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那些缺乏規則意識的孩子後來怎麽樣了?家長要多註意規則的教育。

那些缺乏規則意識的孩子後來怎麽樣了?家長要多註意規則的教育。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過“立規矩”的糾結。他們想給孩子制定規則,但又害怕自己制定的規則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其實家長有這種想法,多半是因為混淆了極限和邊界這兩個詞的含義。父母只有給孩子壹定程度的限制,才能在安全的限度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

俗話說:沒有規則就無法實現方圓。沒有規則來約束自由,人就會失去對未來的控制,這也意味著不安全感。比如沒有交通規則,我們會失去對安全駕駛的掌控,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寶寶的小世界也是如此。

所謂自由,並不是說妳可以為所欲為。自由的前提是高度自律。所以規則教育不是家長想的約束孩子,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壹個人只有具備壹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才有資格,才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家長可以在規則的範圍內給孩子“絕對的自由”,這樣會給孩子“絕對的自主選擇的權利”,這也是塑造獨立人格的基礎。家長要明白,聽話懂事不等於遵守規則,只是說明孩子懂得聽話,遵守規則強調的是內化的過程。只有離開監督,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

學會懲罰孩子也是懲罰,這是規則教育很重要的壹部分。只有父母懲罰得當,才能有效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意識,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應該知道他們的孩子真正需要什麽。孩子需要的是在規律的生活中探索生存的規律,讓自己真正適應和融入社會。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不註重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以至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和孩子產生很多矛盾,甚至影響親子關系。這時,家長就會開始懷疑“規則有利於孩子發展”這句話是否正確。

其實錯的不是規則,而是制定規則的父母。比如父母對壹歲的寶寶說:“吃手是壞習慣,妳要戒掉,再吃手媽媽就揍妳!””顯然,這句話已經超出了寶寶的理解能力。但是媽媽的想法是:因為寶寶壞了規矩,我要懲罰他!

寶寶的理解可能是:我做了讓我舒服的事,媽媽卻打了我。不知道為什麽,就哭了。當孩子和父母的想法出現偏差,怎麽可能沒有矛盾?

如果家長制定規則時的出發點是“家長”,長此以往必然會產生壹個問題,那就是規則非常隨意。因為父母對同壹行為的容忍度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環境、心情等。以至於沒有統壹的標準,會讓孩子感到迷茫。界限在哪裏?

所以家長要根據行為的“性質”來界定規則的邊界。相信大多數家長都經歷過飯桌上的戰鬥。寶寶會玩吃的,看動畫片,讓父母追著玩...當父母有足夠的精力和他對抗的時候,就會堅持吃飯的規則:不吃,下桌就可以吃。不想邊看動畫片邊吃東西。

但是當我們需要吃點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給他看動畫片讓他安靜下來...這是大多數家長的教育方式。

這種做法壹方面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規則,另壹方面也是基於對規則定義的考慮。規則如果不是事先制定的,就不能叫規則。

因為這對規則的執行者是不公平的,他們在違反規則之前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要提前告訴孩子規則。

家人對規則的態度是壹樣的:不要被父母教育,要被爺爺奶奶嬌慣。持之以恒的處理同壹件事,當然育兒的關鍵是管好自己!父母是孩子童年的模仿。當父母也想打破規則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很困惑:為什麽父母不能遵守規則?

從長遠來看,其實改正自己比教育孩子難多了。毫無疑問,規則是不能輕易改變的。如果家長有“隨意改變規則”的特權,說明家長對規則不夠尊重,潛意識裏認為規則是給孩子制定的。慢慢的,孩子會開始不尊重規則。

而且家長也要明白,制定規則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強大的自律和自制力,掌握社會生活的鑰匙,而不是執著於規則和規定本身。

規則,如果沒有認同的遵循,就會失去壹半以上的意義。而小月齡寶寶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時可能只理解字面意思。那麽家長可以在寶寶小的時候,把重點放在寶寶的習慣養成和規律的生活上,把重點放在建立規則意識上,而不是壹味的采取懲罰措施。讓寶寶知道生活是有邊界的!也為下壹階段系統“規則教育”的順利展開打下基礎。

籠統的表述會把他們搞糊塗。比如告訴孩子“遊戲結束後把屋子收拾幹凈!”“這種指令非常寬泛。什麽是幹凈?成年人會有不同的標準。不如改成“遊戲結束後把玩具放在收納盒裏”,明確告訴寶寶什麽時候做什麽。同時,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可以采用壹些生活化的場景,因為嬰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經驗必須是“具體的”。脫離生活的學習內容太抽象,他們理解不了。

寶寶在洗漱,妳對寶寶說,“_等會兒吃早飯,要全吃了,不能剩剩菜。”寶寶可能根本沒聽見,也可能敷衍地點了點頭。還不如等他真的有剩菜了:“寶貝,妳吃完所有的菜才能離開餐桌。”這也是為什麽針對小月齡寶寶的規則內容主要是行為習慣、生活規律,因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非常適合劃清界限。

大壹點的寶寶對規則的理解比小壹點的寶寶更深刻,所以家長可以考慮進行系統的規則教育,包括如何制定規則,如何執行規則,懲罰措施等。如果在最後壹個階段,家長沒有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妳會發現這個階段的規章制度是很難執行的。因為為了糾正壞習慣而制定的規則往往會引起“沖突”。

由簡單到復雜:隨著理解能力的增強,規則的內容不必是簡單的指令。“在什麽情況下,能滿足什麽條件,能做什麽”之類的句子是可以理解的。規則的內容除了句子結構更復雜之外,還可以更偏向於性格培養和人格塑造。

由父母制定給* * *:讓寶寶;參與可以靈活把握尺度的規則制定過程,說明他的理由。例如,壹周可以有壹天吃零食,但這壹天取決於寶寶。當寶寶感受到“公平平等”時,規則就不再是“只有父母受益”的枷鎖,他們自然會自發地接受和遵守規則。而且,作為壹個規則制定者(或者* * *作為規則制定者),他比單純作為壹個規則執行者,更有責任感,更願意遵守規則。

每個人都壹樣。只有發自內心地認同規則,才能自發自覺地遵守規則。如果父母被迫遵守規則,或者害怕被懲罰,那麽壹旦父母離開,孩子自然會違反規則。所以,如何讓規則成為孩子內心的需求,大概是家長最難克服的任務。家長可以參考這些經驗:

小壹個月大的寶寶(0-3y)***情況,並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

家長可以適當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表達他的感受和想法,表示理解。家長的理解會讓規則更容易被寶寶接受。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執行規則的過程也不例外。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寶寶的壹些錯誤行為,只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遇到喜歡的玩具,會和小朋友搶,甚至可能會打人。這時候妳可以告訴寶寶,搶別人孩子的玩具是不對的。我們能試著和孩子們交換玩具嗎?他不願意,那我們等他玩得開心嗎?經過壹兩次成功的解題經歷,孩子會認同這個規律。

較大的嬰兒(3歲以上)

在* * *感受的基礎上,結合規則的含義解釋* * *感受對任何年齡的寶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因為大壹點的寶寶已經有相當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家長可以向他解釋制定規則的原因是什麽?比如刷牙就是為了保護牙齒。如果妳沒有牙齒,妳就不能再吃妳喜歡的酸奶了。告訴他們遵守規則是為了保護自己。

預判審查規則:如果寶寶對將要發生的情景有壹定的違反規則的行為,家長可以提前向寶寶說明,通過討論規則的內容和意義。比如在外面吃飯,父母可以在路上告訴寶寶,我們壹會兒要去吃飯,我們已經決定了不做什麽。(跑不動)為什麽跑不動?因為會打翻蔬菜,燙傷。

對寶寶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正面表揚和正面強化:帶有強烈情緒的回憶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強化寶寶的積極情緒,會讓他記住正確的行為,以後可能會往這個方向做。

視情況滿足:有些需求可以及時、適當地得到滿足。

父母適當的滿足能讓孩子感受到最直接的愛。畢竟家長執行規則不是那麽容易的。偶爾讓孩子放松壹下是可以的。就破例壹次,跟孩子說清楚。為什麽這次可以破例?他需要滿足什麽要求才能破例?

逢年過節,寶寶想多吃兩塊糖,玩壹會兒,真的沒什麽。但是家長可以告訴寶寶,吃糖太多,牙齒會壞掉。沒有好的牙齒,妳就不能再吃妳喜歡的食物了。

當然,這種滿足是建立在“合理的理由”上的,並不是隨意的,更不是被孩子控制的。孩子絕對不可能找到控制父母的竅門。

曲線救國:規則實施之初,違背規則是正常的,但只要最終能達到遵守規則的目的,方式方法可以靈活。

有時候,可以讓寶寶自己做選擇。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妳可以對孩子說:“妳自己收拾了嗎?還是需要媽媽幫妳收拾?”總之是要收拾玩具,而不是繼續玩玩具。這對寶寶來說真的是壹個很好的選擇,對寶寶記住這個行為很有幫助。下次寶寶玩完玩具,可能會自動把玩具收拾好,時間會把這壹切變成習慣。

接受懲罰:如果以上兩種方法都不適用,當寶寶堅持不遵守規則時,家長該怎麽辦?要不要大聲批評孩子?

不,絕對不行,但要冷靜地問寶寶:“妳為什麽要這樣做?”然後妳可以告訴孩子壹些後果,比如“如果妳這樣做會怎麽樣?妳確定要再做壹次嗎?”如果寶寶聽到這些後仍然堅持違規,那麽家長也可以讓寶寶接受後果!

比如裝滿熱水的杯子,妳不碰,壹碰就燙;有些是懲罰措施。玩具壹扔掉,他就會被罰自己收拾。當然,適當的懲罰也有利於規則的建立。

寶寶不願意遵守規則,也不願意接受懲罰,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比如哭。我們做什麽呢

首先,家長要明確,沒有合理的理由,不要改變規則。但是不得不說,大人遵守規則並不容易,孩子不願意遵守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會繼續用自己的方式試探父母的底線。壹旦他們掌握了修改規則的方法,就會開始慢慢控制父母。

如果孩子情緒激動,家長可以這樣做:比如讓他先發泄壹下,哭夠了,再繼續講“規矩”。

其實誰都壹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壹件事做不好,或多或少都會有壹些負面情緒。當這些負面情緒累積在壹起,可能會突然爆發,然後情緒就不可控了。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去聽真話,但是發泄完情緒之後,就會冷靜下來,理清思路。對於寶寶來說,其實也是壹樣的。

做正確的事:表達肯定和欣賞。錯:1,讓寶寶說怎麽回事?媽媽做了什麽?媽媽為什麽要這麽做?2.以後想怎麽解決類似的問題?妳可以再說幾個方案。家長也可以在這個時候為寶寶提供壹些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如果母親沒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她可以大方的和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她可以讓孩子和自己冷靜下來,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理解規則。同時,我們也有勇氣正視自己的錯誤行為。需要壹次又壹次的強化和重復,讓遵守規則逐漸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出現矛盾。家長也要反思,不能只因為孩子。有時候,他們在制定自己的規則的過程中,可能沒有遵循寶寶的發展規律,也可能在實施規則之前,沒有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規則。

1.安全:遵守交通規則,不要闖紅燈...

2.健康:回家前洗手,睡覺前刷牙。...

3.生活習慣:請歸還隨身物品。...

4.禮儀:餐桌禮儀:請把碗裏的飯吃完...社交禮儀:使用別人的物品前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對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對他人造成傷害或影響要道歉,學會等待,學會拒絕。..

5.愛護公共環境:不要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嬰兒健康教室# #微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