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2005年7月,湖南呂林燕管道有限公司?000932.SZ,以下簡稱呂林燕管道的公告稱,公司收到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改委關於轉讓呂林燕管道部分國有股權的批復。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王軍告訴記者,合資公司將於8月下旬成立。
呂林燕集團將其持有的呂林燕管道公司6.47億股股份轉讓給米塔爾公司後,呂林燕管道公司總股本仍為654.38+0.765億股,其中呂林燕集團持有國有法人股6.6億股?占37.673%,米塔爾持有6.47億非國有股?占36.673%。這起M&A案創下了外資收購中國a股市場的新紀錄,也是外資通過股權投資收購國有鋼鐵企業的首例。
據王軍說,M&A經歷了許多曲折。米塔爾最初希望持有與呂林燕集團相同的股份。國家發改委最後壹刻拒絕批準,表示要控制國有資產。這個並購案之後,國家發改委馬上出臺了鋼鐵行業的政策,不允許外資控股鋼企,尤其是大型鋼企。在此之前,相關法律法規並未對外資控股的鋼企進行限制。
2.很多國家對跨國並購都有比較完善的監管制度,而這項工作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
在德國,公司法規定,當壹個人在跨國收購中購買壹家德國公司25%或以上的股份或投票權時,他必須通知聯邦卡特爾辦公室。當收購產生或加強市場控制地位時,此類收購將被禁止。
2004年底,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2004年9月,當中國五礦提出收購諾蘭達礦業公司時,加拿大對收購本國自然資源公司的前景感到擔憂,正計劃采取更嚴格的保障措施,並考慮是否修改法案,賦予議會對並購過程更大的控制權。目前在加拿大,任何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M&A協議都必須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批準才能生效。
3.在中國,跨境M&A仍然缺乏壹個完整和系統的監管體系。改革開放20多年來,跨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或並購中國企業來搶奪中國市場,壟斷了很多行業或處於壟斷的臨界點。然而,在中國,缺乏必要的外資並購審查機構。這壹現象引起了官員和私營部門人士的極大關註。
在證監會、發改委等國家部委正在抓緊修改出臺外資並購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來自非政府組織——全國工商聯並購協會的壹份白皮書,就防範全球並購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提出了系統性建議,主要包括:
壹是加緊實施以《反壟斷法》為主體的相關法律法規。白皮書認為,外國M&A最大的直接負面影響是可能導致壟斷,壓制中國的幼稚產業,而克服這種負面影響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反壟斷法。
二是成立跨國並購審批機構,可以由幾個部委組成,由國務院直接管理。
三是建立並購中的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機制,首先是信息預警,要建立M&A經濟信息網、檔案管理系統和分析系統。
全國工商聯M&A市協會主席、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是這份白皮書的發起人。他告訴記者,M&A協會希望在業內形成壹個平臺來推廣這項業務。
四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6月5438+02日指出,隨著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對外投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
邵寧在此間舉行的“財經2007年會:預測與策略”上表示,在內外資企業無法平等競爭的條件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很可能放大外資的負面效應。
對此,他指出,首先要進行政策調整,讓外國投資者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在這種前提下,對外資進入並購國內企業的效果進行判斷和制定政策才更準確。內外資企業的平等待遇是判斷外資並購中國企業效果的基準。
邵寧表示,隨著國內企業的成長和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投資並購企業是必然趨勢。
他指出,中國企業首先要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包括人才的培養和儲備。要從有比較優勢的方向入手。比如國際工程承包,國內較好的制造企業收購發達國家同類型中小型制造企業等。
他建議中國企業發展與走出去相關的專業服務,包括並購服務和企業運營服務。
5、
如何看待外資收購中國企業?
近年來,外國M&A並不是壹個新詞。無論是今年年初全球糖果行業第壹M&A案:瑪氏“吞並”箭牌,還是中國飲料行業最新的重大事件:可口可樂“狂飲”匯源,外資M&A浪潮愈演愈烈。
外資並購已經成為國際資本運營的主要趨勢。
外資並購作為國際上吸引外資的常用方式,是壹家公司為了實現某種經濟目標,通過產權交易獲得對其他公司壹定程度的控制權的經濟行為。這裏的並購其實是兩種形式:並購。更形象的比喻是“大魚吃小魚”,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在商品市場環境中同樣適用。如今,外資跨國並購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聯合國貿發會議於2007年6月5438+10月發布的《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0年間,跨國並購逐漸取代“綠地投資”(指合資或獨資等新成立企業的對外投資模式),成為最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隨著國際跨國並購的發展,企業並購發生了戰略變化。在21世紀,M&A不是簡單地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壹體化經營,以降低和分散經營風險,而是基於提高核心競爭優勢的戰略M&A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並購更多的是加速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跨境M&A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也是外商在華投資的發展趨勢。
其實我們也已經認可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基本套路:先合資,後控股,再並購。近年來,外商對M&A投資發展迅速,這標誌著跨國公司完成了對華投資的“試驗期”,開始實現從“綠地投資”向M&A投資的轉變,中國逐步進入了外商對M&A投資的爆發式發展階段。
據權威部門介紹,近年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出現了壹些重大變化,大量外商以並購國內企業的形式進入中國,尤其是在市場規模巨大、長期增長潛力巨大的消費品領域。我認為跨國公司並購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有兩個因素。第壹,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對外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第二,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中國政府頒布的壹系列開放的法律和政策為外國投資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機會。
食品行業成為外資並購最搶手的蛋糕。
縱觀食品行業,外資已經滲透到每壹個行業,調味品行業、飲料行業、啤酒行業等眾多品牌相繼被外資收購。食品市場成為外資並購最搶手的蛋糕。
火星“吞噬”了箭牌
箭牌曾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家族企業之壹。就連“股神”沃倫·巴菲特也非常看好瑪氏和箭牌的合作,提供了44億美元的次級債。雖然合並後箭牌家族歷史終結,變成了瑪氏的獨立子公司,但從長遠來看,瑪氏與箭牌的聯姻勢必對全球糖果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糖果行業這個超級“巨無霸”的全球銷售額超過270億美元,市場份額達到14.4%。合並後,新馬的子公司包括鰲拜、益達、綠箭、德芙和M & ampMs等眾多知名品牌,涉及糖果、飲品等諸多領域。對於食品行業的其他大公司來說,這顯然增加了壹個極其強大的對手。
其次,因為瑪氏和箭牌的核心業務領域並不重疊,所以瑪氏和箭牌的結合可以形成產品的互補,人、創意、品牌的交融,分銷網絡的重疊。這給新馬未來的市場拓展帶來了很大的提升空間。瑪氏全球首席執行官保羅·邁克(Paul Mike)在合並後公開表示,瑪氏與箭牌合作的目的不是“最大”,而是“最好”,在各類糖果產品中確立領先地位,並提供創新產品。
可口可樂“狂飲”匯源
被稱為中國民族品牌代表的匯源果汁近日宣布,也要嫁入豪門——可口可樂將以6543.8+07.9億港元的價格將其收歸旗下。理性看待這種市場經濟行為,其實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是壹種商業,就商業運作而言,本來性質就極其簡單。但是現在,我們原來的“民族企業家”的代表朱新禮先生,突然變成了壹個“漢奸”的形象。辯證地看待這壹收購行為,分析其內外部環境因素,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是時代的自然結果。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如今的果汁飲料市場已經演變成壹個資本投入很高的市場,是壹個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從原料基地建設、運輸加工、廣告推廣,到以KA和尚超為主的銷售渠道,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很多企業的資金鏈非常緊張。去年和今年不斷上漲的成本和費用讓朱新禮領導的匯源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感。退不壹定不進。
除了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匯源近幾年的發展也並不順利,品牌廣告屢屢缺乏新意,新品的推出也不如預期的成功,市場上實行的承包制甚至出現了營銷的反轉。諸多問題也讓人懷疑匯源內部管理層面是否存在嚴重問題。
也許從民族感情的角度來說,很多中國人不接受。畢竟匯源是和國人壹起成長起來的本土品牌,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消息來得太突然了。此時,出售“民族品牌”和“國有資產”的帽子已經被扣在了朱新禮先生的頭上。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我覺得他沒有錯。他在對的時間,對的價格,把匯源賣給了壹個看似合適的人。但是,民族品牌的旗幟讓他很尷尬。
什麽是民族品牌,什麽是地方品牌?這是壹個從未被準確定義的偽命題。我們說的民族品牌,是指在中國註冊的?所有的股東都來自中國?還是只是那些用中文寫的商標?如果是前兩者,我們現在看到的娃哈哈、今麥郎、蒙牛、青島啤酒,很長壹段時間都不是民族品牌。它們要麽註冊在國外,要麽由國外資金控制,包括匯源也是註冊在開曼,資本構成也包括達能和華平基金。
所以從來沒有所謂的民族品牌,這壹點大家壹定要清楚。品牌只有兩種,壹種是成功的,大家都看得到,壹種是失敗的,大家都忘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全球化的市場中,沒有純粹的民族品牌,“只求其在,不求其所有”。只要企業品牌還存在,不管誰擁有,只要能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不需要有太強烈的民族情緒。
我覺得消費者擔心的是匯源會不會像樂百氏、娃哈哈壹樣被淘汰。匯源這次被可口可樂收購,是因為可口可樂看中了匯源果汁的品牌和較高的市場份額。在globrand.com重建壹個品牌來取代匯源是不現實的。近年來,可口可樂壹直在走多品牌路線,以達到壹加壹大於二的效果。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品牌有了新的認識。有些當初的收購可能是為了消滅競爭對手,現在更註重實際的品牌效應和價值。
就像寶馬買了勞斯萊斯也沒有放棄品牌壹樣,今天的匯源也不是當年的勞斯萊斯,但就果汁市場而言,地位和影響力都差不多。所以我覺得可口可樂放棄匯源的可能性不大。
如何正確區分機遇和挑戰?
CBCT認為,外資M&A機遇與挑戰並存,迫切需要完善中國M&A市場,保護“本土品牌”。
外資M&A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經階段,不僅是中國引進外資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歷史性機遇。當然,我們主張合理有序的外國M&A,在不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參照國際M&A規則和慣例,盡快建立和完善中國的M&A市場。
從外資M&A帶來的機遇來看,外資M&A將增加資本供給,緩解資本短缺和投資不足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它將導致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的部門和企業向高生產率的部門和企業流動。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外資M&A存在明顯的負面因素和潛在隱憂:會增加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導致“壹企獨大”的壟斷局面,進而影響國家經濟和產業安全;外資並購甚至會因為股權轉讓而失控。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外資並購也是通過立法規範和政府管制來規避和限制的。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時候,有更多切實的措施,更公平的環境,更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的企業完成產業轉型升級。也希望我們普通消費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我們本土的品牌和產品,改變過度喜歡洋貨的消費心態。只有這兩個因素都變成正面,才會是我們本土企業真正的福音。
否則匯源絕對不是中國食品行業最後壹個被收購的企業。匯源之後,可能還有壹長串的並購。這才是中國本土企業和中國經濟的真正問題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