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正的極簡主義是明白我們身邊99%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1%的美好事物中。
01
余去聽講座的時候提到壹件事:幾年前,他忙著在世界上尋找古文明遺址的時候,壹個媒體老板很感動,對余說:“最後壹站,我來陪妳吧!”
“好!”於同意了。
尋找古遺址,於就相當於離開了社會,不能看電視,不能看報紙。他對這幾年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壹無所知,就對媒體老板說:“給我補課。”
老板用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講述了這幾年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余虞丘問道,“就這些嗎?”
老板說:“就這些。”
余虞丘問:“那中國呢?”
中國這幾年發生的事情,老板只講了五分鐘。
老板看著余的失落說:“虞丘,大部分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我連再講壹遍的興趣都沒有了。”
聽了這句話,余暗自慶幸:“這幾年我都不管了,好像也沒丟什麽東西。”專註於自己喜歡的事情,收獲了很多快樂。"
其實真的是這樣:似乎每天我們身邊都在湧動著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其實99%的信息和我們無關,99%的人物和我們無關,99%的事情和我們無關。
但是我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這99%和我們無關的人和事上,而忽略了我們最應該認真對待的1%部分。
02
壹個高中同學很忙。因為她很喜歡關註別人。
她會因為這篇文章作弊而大吼大叫。包強離婚了,她要好好罵她壹頓。反正她什麽新聞都要摻和。
此外,她喜歡跟隨潮流。看到壹個同事的紋身,她想效仿。看到朋友買了什麽書,她也想跟著買。就算別人囤積東西,她也會加入進來。
她說:“如果我不在乎這些東西,我會被認為是過時的。”結果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壹團糟。
報社的另壹個同事很“閑”。
當大家都在談論出軌的時候,她正在廚房給老公做生日蛋糕。當百萬人上微博罵馬蓉的時候,她正坐在窗下做手工。
翻看她的微信,發現她從來不在任何話題前發表評論。微信裏全是她愛做的事,想做的事,做過的事。
她說,“那是別人的生活。是非與我何幹?”她是單位公認的最能活的人。
有壹次,我問她生命的秘密。
她說:“很簡單,不要太在意別人。與其壹有風吹草動就頭腦發熱,不如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們擺脫了“過多關註他人”的浪費時間,我們的生活可以大大簡化。
不要太在意別人——這就是極簡主義。
03
2015年德國評選年度惡語,第壹個惡語竟然是好人。
奇怪吧。其實沒有。
因為我們平時遇到的麻煩,最常來自於好人。他們的口號是:
我是為妳好。
"不要再和那個人交往了,他很討厭。"
“不要穿這種衣服,太難看了。”
“妳要讀有深度的書,都是垃圾。”
“離婚?為了孩子,妳再忍忍吧!”
當妳開口解釋時,他們會立即回答:
“我是為妳好。如果我是別人,我不會管他。”
這樣的好人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或者說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好人。
我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強加給別人。“妳應該喜歡我喜歡的東西。妳應該討厭我討厭的東西。”不告訴別人生活中該做什麽,不指點別人世界裏的山河,我們的人生似乎是不完整的。
但事實上:別人的生活不關妳的事。妳這是在浪費精力,卻不是在奉承我。何必呢?
連嶽有句話說得好:如果妳不去管別人的私事,不去幹預,允許別人的道德和生活方式與妳不同,就會消除世界上90%以上的煩惱。
不要隨意幹涉別人的生活——這就是極簡主義。
04
“致婊子”寫道:
“總有人會利用妳的專業來找妳做各種事情。
妳不學英語嗎?幫我翻譯壹篇論文。
妳不學中文嗎?幫我寫壹篇演講稿。
妳不是學設計的嗎?幫我設計壹個LOGO。"
如果妳拒絕,妳會得到壹個壞名聲。
“我還是同學,不幫妳了。”
“沒幫那麽多忙,妳覺得丟人嗎?”
如果妳怕名聲不好,又舍不得拒絕,那麽恭喜妳,從此妳就麻煩了。
特別欣賞心理咨詢師吳迪的做法。他開診室的時候定了幾條規矩:如果咨詢預約是收費的,就不是免費的。如果妳想咨詢,妳必須在咨詢室,而不是在咖啡館餐廳。
…………
經常有人對他說:“我請妳吃飯,跟妳聊聊我的感情問題。”
他馬上回答:“我對吃沒興趣。如果想咨詢,請預約。就是每小時1000元。”
有人說:“我是某人的朋友。”
他馬上回答:“妳朋友是誰不重要。”
很多人覺得他冷淡,但吳笛說:“妳接受不了我的界限,那就疏遠自己吧!”結果大多數人終於明白了他的原則。
吳迪說,“建立心理和行為界限,不要讓別人隨意幹涉妳的生活。這不是斤斤計較的事,而是方便各行各業互不幹擾。”
不要讓別人隨意介入妳的生活——這就是極簡主義。
05
作家李尚龍寫過壹個有趣的故事:他的壹個朋友在成名前給壹家大報投稿,但每次投稿都石沈大海。壹年後,他的書出人意料地暢銷,那家報紙的創始人親自來找他要稿子。現在他們關系很好,因為壹個要賣書,壹個要好稿子。
有人問:為什麽和本報關系這麽好?
他說過壹句話:等價交換產生等價友誼。
李尚龍本人也是這樣。大學時,他熱愛社交,加入了三個社團。只要有活動,他就會做壹個醬油。看到誰就抓誰,把手機留下。但在緊急情況下,他想找人幫忙的時候,打遍了電話,也沒有人願意慷慨相助。後來,他終於成為名人後,他呼籲什麽,人們就聚集起來。
他這才明白,只有關系平等,才能互相幫助。如果妳不牛逼,認識再多牛逼的人也沒用。
很多人在管理人脈的時候,習慣了要資源,要渠道,要關系。但最後往往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真正聰明的人都習慣向內尋求:放棄99%無用的社交,盡力提升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連接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只有變強了,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
放棄99%無用的社交——這就是極簡主義。
06
我姑姑的表妹才25歲。這段時間,她很焦慮。因為她的兩個同學都結婚了。
“我想26歲前結婚,30歲前生二胎,然後教老公和孩子。這是女人的標準生活。”
她看起來很嚴肅,逗得我大笑。
近年來,“標準生活”似乎很受歡迎。多大之前應該買房買車做部門主管。
………
為了過上這樣標準的生活,中國很多人把生活變成了競技場,壹旦在規定時間內沒有達到目標,就會深深焦慮。
學者蕭功秦在研究東西方文化差異時,發現了壹個問題:“中國人喜歡沈溺於物質生活的享受。通常交談的內容無非是房子和車子,他們在世俗生活的享受上有很強的從眾心理。
在歐美,雖然有人在乎物質生活,但更多的人壹生都在追求壹種有趣的生活。有些人喜歡冒險,但在物質享受上卻相當隨意。有些人已經成為億萬富翁,但他們的生活仍然很簡單。
他們不在乎別人過得怎麽樣,自己的物質生活有多好。他們只追求和專註自己喜歡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別人羨慕。"
很多歐美人比我們幸福,不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給自己定“標準”,也不羨慕別人的“標準”,更不嘲諷別人的“不標準”。他們只追求和專註於自己的“私人定制”。
蘇東坡說:人的趣味是純粹的歡樂。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超然於生活,不註重物質條件,只註重靈魂的品味。回歸自然,讓生活回歸最舒適的狀態。
什麽是極簡主義?就是回來做妳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江洋先生說:“我們壹直非常期待外界的認可,最終意識到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回來做妳自己——這就是極簡主義。
07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說他在思考壹件事:
有壹件事,他沒做好,同事說他點頭像個蒜:“是,是,是,下次註意。”
但他壹回到家,就向妻子抱怨。
妻子聽後說:“妳有毛病……”
他立刻生氣了:“別人不理解我就算了。妳不懂我。”
我總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差的壹面給最親近的人——這是我朋友的反映。
其實我們經常會犯這樣的傻——對陌生人太客氣,對親近的人太苛刻。
非洲草原上,百萬頭犀牛正在遷徙,場面十分壯觀。似乎他們依靠集體,生活在壹起。
但事實上,犀牛壹生中整天生活在壹起的,卻只有少數。
數百頭大象像壹家人壹樣壹起散步。事實上,他們整天呆在壹起,但只有五六天。
人呢?人要和多少人打交道?
社會學家發現,不管妳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響妳、帶動妳、影響妳的,通常是妳身邊的八九個人,甚至是四五個人。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討好那些無關緊要的人,把自己的壞脾氣留給最重要的人。
什麽是極簡主義?與其留戀山川,不如憐惜眼前人。
專註於取悅對我們最重要的人——這就是極簡主義。
08
美國埃默裏大學教授凱爾曾說:“壹個人成熟的標誌之壹,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有99%對我們和他人都是毫無意義的。”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們要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1%的美好事物中去。活到極致的人,壹定是簡單樸素的。99%都沒用,聰明人只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