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案例跟蹤記錄1觀察老師:
孩子的名字:童童
兒童狀況:
童童的孩子們非常活躍。上課兩三分鐘,註意力就會轉移,容易被周圍的事物影響。窗外的腳步聲可以轉移他的註意力。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經常伴隨壹些習慣性的小動作,如咬指甲、吮手指、摳鼻子等。大多半途而廢,有頭無尾。有點口吃,和老師孩子交流有困難。
病例觀察記錄:
20xx班將於5月10舉行。
在分享閱讀課上,孩子們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童童總是站起來,咬著手指,看著黑板、其他孩子或地板。他表情搖擺不定,似乎在註意什麽,但什麽也沒做,壹句話也沒說。別的孩子在朗讀的時候,他不讀,經常被外面的其他東西吸引。他總是把壹條腿放在下壹個孩子的椅子上,然後去和下壹個孩子玩或者打擾其他孩子。我提醒後他就不玩了,但眼睛還是沒註意老師和黑板。
20xx年5月15-20xx年5月18晚餐。
吃的比較快,但是喜歡搞壹些小動作,比如把勺子放在旁邊陳的頭發附近,有時候還會把不喜歡的東西放到別人碗裏。他還是習慣性的四處張望,米粒經常掉在桌子上,衣服上,地上。
20xx年6月9日-20xx年6月12遊戲
童童像其他孩子壹樣喜歡玩遊戲,但他經常不註意。他只是四處看看,打擾其他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是安靜的靠墻坐著玩。他總是喜歡壹個人站在窗前,把玩具放在上面。每次收玩具,他從來不主動上交,老師叫了他很多次,他都不肯上交。後來他不想玩了,就隨便放壹放就跑了。
分析研究:
1,小動作多,手腳很難保持安靜。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行為上缺乏思考和判斷,對四處奔波的危險缺乏認識。
3.有壹些學習困難和語言障礙——口吃和說話少。教育對策:
1,家長指導方案:
孩子多動不是故意淘氣,而是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對孩子要有耐心,反復幫助改正缺點,及時表揚鞏固優點。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視
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還要關心他們教育的其他方面,特別是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要營造溫馨祥和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同時,及時聯系老師,詳細了解孩子的學校情況,聽取老師的意見。
2.教師指導計劃:
教師的教育應以表揚和鼓勵為主,細心耐心地幫助他,肯定他微小的進步。時不時的鼓勵會讓他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會讓他逐漸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這樣會讓他慢慢接觸老師和孩子,他會慢慢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照顧周圍的人,而不是壹個人行動,讓自己到處亂跑,最後在老師的監督下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創造更多與其他孩子交流合作的機會,鼓勵他暢所欲言,這樣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對策的實施:
1,愛交換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說:“誰不愛學生,誰就教育不好學生。”愛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開始。我密切關註童童的言行,經常主動與他交流。後來我發現他其實挺喜歡老師的,跟他交流多了也會主動找我說話。慢慢的,我發現他有時候能說幾句完整流利的話,這是我成功的第壹步。後來我發現他在活動中徘徊,只要我走到他身邊或者笑著告訴他,他還是能尊重我,立刻停止移動。
2.仔細發現亮點:
每個孩子都有好的壹面,都有“閃光點”。在日常的觀察和交流中,我發現童童是壹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每次他需要什麽東西的時候,他總是親切地叫壹聲“老師,我想”,而我們班其他孩子幾乎都沒有叫“老師”的習慣,每次我給他送水果,他都要回答“謝謝!”其他大多數孩子做不到這壹點。每當我被感動的時候,我也會用這種教育機智來表揚他,教育其他孩子要有禮貌。經過很多次,我發現我們班的孩子越來越有禮貌了。
3.耐心期待轉型:
好動的孩子壹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制力差,缺乏毅力,無法堅持,經常搖擺不定。所以,幼兒的轉化不是壹種教育或輔導,而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我把童童的表現及時反饋給父母,多溝通,通過他的家教育他。
(2)教育目標要現實、適度。好動的孩子不要太安靜,不要制定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3)加強自我控制的訓練。在壹天的活動中,我利用壹切機會訓練他的自制力。童童經常亂扔書和玩具。如果他不知道放在哪裏,我會帶他去取,整理好。經過壹段時間的指導,他的投擲習慣也提高了很多。
(4)加強註意力的訓練。上課註意力不集中時不時影響其他同學的正常活動,所以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老師容易打理的地方,在各種活動中培養他的註意力,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務。逐漸培養耐心和專註的習慣。
案例轉換的效果:
通過壹個學期的家庭訓練,童童在各方面都有了壹定的進步:開始懂得適應集體生活,上課坐姿有所改善,動作協調性有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當然,對於普通孩子來說,這些幾乎微不足道,但對他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改變活躍的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僅僅壹個學期是不夠的。我想,只要家裏繼續配合並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教育目標,我相信童童會成為壹個聰明懂事的孩子。
幼兒園病例追蹤記錄2壹、幼兒基本情況
貝貝:女,4歲半,中班幼兒園小朋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壹直由奶奶帶大,直到進幼兒園前不久才被父母帶回家。孩子安靜,內向,膽小,孤僻,不愛交際。
二、觀察記錄
觀察時間:20xx年,
行為:每天來幼兒園總是哭,抓著媽媽的手不願意放開。下課後我總是安安靜靜的坐著,不跟小朋友玩。
問題分析:因為孩子是轉學生,和其他孩子不熟。有時候,她想加入他們的遊戲,卻沒有人主動邀請她。每次在老師的幫助下加入遊戲,她都很被動,所以不能很好的參與遊戲。據調查,孩子從小被奶奶帶在家裏,很少出去玩,和其他孩子交朋友也比較困難。教育措施:加強愛的教育,通過談心、講故事來啟發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勇敢地、積極地和孩子壹起玩耍。在此基礎上,老師始終與她保持密切的關系,並讓其他孩子感受到,從而讓其他孩子從內心感受到與這個孩子交朋友的願望。私下裏,老師動員了幾個有能力的孩子和這個孩子做好朋友,好好玩遊戲。經過三周的努力,孩子變好了。
觀測時間:20xx年10月。
行為:上課時,孩子們齊聲唱歌,我發現她邊唱邊表演。但是她發現我在註意她,馬上害羞的低下頭,我假裝沒看見。過了壹會兒,她跟著唱了起來。
拜托,她的聲音很美很有節奏。
問題分析:父母關系不和睦,母親經常在外玩耍,父親性格孤僻,不太愛說話。只要孩子不同意媽媽的意願,媽媽就會打罵,造成孩子心理緊張,導致家庭氣氛沈悶,缺乏輕松愉快的氛圍,對孩子缺乏鼓勵和自信。
教育措施:
通過遊戲等活動,激發孩子在群體面前大膽表演的欲望,充分發揮孩子的語言和音樂天賦,增強她的自信心。經過多次活動,孩子臉上有了笑容,也可以主動來幼兒園了。為了穩定孩子的情緒,我通過家人把矯正計劃和方案告訴了父母。讓家長明確,並積極支持和配合老師進行矯正。和家長取得聯系,要求他們在教育方面給予配合和合作。
觀測時間:20xx年11月。
行為:在繪畫活動中,我看到她在短時間內換了幾張紙,然後就開始東張西望。看到沒有人註意她,她開始讓椅子吱吱作響。我走過去,她趕緊把畫紙蓋上。我摸著她的頭說:“妳怎麽不畫了?”她從喉嚨裏發出蚊子般響亮的聲音:“我不會的。”眼淚都出來了。
問題分析:孩子雖然在能力強的方面有壹定的自信,但是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克服。
教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請孩子多做工作,如:組長、督察、值日生等。,並給她更多的鍛煉機會。在兒童歌唱比賽中,這個孩子充滿感情的歌聲贏得了大家的贊賞,從而確立了她在其他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觀測時間:20xx年65438+2月。
行為:在體育活動開始前,孩子們像往常壹樣自願幫忙搬運運動器材。她還舉起小手,悄悄地走上前,讓自己身體前傾,讓老師能看到她。我邀請了她。她很興奮,去拿設備,主動幫忙分發。活動結束後,她還叫夥伴們把器材放在籃子裏,帶回課堂。
問題分析:孩子積極幫助班級做事,做事從頭到尾。他能引導別人把東西放在指定的地方,他對自己也有壹定的信心,所以要逐漸鞏固自己的良好行為。
教育措施:
逐漸鞏固好的行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弱化強化行為,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與孩子自由交流,教育家長克制自己,改變教育方式,讓孩子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願意與同伴交流。
三、修正結果
經過壹個學期的教育和矯正,貝貝孩子已經基本改變了孤僻的性格。現在這個
壹個孩子情緒穩定,樂觀積極,能主動來幼兒園,積極聽課,願意和同齡人交往,在同齡人中也有壹定的地位。家長反映我家孩子現在活潑可愛多了,各方面能力提升很快。為此,他們壹再感謝老師的關心和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