程宣傳月”。通過商務部網站、地方部門街頭咨詢、新聞媒體集中報道等方式,系統宣傳食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三綠工程”知識,形成良好的環保消費氛圍;二是舉辦“中國三綠工程博覽會”,充分展示三綠工程成果,增強人們對食品消費的信心;第三,積極推動綠色消費進社區,向消費者宣傳科學消費的相關知識,提高其鑒別、購買等消費技能,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理性的消費行為。
(七)加強監督檢查。
加強食品流通、消費和畜禽屠宰行業管理,積極推行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質量承諾等制度,落實市場經營者質量責任制;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嚴格執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銷毀和公布制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形成有效的輿論監督機制。
(8)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在制定和實施國家和行業標準及產業政策中的作用,在誠信建設和規範經營行為中形成自律機制,成為支撐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