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具屍體就是向警予。這壹年,她33歲。多年以後,我們再提起這個名字,往往會在前面加上四個字:壹代女中豪傑。
人們說向警予的犧牲是中國革命的損失,卻往往忽略了她的去世對子女和愛人的影響。本期,魂論將仔細梳理壹下向警予犧牲後的那些事:
陳淳和王宅公在此行中冒著生命危險。因為刑場上有個告示寫著“不準分屍”,很明顯反動派對她恨之入骨,盡管她已經死了。
自1927年汪精衛露出真面目以來,武漢壹直處於白色恐怖狀態,大批進步青年死於反動派的屠刀之下。在這些年輕人中,“犯罪”是常事,可以被親友接回去安葬。還有壹些“十惡不赦”,當局不準收屍。
陳春和是工人,早年入黨,與組織失去聯系後壹直潛伏在武漢。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會和工友兄弟們偷偷把屍體運到龜山西麓附近的補幹亭。那裏有壹個峽谷,他們會埋葬屍體。為了以後區分清楚,他們會在墳墓裏埋壹塊石頭作為標記。
短短壹兩年,陳春和工人* * *收集了100多具人類遺骸。因此,他清楚敵人的各種手段。但看到向警予的屍體,他還是哭了。
向景瑜還是壹頭帥氣的短發,但臉頰消瘦。她全身的傷痕表明她死前受過折磨。更難受的是,她的嘴裏塞滿了石頭沙子,嘴巴兩側有很深的勒痕。
據老百姓說,她在去刑場的路上壹直在演講。人群中不時有人回應她,覺得這個女孩說的有道理。負責押送的反動派害怕了,開始打她,想讓她閉嘴。他們發現毆打沒有用,就找來壹些石頭和沙子,塞到她的嘴裏,用皮帶捆住她的臉頰,讓她再也不能說話。
她沒有哭。圍觀群眾哭了。在他們看來,向警予其實不壹定要走這條路。
是啊!向警予不是窮人家的孩子。她出身名門,本該過上小康生活。她出生在湖南省漵浦縣的壹個商人家庭。她的父親向是當地有名的商人,人稱“小諸葛”。
淩銳夫婦生育了10個孩子,其中* * *有六男兩女。向警予在老九排名第壹,她的昵稱是九九。對於這個小女兒,我很愛淩銳,不僅僅是因為她乖巧可愛,還因為她從小就很聰明,壹教就會讀書寫字。
所以從小到大,無論向警予想要什麽,父親和兄弟們都會想盡辦法去做。就算她想成為全縣第壹個女學生,她大哥也如願以償了。只是家裏人當時並不知道,這個小妹妹將來會做那麽多大事:加入周南女校,參加革命,去巴黎留學,加入* * *生產黨,與地方軍閥樹敵。
這壹堆,壹個接壹個,都不是當時淑女該做的。所以,即使是90多年後的今天,飾演向警予的演員胡靜也在微博中感慨道:“妳本可以天真,妳本可以吃飽穿暖……”
向警予被害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壹直在努力搶救前夫的蔡和森深感悲痛。他在壹張紙上寫道:“妳沒有死,妳永遠不會死……”。過去的壹幕幕,從相識,相戀,到分離,都出現在腦海裏。
蔡和森還記得第壹次遇見這個三湘女子,是在1918。那年冬天的壹天,23歲的向警予作為壹所女子學校的校長,來到北京聯系湖南女學生留學事宜。恰好,蔡和森當時也在法國忙著組織勤工儉學。
蔡和森很高興第壹次見到這位傳奇的漵浦女校校長。尤其是她的短發更讓他印象深刻。他這才明白為什麽楊昌濟老師壹直對她贊不絕口,稱她是女子教育的人才。
其實對於當時很多男青年來說,向警予壹直都是很有魅力的。男生圈裏有很多關於她的軼事。有人說,為了讓所有的女孩都來上學,她曾經動員她的父母讓他們的女兒上學。為此,她親自為他們解開裹腳布。也有人說她是“叛逆女”,經常惹父母生氣。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男人想娶她。湖南有個地方軍閥叫周澤藩,他很崇拜向警予,想娶她為妻。我沒有把責任推給家人,就同意了。向警予聽了,氣得直接沖到周家,當眾破口大罵:
把自己托付給國家,永不結婚。
周家無奈,只好作罷。也許正是這句誓言,讓蔡和森認為她真的有意不結婚,所以在北京期間他們沒有在壹起。
他們真正開始向對方敞開心扉是在1919的最後。這壹年,蔡和森帶著姐姐和媽媽壹起登上了去法國的遊輪。這壹次,他和50多名進步青年去法國留學,向警予是其中之壹。
從上船到下船用了35天,蔡和森和向警予談了35天。他們壹直在討論中國的未來在哪裏。有時他們會爭吵,但每天日出時,學生會看到他們站在甲板上說話。
有壹天,他們終於談到了愛情和婚姻。直到那時,他們才發現真的有人和他們想法壹樣。他們都認為舊式婚姻毫無意義,年輕人在壹起應該是愛情和理想的完美結合。
35天的航程結束,他們基本確定了戀愛關系。次年5月,他們在蒙達尼舉行了壹個獨特的儀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結合不應該叫婚姻。畢竟新郎新娘不同意以前的結婚方式。他們稱之為:與蔡結盟。
蔡和森的母親、姐姐和數十名中國學生參加了儀式,而該女子沒有家人參加。那天,他們拍了這樣壹張結婚照:
新娘和新郎都沒有穿婚紗,也沒有戴鮮花。新郎手裏拿著壹本《資本論》。這段婚姻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兩個“叛逆青年”的愛情被年輕人津津樂道。第壹次體會到愛情甜蜜的向警予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何森是九兒真正愛的人,利益無二...
隨後幾年,他們並肩作戰,育有壹子壹女。不幸的是,孩子的到來並沒有讓他們的婚姻更加牢固。愛情容易相處難相處,生活習慣的不合最終讓他們在1926分開。也許婚姻專家是對的:太好的兩個人往往是悲傷的。
分家後,向警予依然是三湘才女,依然活躍在革命前沿。蔡和森雖然組織了新的家庭,卻壹直關心著向警予。只是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1928年3月,向警予被抓,蔡和森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知道自己也是敵人追逐的目標,但還是四處奔走,試圖救她。得知向警予被殺,他痛苦萬分。他用向警予同誌的傳記來紀念她。在文章中,他說:
現代人解讀這句話時,往往只關註後半句。但如果妳仔細看前半段,妳會發現,她對他來說,畢竟還是個“情人”。
三年後,蔡和森被捕。在敵人的監獄裏,他做出了和向警予壹樣的選擇:絕不屈服。1931年8月4日,壯烈犧牲,年僅36歲。
有沒有壹種感情可以超越婚姻,甚至不怕生死?對項和蔡來說,也許是有的。
向警予、蔡和森的相繼犧牲,讓無數革命朋友悲痛欲絕。但他們的孩子當時對這壹切壹無所知。他們都太年輕了。
從1920到1926,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婚姻持續了六年,期間生了壹兒壹女。女兒尼采首先出生。她母親去世時,她只有6歲。二兒子才博的母親去世時,他只有4歲。
談到父母,尼采曾說:“我和父母在壹起的時間很短”,所以尼采對父母的了解基本上是通過其他親戚。
尼采出生在上海象山路的壹個閣樓裏。夫妻二人之所以給女兒起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在法國蒙達尼結婚。當時夫妻倆很窮,向警予壹邊帶孩子壹邊幹革命。妮妮的到來緩解了他們緊張的神經。
四個月後,因為工作的需要,尼采被交給她的姑姑撫養。從那以後,她很少再見到父母。從那以後,她搬了好幾次家,從姑姑家搬到姑姑家,又從姑姑手裏搬到奶奶葛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家是搞革命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
奶奶和姑姑對尼采很好,但這並沒有減輕她對父母的好奇心。她經常問她奶奶她媽媽什麽時候來看我,但她經常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回應。畢竟她奶奶也不知道。
直到有壹天,媽媽突然出現在家裏。是1927。向警予從莫斯科回來,打算去武漢繼續革命。當她路過長沙時,她決定去看望她的孩子們。
其實在這壹點上,向警予已經和蔡和森分開了。當這個前兒媳婦出現在蔡家時,她的婆婆葛沒有半分不高興。
關於女主角葛,筆者將在下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紹。她絕對是壹位英雄母親。她養育了蔡和森和蔡暢,拯救了蔡家多名孫輩。葛是蔡家藏藏多年的主心骨。她對向警予這個媳婦是絕對滿意的。
當他再次見到自己的孩子時,向警予幾乎認不出他們了。五歲的尼采不知道她媽媽在外面有多牛逼,但她覺得自己是短發,不裹腳,和別人的媽媽不壹樣。關於這次會見,尼采晚年是這樣說的:
這麽簡單的相處細節,和媽媽睡覺,被媽媽叫醒,是任何壹對母女相處的簡單場景。但這壹幕,尼采記了壹輩子。小女孩有多想念媽媽,才能把這樣的事情牢牢的刻在心裏?
在長沙只待幾天,向警予就要去武漢了。出發前,在婆婆葛的要求下,全家人拍了這樣壹張全家福:
照片最左邊的女人是向警予,32歲,長得很帥。這是尼采和她哥哥壹生中最喜歡的照片之壹。雖然父親革命沒回來,但母親和奶奶都在。不管外面的槍聲有多激烈,對尼采兄妹來說,這幾天他們的母親在這裏真是太好了。
照片拍完後,向警予離開了長沙,這是尼采和她哥哥最後壹次見到他們的母親。1928年3月,向警予被捕的消息傳到了蔡家。
奶奶敏銳地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因此,她本打算帶著外孫女和外孫去看望母親最後壹面。但最後,她不敢冒險。如果反動派拿孩子做文章,她怎麽配得上兒媳婦?就這樣,尼采對母親的記憶永遠留在了那張全家福照片上。
向警予的犧牲,讓本來就生活在白色恐怖下的蔡家人更加緊張。為了躲避反動派,我奶奶和姑姑帶著幾個孩子東躲西藏。最後,尼采搬到了上海,和她父親壹起住在我們黨的壹個秘密機關裏。
在此期間,逐漸變得懂事的尼采有機會近距離了解她的父親。父親工作很忙,話也不多。他總是盯著她看,有時還嘀咕說她長得像她媽媽。躲了壹段時間後,1928年秋天,她的父親和姑姑被送到了蘇聯,她也被帶走了。
起初,對尼采來說,蘇聯的生活非常穩定。當時她在壹個兒童之家讀書,父親在外忙著工作,所以會時不時來看她。後來父親回國,很久都沒有消息。過了很多天,壹個叔叔才告訴她,她的父親在廣州去世了。
尼采今年9歲,她沒有哭,因為她甚至不知道什麽是犧牲。之後,她開始獨自生活在蘇聯。她認識了許多和她壹樣來自中國的同學:毛、毛岸青、、、曲、、等。後來,她的弟弟才博也被送到了這裏。
這些領導人的子女在被送過來之前,其實也有類似的命運。毛兄弟失去了母親楊開慧,失去了父親趙世炎,失去了養父瞿秋白,幾乎每壹個孩子都在遭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但是這些孩子極其懂事,他們在壹起可以互相取暖。
有壹次,曲給看壹本相冊,裏面有壹張她從未見過的照片。照片下面寫著壹行字:中國第壹個女黨員誕生。多年未見母親的不確定這是誰,還是屈的母親告訴她:是的,她就是向警予,妳的母親。
已經懂事的尼采終於知道了她的父母是做什麽的,以及他們為什麽會死。從那以後,她堅強多了。蘇聯人自己在戰時日子也不好過,不可能給這些孩子好的生活。他們經常又餓又腫。為了填飽肚子,賣衣服換壹塊面包,爬樹摘野果吃,是他們的日常。直到戰爭結束,壹切才開始好轉。
從7歲到31歲,尼采在蘇聯生活了24年。從莫斯科醫院畢業後,她回到祖國,受到姨媽蔡暢和家人的迎接。之後,她成了醫院的全科醫生。1976之後,國家急需俄語翻譯。她被調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教俄語,後來被授予教授。她很低調,很多同學都不知道她是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女兒。
2012年,她在北京病逝。她幾乎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她父母的照片。是她在蘇聯的叔叔阿姨給她的。他們擔心她會想家。這些照片陪伴了她半輩子。
才博比他妹妹小兩歲。他的性格跟隨他的父親,他非常冷靜。但做事風格和母親壹樣大膽。向警予去世後,婆婆葛郝建帶著孫子隱居在湖南雙峰,親自教導他。
他成績很好,很快被湘鄉中學錄取。奶奶是壹個留過學的女人。祖孫經常在壹起討論很多國家大事。因此,才博壹直尊重她的祖母。但他對父母幾乎沒有印象。剛出生壹個月,母親就出去忙革命了,他很少再見到他們。甚至他父母的犧牲也讓他過了很久才聽到別人的消息。
1938年秋,周總理終於派人找到了他們的家人,葛安全地把孫子交給了組織。他首先被派往重慶會見周總理和鄧。看到這個孩子,周總理感慨萬千。他拍拍才博的肩膀說:“送妳去讀書,將來為死去的烈士報仇……”此後,他也被派往蘇聯。
在蘇聯,蔡伯夷活了10年。在奶奶的培養下,他有很好的文化背景,很快成為那些留學孩子中的佼佼者。
當時,在所有學生中,與毛的關系最好。毛比蔡伯達大兩歲。兩人都失去了母親,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都在努力回國做出壹番成績。
1945年的壹天,23歲的毛突然來到身邊,告訴他:“我可以回中國了!”當時,毛已完成學業,他收到父親的壹封信,同意他回國。
這讓才博很羨慕。他緊緊地握著好兄弟的手說:“我就等著這壹天呢!”“他也想回國,但是父母都不在了,他都不知道該向誰申請。他深思熟慮後,代替所有留蘇學生給毛主席寫了壹封信,向毛叔叔申請回國。
毛主席和蔡和森、向警予的關系大家都知道。早在1913年,毛和蔡就認識了,他們經常壹起組織新民學會的活動。在八七會議上,推薦毛主席進入中央政治局的也是蔡和森。可以說,他的推薦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私下裏,毛主席和蔡和森都是楊昌濟的弟子。臨終前,給好友張寫了壹封信,囑托他今後多方面照顧毛和蔡。在信中,他直言:“妳不說什麽救國,就要先救國。”我不得不佩服老陽先生認人的能力。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能得出這個結論。
多年以後,老朋友不在了,但老朋友的兒子還在。毛主席被才博的信深深感動了,他很快回信說...我很高興收到妳的來信”。
但是那時,蔡氏還沒有完成他的學業,所以他不能回來。直到1949,劉少奇在訪問蘇聯期間遇到了才博,並把他帶了回來。因為冶金系煉鐵專業,他被分配到鞍鋼煉鐵廠工作。
1948鞍山解放時,鐵廠幾乎是壹片廢墟。新中國成立後,對鋼材的需求突然增加了幾倍。才博和新中國第壹代鐵人壹起,肩負起了歷史賦予他們的重任。年輕的才博有知識有技術,很快成為工廠的技術骨幹,並被正式任命為鞍鋼廠長。
從此,他成為中國第壹批冶金專家,他的論文也讓教練聶驚嘆不已。在他的領導下,鞍鋼成為了鋼鐵工業的肩膀。長期以來,鞍鋼扮演著扶持國家鋼廠的角色,它向包鋼、武鋼、攀鋼輸送了大量人才。
19918年9月18日,才博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67歲。晚年,才博經常拿出父母的照片,壹遍又壹遍地擦拭。他總是問身邊的人:“我有資格做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兒子嗎?”
類似的問題,他的好兄弟毛安迎曾在日記中反復寫道:“我有資格做毛澤東的兒子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毛安迎去世後,他的遺孀劉思齊曾經問過毛主席,主席說:“合格,他是我的驕傲。”我相信向警予和蔡和森如果知道的話,壹定會給出和毛主席壹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