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南盤江地區衛星照片地質解譯及構造模型的初步構建

南盤江地區衛星照片地質解譯及構造模型的初步構建

現代空間遙感技術將人們對地面物體的感知距離從通用航空高度擴展到遙遠的外太空,將觀測手段從狹窄的可見光擴展到紫外、紅外、微波等廣泛的電磁波譜。LANDSAT記錄的豐富信息,通過壹定的處理方法,可以有效感知地面地質現象的存在和變化,可用於解釋人跡罕至的沙漠和高寒地區的地質現象,還具有反映第四紀覆蓋層和水下壹定深度地質結構的獨特能力。

滇黔桂地區是中國南方碳酸鹽巖油氣勘探的重要領域,面積近40萬平方公裏。其中,南盤江流域是本次衛星片目視解譯的重點區域。

壹.地質調查

該區東鄰江南隆起,西以小江斷裂帶南北向與古康滇隆起相隔,南接南華臺地塊,北接黔中隆起,面向四川盆地(地塊)。是各構造單元結合帶三疊系的廣泛覆蓋區,以負向構造運動為主要發育歷史。該區構造線縱橫交錯,但以東北組和西北組最為突出。1: 50萬衛星照片(照片1)鑲嵌圖上清晰地顯示出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構造線,如貫穿東西的普定-惠水帶、貫穿南北的貴定-東蘭帶等。這些現象也記錄了該地區復雜的地質和歷史過程。

照片1南盤江地區衛星鑲嵌圖(南盤江地區在陰影結構上明顯分為A、B、C三個區域)

本區冊亨-羅甸斷裂帶以北,變質基底屬揚子型,由前震旦紀昆陽群(或板溪群)板巖或千枚巖組成,僅在解釋區東北部和西南部出露。在不整合面之上,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為含碳酸鹽巖的碎屑巖建造,厚3000 ~ 4000米,出露於西部和壹些高背斜核部。斷裂帶以南,蓋層缺少奧陶系和誌留系,巖性有向南華型過渡的趨勢。

晚古生代,黔中及江南地區隆升幅度較大,浮出水面,成為重要的物源。區內隆起或某些高背斜帶出現疊置現象,尤其是普安-龍隱北部和羅甸。吳棟運動之後,大地構造格局發生了變化。中生代早期,該地區海水變深。三疊紀沿福泉—安順—冊亨—丘北形成壹條引人註目的相變帶,呈“S”形蜿蜒500多公裏,沿該帶發育串珠狀生物礁。該帶東南部的砂泥巖相區以濁積巖沈積為主(圖2),厚度3000~4000m,西北部為淺臺地相碳酸鹽分布區,厚度約3000m,印支期和燕山期運動使加裏東期和海西期古構造格局控制下形成的蓋層發生褶皺和斷裂,為現今的構造布局奠定了基礎。

圖2廣西鹿城中三疊統濁積巖中的槽式構造。

二、多波段衛星電影的影像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地表或地下壹定深度的地質體在不同的光譜範圍內對電磁波的輻射和反射具有不同的特征。通過壹定的幾何色調異常記錄在衛星膠片上。人們利用多波段(MSS)衛星照片上記錄的各種影像及其組合關系的對比分析,揭示地質體的屬性和本質,從而達到認識地質體的目的。衛星照片上不同幾何形狀的色調和組合是地貌景觀的第壹反映,但地貌景觀與地層、巖體和地質構造有直接關系。因此,分析研究各種圖像特征是地質解釋的重要環節。本文以1:500000的7波段鑲嵌圖為基礎,從色、形、影三要素論述了各影像的特點及其地質意義。

(壹)圖像的綜合特征是區域地質剖面的反映。

在7波段鑲嵌圖上,這個區域以灰色和淺灰色調為主,深灰色、黑灰色和少量白色調。整體上,色調由東南向西北變暗,由黑色和黑灰色與淺灰色相間組成的條狀、線狀和塊狀影像成為該地區衛星影像的宏觀特征。按照色彩組合,這個區域由魯西-冊亨-羅甸和冊亨-普定連接,大致可分為東南(a)、東北(b)、西南(c)三個部分(照片1)。

東南:由灰色和淺灰色色調組成,具粗糙的細樹枝狀陰影結構,其間點綴少量黑灰色塊狀色調。塊狀色調多為菱形或橢圓形。由於色差大,界線清晰(照片3),根據野外調查,大面積淺色的粗陰影線是中三疊統版納組和牧蘭組巨厚砂巖泥巖及其表層褶皺的反映。黑灰色菱形塊體屬於石炭紀和二疊紀灰巖,受斷層限制,見於廣西淩雲和巴馬。灰色橢圓形地塊是以泥盆系和寒武系白雲巖或白雲質灰巖為核的隆起構造,屬廣西隆林-西林復背斜帶。兩者顏色差異之大,與巖石本身的顏色、成分、結構有關,但地貌也是壹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由於解釋區碳酸鹽巖特殊的巖溶地貌,形成了孤立的柱狀丘陵,其面積均在MSS要求的最低分辨率(79m×79m)以上。它的聚居地與版納組和東蘭組平緩傾斜的砂泥巖地貌(照片4)的對比正好構成了電磁波在地表的擴散條件。由於電磁波的擴散,損失了很大壹部分能量,所以必須在MSS正片上反射為暗色調。

照片3塊狀圖像結構

深色為不同時代的石灰巖,淺灰色樹枝狀系統為中三疊世砂巖和泥巖。

照片4淩雲城西地貌剖面圖

右邊是中三疊世砂巖和泥巖地貌,左邊是C-P喀斯特地貌。

東北地區:由灰色和深灰色色調組成的巨大環狀和條帶狀構造是該地區的主要影像特征。東北邊緣的灰色條紋和塊狀粗糙陰影是江南隆起西南邊緣的前震旦紀變質巖。巨大的年輪分布在都勻和羅甸(圖5)。根據地面資料,它是向北延伸到這壹帶的巨鼻隆起的偏南部分,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裏。其核心由寒武紀-誌留紀組成,南緣逐漸為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貴定-昌明-張步帶狀圖像,縱貫南北,長150km以上,分為兩部分,東部隆起幅度較大。條帶由三疊紀褶皺和斷層組成,在MSS的所有條帶中都清晰可見。值得指出的是,環狀體並不包括整個巨鼻隆起,而只是大部分。這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地質背景需要進壹步研究。

西南:由灰色、淺灰色和少量深灰色色調組成,具有貝殼狀結構,形狀和方位獨特。普安以東,顏色較深,結構細膩,呈東北方向條帶狀排列;普安西部顏色較淺,呈南北向延伸的菱形或長方形斑塊狀構造。經對比分析,前者是在大面積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紀褶皺背景上形成的特殊的平面形狀為三角形的三疊紀褶皺組合(照片6),明顯受腹部兩組以上斷層控制。後者是壹個巨大的菱形塊體,由石炭紀-二疊紀,主要是三疊紀組成,被前震旦紀、寒武紀和誌留紀不均勻包圍。少量受ne向斷裂控制的古近系紅層散布在東南部(照片7)。其實這個地區已經在康滇隆起的東緣了,很古老,活動歷史很長。所以斷層和褶皺特別發育。

照片5塊狀和環狀圖像結構

照片6樹枝狀和殼狀陰影結構

圖7塊狀和陰影狀結構

(2)特殊圖像的地質意義

遙感圖像是壹個縮小的綜合景觀,包含許多直接或間接的地質要素。這些地質元素往往通過某種色調出現在背景色中,從而形成各種幾何形態的色調異常。這些異常音調是理解各種地質現象的重要線索。為了建立壹幅圖像與地質概念之間的自然聯系,根據本區的地質條件和圖像特征,以構造為主要內容,初步分為線狀、圓形、塊狀和條狀圖像。

1.線性影像及其地質意義

線性圖像是延伸成直線或接近直線的色調異常。由於MSS對於寬度超過15m的地面線狀體分辨率較好,因此衛星影像中的線狀信息特別豐富。其構成有以下三種方式:

(1)背景色中突然出現的深淺色調或延伸方向上深淺色調的相互出現。這類圖像薄而清晰,往往反映扭性斷層,如廣西利州-於洪斷層(見表1)。

表1故障元素匯總

繼續的

註:*走向/傾角∠傾角。

照片8廣西玉紅茶廠,壹條25°走向的斷層經過,地層受到強烈擠壓,呈鱗片狀破碎。

照片9於霞-陸良斷層在於霞點顯示壹條巨大的斷裂帶,斷裂帶內充滿方解石(白色為方解石團塊)。

照片10隆林鹿城中三疊統薄灰巖受強烈擠壓發育成斷層。

照片11隆林項伯斷裂帶形成的斷崖由二疊系灰巖組成,其頂部為三疊系粉砂質泥巖。

(2)特殊陰影線在某壹方向上的連續延伸。由於其延伸範圍長,跨越不同的巖性單元,線性圖像的寬度和色調深度也不同。經證實,這是地面斷層帶的反映。從雲南保愛到廣西於洪到廣西獨山的北東向斷裂帶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該帶全長250公裏,發育於中三疊統的粉砂質泥巖和粉砂巖中。由於擠壓,地層破碎,局部呈鱗片狀,附近劈理極為發育(照片8)。破碎帶寬可達400 ~ 500 m,是控制這裏地形的主要因素。河流和山脈向25° ~ 30°方向延伸。該斷層位於樂業縣市南部,導致石灰巖高度破碎,局部為糜棱巖,沿線方解石嚴重,寬度超過50米。這是壹個順時針壓扭斷層。至於寬度不同的原因,則是巖性不同導致的地貌差異,顏色差異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與親水性有關。

(3)板狀調的邊界。壹個均勻的板狀色調邊界或兩個板狀色調相交的清晰度隨色差而變化,但通常不明顯,是壹個覆蓋面不同的地裂縫。例如,呂梁-於霞的北西向斷裂在ms4、5,尤其是5波段顯示得最為清楚。其東北側為板狀深灰色調,西南側為板狀淺灰色調。圖像間歇延伸190km。在於霞露頭點測量的結果是壹條以地貌為代表的大斷裂帶,東南段控制水系。勘察點正好是中三疊世的巖相變化帶。淺灰色調為淺綠色砂質、粉砂質泥巖夾砂巖,植被以雜草為主;暗色系為石灰巖與白雲石混合,帶有厚的斜坡沈積物。灌木是主要植被,混有茅草。正常地層產狀為25°∠19°。由於斷裂破碎,角礫巖隨處可見,方解石化也很嚴重(表1,照片9)。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線性圖像都是地面斷層的直接反映,但實際的地質和非地質意義要寬泛得多。如地層界線、褶皺軸、水邊界、人工建築等。

2.圓形圖像及其地質意義

分為圓形和圓形兩大類。

1)圓形影像:指均勻、光滑的圓形和近圓形色調異常或特殊陰影結構異常。根據現場調查,它具有地質和非地質雙重意義。

(1)地質意義:壹、由兩種巖石組成的圈閉構造。巖石差異越大,異常色調或陰影結構越明顯。前者如廣西巴馬的龍鳳穹背斜,三疊系砂泥巖圈閉核心,出露下石炭統和二疊系灰巖。由於石灰巖具有比泥巖深得多的色調特征,所以構成了深灰色的色調異常(照片3)。後者如廣西田林溪柘廟背斜,被中三疊統牧蘭組所圈閉,核心出露版納組,均為砂巖和泥巖。然而,牧蘭組砂巖又厚又硬,抗風化能力強。版納組砂巖薄而疏松,抗風化能力弱,表現出不同的地貌特征,構成紋影結構的差異。第二,侵入的反射。在沈積巖分布區,侵入巖具有獨特的生產特征。由於成分、結構、構造等原因,常呈淺灰色或白色調,即使是隱伏巖體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射。如廣西南丹大廠有圓形淺灰色調異常,邊緣模糊,鉆探證實為隱伏花崗巖體。

(2)非地質意義:多由水體、植被或純地貌因素引起。在廣西九洲南側,所有MSS波段都有壹個結構異常的暗圓形細粒陰影圖形。觀測結果表明,中三疊統牧蘭組砂巖中混有泥巖,產狀多變。在圓形異常的地面邊界上,沒有地質現象的突變,主要是植被分布的差異。色調異常區為深綠色和暗綠色的茂密雜木林區,主要為板栗、楓樹、油茶等闊葉林。非異常區是邊界清晰的零星小松樹。

2)環形圖像:由暗色調或亮色調以及介於暗色調和亮色調之間的圓形或近似圓形的陷印圖像。有單環和多環。單環圖像往往反映具有明顯蝕變暈或蝕變帶的侵入體,如南丹-河池花崗巖體。巖體本身呈灰色或淺灰色,而外部蝕變帶為暗色調,所以圖像變成了暗環。當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巖性組成的平緩圈閉構造的核心露出壹個較老的組(背斜)或覆蓋壹個新的組(方向)時,圖像也是環狀的。多巖性組合圖像是多環狀的。

3.塊狀圖像及其地質意義

指衛星膠片上陰影結構相同或色調均勻的巨型規則或不規則塊狀影像。它不僅是壹種地貌景觀的反映,也是地表和地下壹定深度的地質構造信息的綜合反映。幾何上,該區域的塊狀圖像可分為橢圓形和多邊形兩種。前者是黔南、隆林等塊狀意象。後者有牛首山、羅平、宣威等海量意象。

(1)黔南塊狀影像:被條帶狀影像包圍,呈橢圓形,長軸為南北方向,達120km,面積10000多平方公裏,具有明暗相間的網格狀陰影結構。布格重力圖上顯示出壹個相對負的異常。地質資料表明,在泥盆紀-石炭紀期間,該地區是壹個以沈降為主的負向構造帶,泥盆紀和石炭紀的厚度僅接近4000多米(壹般只有2000米左右),但目前的地表是壹個位於南傾鼻狀隆起斜坡上的正箱形褶皺群。

(2)牛首山塊狀影像:以東北和西北方向兩組線性影像為界的淺雜色結構菱形體。長對角線向東北延伸約240公裏,面積近萬平方公裏。核內還有壹個隱環,由前震旦紀變質巖組成。寒武系、誌留紀、泥盆紀依次在南、北。根據地質資料,NE、NW方向的線性影像明顯為斷裂帶。因此,牛首山地塊圖像雖然是壹個古隆起,但按現在的構造來看,仍然是印支-燕山期的壹個動力構造塊體。

4.條帶圖像及其地質意義

是指由明暗色調組成,以平行直線或曲線延伸的圖像特征。在許多情況下,它是線性圖像的復合體。形狀雖復雜,但其地質意義遠不如線性影像廣泛。主要體現在區域上:

(1)斷層帶。如東蘭-貴定帶狀影像由兩條以上(北西向)斷裂切割的石炭-二疊系和三疊系不同巖性組合組成,長約150km,向北延伸,遠離貴定。MSS4和5帶呈白色或淺灰色,MSS6和7加深不均勻。這個斷裂帶除了巖石本身在不同的帶中有不同的特征外,還有壹定的親水性。

(2)褶皺帶。它是多巖性組合的線性褶皺,是剝蝕後的圖像特征。貴定-昌明-張步南北向帶狀體是壹個由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組成的緊密向斜。此外,大規模的平緩褶皺群經不同程度的剝蝕後,也可形成條帶狀或環狀的影像特征。

以上是與該區構造直接相關的特殊圖像的初步總結,目前正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擴展和豐富。

三、地質解釋效果分析

衛星解釋的最終目的是了解地質現象,掌握地質規律,從而對油氣勘探前景做出評價。要實現這壹目標,除了譯員的專業水平外,衛星電影的質量也與口譯所采用的方法密切相關。至於衛星片在壹個地區的使用價值,除了以上因素,還要看判讀效果。

通過簡要的野外觀察和已知數據的對比分析,1: 50萬假彩色復合膠片的目視解譯效果較好。特別是斷裂構造(見圖1),作者在實驗室解釋的30多幅線性影像上進行了野外觀測。結果表明,這些線性圖像大多是地面斷層、變形和擠壓帶或隱伏斷層的反映(表1)。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地面斷裂都在衛星照片上有所反映,或者可以直觀判讀,這取決於衛星照片本身的分辨率,以及肉眼分辨衛星照片所記錄灰度的能力。此外,由於衛星膠片視野開闊,在確定斷層的空間延伸範圍及其相互關系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紫雲-都安壹直被認為是壹條大斷層,但衛星鑲嵌圖清楚地反映出它是由三組不同的斷層組成的。即其北段為水城-紫雲-東蘭斷裂的壹部分,中段為冊亨-羅店斷裂的壹部分,南段為貴陽-南丹(340)或清鎮-南丹(330)斷裂的壹部分。這三條斷層不僅方位不同,而且形成時間也不同(後面討論)。再比如世宗-彌勒帶不是斷層。其西南段是彌勒-師宗-清鎮斷裂帶的壹部分,其北段由羅平-盤縣斷裂帶等組成。

構造塊和衛星片具有更特殊的反射能力。由於其宏觀性,完全取代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整個工作過程的目的;由於其真實性,填補了上述過程中由於精度和人為觀察的限制而導致的失真現象。在廣闊空間的對比中,通過平面上不同的結構組合和縱向上的相關因素,反映出獨特的色調景觀及其相互關系,是地下塊狀構造在地表的綜合形象。這是過去各種地質圖無法體現和表達的。

至於局部構造的解釋效果,取決於構成局部構造的地層之間的巖性差異。如果巖性差異大,衛星片上的色差就大,肉眼容易識別,解釋效果就好。在本區東南部,局部構造的解釋效果遠不如本區其他地方,因為本區局部構造多為中三疊世單壹砂泥巖組成。這種砂泥巖在衛星片上的灰度差遠低於肉眼的分辨率。

圖1 1: 50萬假彩色合成片比1: 20萬區域圖斷裂更多,精度更高。

四。區域構造模式與油氣勘探有利構造帶的選擇

通過對衛星照片的地質解譯,試圖通過分析將各種孤立的地質構造現象或壹些具有地質意義的特殊地貌組合成壹個整體。這個整體既不能切斷地質歷史,又可以用壹個統壹的構造應力場來解釋,所以稱之為“模型”。該模型的最大意義在於預測地質構造及相關地質現象,從而為最終評價油氣勘探前景提供依據。

根據解釋圖上的統計結果,斷層多達15組。從衛星照片上看,有的清晰,有的斷斷續續,模糊不清。那些清晰的大多是暴露在地表的大斷層。隱蔽性,很多系統是隱蔽的線性構造或半隱伏斷層。這些斷層將該地區的地殼分割成許多巨大的塊體,這些塊體以獨特的褶皺鑲嵌在地殼淺部的構造帶之間,從而增加了該地區構造的復雜性。但通過對構造組合關系的分析,仍可看出該區至少存在三個明顯的構造發育期及相應的褶皺和斷層形成。即東西向褶皺構造及其配套的“X”形(340°和40°)斷層;NE向褶皺構造及與之垂直的(320)張性斷裂帶,以N向褶皺構造為主體,伴有NW向褶皺及相關斷裂帶(表2、圖7)。

表2構造帶及其特征

鑲嵌圖上可解釋6 ~ 7個東西向構造帶。北面的浙海-普定-惠水和貴陽-清鎮帶相對較大,寬度約10km。它們的圖像模糊不清,這可能是隱藏結構的反映。區域資料顯示,東西向構造出現於元古宙雪峰期,加裏東期起了重要作用,使滇黔桂隆起成陸。壹組340°和40°方向的“X”型斷層是南北向擠壓的必然產物(圖2)。值得指出的是,東西向構造雖然發育於元古代,但在燕山期仍有所體現。根據“X”型斷裂方位的變化,南北方向的壓應力是間歇性的,應力軸方位有變化(圖3)。

圖2在南北向水平擠壓作用下,除東西向褶皺外,還形成了壹對扭性斷層。

圖3隨著地質歷史的發展,南北向壓應力軸向東偏轉,壹對扭性斷層的方位也略有變化。

本區西部主要發育北東向(35° ~ 40°)褶皺構造和擠壓斷層。褶皺的主體由震旦系-泥盆系組成,是華夏構造體系的組成部分(圖4)。從沈積角度看,在海西構造旋回之初就開始發育。與之垂直的北西向(365,438+00 ~ 320)張性斷裂逐漸造成該區基底北西向的槽狀凹陷,控制了晚古生代沈積。因此,改變了該區東北向沈積相帶的分布特征。例如,水城-紫雲-那莫泥盆系-石炭系窄相帶的沈積厚度為3000~4000米..這是迄今為止區域構造模式的壹個重要背景條件。

圖4在逆時針扭轉應力作用下,形成NE向褶皺或壓性裂隙,同時產生與之垂直的張性裂隙。

圖5在東西向壓應力作用下,形成了壹系列* * *軛的扭轉斷裂。

海西末期,本區自東向西受到水平擠壓,並在地質發展過程中逐漸加強,在印支-燕山期達到頂峰,從而奠定了本區現今區域構造的輪廓。南北向褶皺帶,西北和東北方向的壹對X形斷層是重要的產物(圖5)。上述構造帶在昆明幅(G-48)地質圖上也有清晰的反映(照片12)。仔細分析圖片,衛星片判讀中提出的隱藏構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射。主要分為東西、東北、西北三組。南北向構造帶自然更為醒目(圖6),其中最突出的是兩組具有* * *軛性質的復合構造帶,即東北(65° ~ 70°)和西北(310°)。水城-關嶺-紫雲、曲靖-布朗-修文尤為典型。從表面上看,該區是壹個主要受印支-燕山期東西向壓應力控制的褶皺樣式。X形斷層之壹的水城-關嶺-紫雲左斜褶皺帶是逆時針扭動的結果。但實質上,這組褶皺帶是在加裏東末期或海西初期發育的北西向伸展斷陷帶的背景和控制下形成的。也就是說,構造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早期(潛伏斷層)的構造要素。該帶西北段的向北分支是以前斷層在地表的直接反映。從衛星照片上看,兩者之間的夾角約為10。* *軛的點睛-布朗-修文構造帶僅形成於早期構造帶(NE40),其上覆蓋有印支-燕山期的北東向扭性斷裂。至於南北向構造帶,和東北、西北向構造帶壹樣,都屬於印支-燕山期,所以無論是在地質圖上還是衛星照片上都很明顯。

照片12中的昆明地質圖反映了構造帶之間的平面關系。

圖6根據昆明地質圖編制的構造輪廓示意圖。

圖7 f 1和F2潛伏斷層控制下東西向擠壓形成的構造形態及組合。

綜上所述,本區的構造模式為印支-燕山期,是在東西向和東北向褶皺帶和西北向伸展裂谷帶的背景下,由東西向擠壓(有順時針扭動的跡象)形成的。由於東西向的擠壓,南北向的拉張,在水嶺-關嶺-紫雲和彌勒-清鎮交叉斷層以南形成犁狀斷陷,使三疊系厚度達4200~5000米..對應的北側位於黔中隆起的南緣。由於黔中隆起在相應時期壹直在上升擴張,產生了南推的力量,限制了張力引起的北移,所以沈降並不明顯。同理,之前“X”型斷裂切割的斷塊,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也是不壹樣的。有些下沈,有些上升。前者如羅平、黔南斷塊。在羅平斷塊,上二疊統的厚度只有2000多米,但在穿越東部和北部邊界(斷層)時,厚度迅速減小到442米和500米。後者有牛首山斷塊,長期處於相對上升狀態,這當然與其處於康滇古隆起東緣的構造位置有壹定關系。由於構成斷塊的斷層是多期的,具有不同的組合方位,所以在衛片上反映出來,成為幾何形狀不同的塊狀影像。另壹方面,在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獨立於區域構造應力場的邊界條件,因此可以形成局部的、獨特的構造組合形式。反映在衛星照片上,形成獨特的陰影圖案,成為了解地下地質構造的重要標誌。宣威和普定之間的中英構造群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圖6和圖7)。它是由上石炭統馬坪灰巖夾白雲巖、底朝西的三角形背斜、中、下三疊統近南北向向斜和中、上石炭統弧形背斜組成的特殊構造組合。很明顯,這是在壹對西北和東北方向的“X”形斷層控制下,東西向擠壓形成的構造特征。因此,隱藏的構造(斷塊或斷層)是完全可能的,這可以通過分析地表的特殊地貌和蓋層的某些褶皺組合關系來識別。

照片13西林,中三疊統薄灰巖構成壹個東西向的箱形背斜,上部是其核心剖面的形狀。

必須指出,上述構造發展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相互關聯的,而其他的則是長期的。如前所述,東西向構造雖然發育於元古代,但至少在中生代仍有體現。西林的緊湊型箱折就是其中壹款產品(照片13)。當然,並不是說南北方向的壓應力壹直起主導作用,而是不同的地質時期有不同的反映,東西方向的構造應力或其他性質也是如此。所以在分析具體的地質問題時,壹定要有明確的時空概念。

對於油氣勘探中有利構造帶的選擇,由於工作的深度,僅從區域構造的角度提出壹些粗淺的看法,供綜合評價時參考。

根據區域資料分析,上震旦統燈影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產氣層。該組在本區也為白雲巖,厚度約500m,下古生界總厚度大於1200m,下古生界儲蓋組合可形成於上震旦統至誌留紀,而東西向構造帶在本區發育最早,形成於加裏東構造期。因此,東西向及其相關的圈閉構造是下古生界油氣聚集的有利場所。雖然冊亨-羅甸斷裂帶以南的下古生界有輕微變質作用,但北部的寧南-納雍-渭城、宣威-六枝-都勻前褶皺帶等低背斜仍是下組合油氣勘探的有利構造帶,特別是龍裏等大型穹狀背斜。由泥盆系至三疊系組成的上古生界儲蓋組合在本區廣泛分布,厚度約6000米..尤其是水城-關嶺-紫雲、彌勒-清鎮跨斷層以南的廣大地區。該區圈閉構造為第壹條北東向構造帶和第二條南北向褶皺帶,受逆時針扭應力作用。因此,北東向和南北向背斜成為上組合油氣勘探的有利場所。上述兩個構造帶疊加(復合),保存條件較好的背斜構造尤其具有勘探價值。

動詞 (verb的縮寫)簡要結論和建議

自從衛星遙感圖像被用於不同地區的地質解釋以來,不斷豐富了翻譯的內容,取得了許多成果。因此,遙感圖像地質解譯的意義增強,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有些可以在圖像處理系統的應用中解決,有些需要在以後討論。因此,對遙感技術在地質學中的應用下壹個恰當的結論還為時過早。盡管如此,衛星照片的形象性、真實性和宏觀特征仍然是地質學家研究、討論乃至解決區域地質問題的有效方法之壹。

(1)由於衛星照片本身的分辨率和上述特點,更適合於區域構造或構造群組合的解釋和研究。對區域性大斷層和侵入巖體有獨特的解釋效果。至於對局部構造的深入解釋,必須輔以航空遙感數據或應用計算機識別方法。

(2)通過地面特征信息在縱橫向的組合分析和地面構造形態的組合研究,可以推斷和解釋各種隱伏構造。從而在壹定程度上加深了對區域地質構造特征和規律的認識,為油氣勘探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條件。

(3)由於肉眼難以分辨衛星照片上巖性相似的不同地層所記錄的微小灰度差異,地層巖性直觀解釋效果不理想,也影響了局部構造的深入研究。

(4)為便於外業核查,使解譯成果具有實用價值,應將解譯成果轉換成1: 5萬或1: 65438+10萬地形圖,再進行其他處理。因此,地形圖應是解釋區工作前資料準備的內容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