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數據引發了教育評價的哪些變革?

大數據引發了教育評價的哪些變革?

考試中,兩個同樣考了90分的考生,他們的能力完全壹樣嗎?

上課時,老師告訴學生,“完成第壹至第十題”。但是,真的有必要讓所有同學都完成這10題嗎?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啟發學生,如何更好的課堂互動,壹節課的時長是40分鐘還是45分鐘。對於這些問題,老師是“靠經驗”還是靠科學分析?

如果妳思考了以上問題,那麽妳就會對大數據對教育形態的改變持開放態度。

大數據時代正在悄然來臨,過去無法收集和分析的數據被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可能性。誰能更深入地挖掘大數據,誰就能在行業發展中搶占先機,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

就在幾天前,惠科教育宣布在原有“課”的基礎上正式上線,即在原有在線教育平臺的基礎上,推出垂直招聘平臺。從分析學習者的職業定位,到推薦合適的崗位,再到個性化的課程,經過審核認證,最終推送到匹配的招聘崗位,完成了學習者從學習到求職的壹整套路徑。這樣壹套完全不同於以往學校教育的教育模式,引發了業內的熱議,這種教育模式是基於學習者的個性化數據分析。

同樣90分的兩個考生能力水平壹樣嗎?

大數據讓教育真正面對每壹個個體。

“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太少了。”這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教育學院的經典口號,也是美國十大年度教育會議最受關註的話題。類似的思維也存在於我國的教育領域。

“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每個孩子都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但我們能對他們進行真正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數學考試90分的兩個考生,能力完全壹樣嗎?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會認為成績相同的學生能力差不多。但如果借用大數據的分析方法,學生的差異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根據對兩位90分考生的分析,我們發現第壹個學生更多的是依靠優秀的邏輯思維,而另壹個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相對較弱,他依靠優秀的記憶力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所以大數據可以讓我們更全面的看待學生的發展,發現以往考試成績無法反映的深層次問題。當然,如果老師能及時掌握這種情況,就可以對兩個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方向。

比如老師布置作業的方式通常是“請完成第壹至第十題。”請在假期看完這10本書。傳統教育模式下給不同的學生分配相同的書目,相同的題目,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新技術已經幫助我們充分了解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我們就會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進而實現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夢想——因材施教。

如果壹個學生做對了第二題,系統可以馬上告訴他可以跳過第四題和第八題,因為第二題、第四題和第八題都是在考察同壹個知識點,如果都做了,那就是簡單的重復。如果學生B在第三題出錯,那麽系統會提示他強化練習第六題和第九題。這是因為基於大數據的分析,第三題出錯的學生很可能在第六題和第九題出錯。有針對性的反復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我們對這種模式並不陌生。有些網站會根據妳之前的購買習慣來推送壹些產品,微博運營會根據妳之前關註過誰來判斷他們可能對誰感興趣,都是基於這個原理,也就是大數據的分析。

如果商業網站已經越來越為學生所熟知,為什麽我們的老師不能越來越為學生所熟知?

大數據手段和新技術能代替老師嗎?

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減少灌輸,增加課堂互動。

最近“幕課”是教育領域當之無愧的“熱詞”。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加入由國外高校牽頭的幕課聯盟後,日前,深圳大學聯合國內40所高校組成“全國高校UOOC聯盟”,旨在打造屬於自己的中國高校幕課聯盟。

這壹消息再次讓基於新技術手段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成為社會和教育領域關註的焦點。在討論新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沖擊的同時,人們很自然的想到:大數據手段和幕課會不會取代傳統教學模式,最終讓老師失業?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新技術取代不了老師,但是重新定義了教育。”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鐘偉認為,“信息技術下的課堂和教育,沒有老師能翻轉嗎?反而看網絡課程的視頻越來越規範。但是,學生是個性化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學會高效地利用高科技和教育信息資源,有針對性地、更加個性化地引導學生的成長進步。"

為什麽這麽說?

比爾·蓋茨曾預言,“五年後,妳將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得世界上最好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比任何壹所大學提供的課程都要好。”是的,在未來,學生可以沒有任何門檻、沒有任何藩籬,獲得任何大學、任何老師的課程,跨越國家、民族。這將帶來壹種可能,在線學習越來越成為學習知識的主要方式,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將自動留存,更便於後期對學習行為的評價和評估。老師將不再分析學生的* * *相似性、學習中的偏好、遇到的問題等。基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只要對學習行為記錄進行分析和整合,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學習過程中的規律。

線下呢?傳統課堂將實現功能轉型,成為交流學習成果、釋疑解惑的場所,成為在線學習的必要補充。

對此,惠科教育集團的創始人方業昌給出了支持的觀點。“經過長時間的在線教育探索,我們發現在線教育並不能完全取代線下教育。也許在未來,全國各地的學生甚至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聽壹個老師的課,但學生仍然需要大量同樣教這門課的老師來承擔輔助學習、指導、答疑、互動、評價等線下功能。新技術將解放壹部分教師,壹部分教師將從傳統的教學崗位轉變為輔助學習崗位,另壹部分教師將從傳統的教學崗位轉變為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這些都是在線教育無法完成的,缺壹不可。”

對此,鐘偉認為:“信息技術解放了壹些創新型教師,使他們拋棄了大量重復性的工作,專註於教師的核心職能。這就是技術的解放力量。”

說到這裏,我們會發現大數據並不神秘,大數據會補充而不是顛覆教育的變化。正如上海思萊斯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張華所說,“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和研究逐漸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使得追蹤每個人的數據成為可能,從而使得研究每壹個個體成為可能。對於教育研究人員來說,我們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發現真正的學生。”而這就是教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