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匯率有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分。名義匯率是兩種貨幣的交換比率,它是指1單位外幣能夠交換的本幣數量,或1單位本幣能交換的外幣數量。實際匯率是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是以同壹貨幣衡量的本國與外國物價之比,它反映壹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如果持有外幣只是為了購買外國產品,本幣與外幣的交換比率取決於各自的購買力,即取決於物價水平的倒數。由此可得實際匯率的表達式為:ε=e×(P/Pf)。其中,ε表示實際匯率;P和Pf分別為國內與國外的價格水平;e為名義匯率(采用的是間接標價法)。
2理性預期[浙江工業大學2019研;蘭州大學2017研]
答:理性預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壹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壹致的預期。理性預期由約翰·穆思在其《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1961年)壹文中首先提出。實際上,理性預期包含以下三個含義:
①作出經濟決策的經濟主體是有理性的。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們總是力求對未來作出正確的預期。
②為了作出正確的預期,經濟主體在作出預期時會力圖得到有關的壹切信息,其中包括對經濟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系統了解和有關的資料與數據。
③經濟主體在預期時不會犯系統的錯誤。
簡言之,理性預期的意思是:在長期中,人們會準確地或趨向於準確地預期到經濟變量所應有的數值。理性預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重要假設之壹(其余三個為個體利益最大化、市場出清和自然率假說),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攻擊凱恩斯主義的重要武器。
3效率工資[北京師範大學2016研]
答:效率工資是指滿足效率對工資的彈性為1時的工資,即工資增加1%,效率也提高1%時的工資。為了刺激工人的積極性,廠商願意支付高於平均工資的效率工資。
效率工資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雇主必須把工資作為刺激雇員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員在工作時候的努力程度決定了生產和經營的經濟效率,如果員工積極性高,則生產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員工作時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雇員得到的報酬的高低。如果雇主給雇員支付的工資高於其他企業從事同種工作的雇員的工資水平,雇員就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並為了保持這種好工作而努力工作,這就有利於企業效率的提高。根據這壹理論,經濟學家們得出結論,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則不願意降低員工的工資,因為這不利於刺激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不但如此,社會上的工資水平總體上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且,高工資率還可以刺激產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對勞動的需求的下降,從而社會上失業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4失業率與勞動力參與率[華南理工大學2018研]
答:(1)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力人口的百分比,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指標,屬滯後指標範疇。用公式表示為:失業率=失業人數/勞動力總數×100%。
失業率增加是經濟疲軟的信號,為降低失業率,中央銀行會放松銀根,刺激經濟增長;相反,失業率下降,將形成通貨膨脹,為降低通貨膨脹率,中央銀行會收緊銀根,減少貨幣投放。影響失業率的因素包括摩擦性因素、結構性因素、臨時性或季節性因素、技術性因素等。
(2)勞動力參與率是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是用來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的指標。用公式表示為: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成年人口數(16~64歲人口數)×100%。
根據經濟學理論和各國的經驗,勞動力參與率反映了潛在勞動者個人對於工作收入與閑暇的選擇偏好,它壹方面受到個人保留工資、家庭收入規模,以及性別、年齡等個人人口學特征的影響,另壹方面受到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和水平、勞動力市場狀況等社會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個人和社會的多方面因素***同影響著個人的勞動力供給選擇,並最終影響了社會整體的勞動力參與率。
5名義GDP與真實GDP[華南理工大學2018研]
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壹國或地區內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壹定時期內(通常為壹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根據購買者的身份,把GDP的需求劃分為四個部分: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與凈出口,即Y=C+I+G+NX。
(1)名義GDP計量在既定時期內,以該時期的價格計價的,或者有時表示為以現值美元計價的產品的價值。名義GDP年復壹年地變動是由於兩個原因:首先,產品的物質產出量在發生變化。其次,市場價格也在變化。由於價格變化所導致的名義GDP的變動,不能反映關於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經濟表現的任何情況,因此,在比較不同年份的產出時,應使用真實GDP而不使用名義GDP。
(2)真實GDP計量不同時期內經濟的物質產量變化。其方法就是對兩個時期中生產的產量以相同價格或以不變美元估價。
(3)名義GDP與真實GDP的關系為:真實GDP=(名義GDP/GDP平減指數)×100。而GDP平減指數是計量通貨膨脹的有用手段。
6自動穩定器[蘭州大學2017研]
答:自動穩定器又稱“內在穩定器”,是在國民經濟中無需政府政策變動而有助於經濟自動趨向穩定的因素。例如,壹些財政支出和稅收制度就具有某種自動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可以自動配合需求管理,減緩總需求的波動性,從而有助於經濟的穩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補助和其他福利轉移支付、農產品維持價格以及公司儲蓄和家庭儲蓄等。例如,在蕭條時期,個人收入和公司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自動減少,從而相應增加了消費和投資。同時,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政府失業救濟金和各種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將刺激個人消費和促進投資。但是,內在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來穩定經濟,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維持經濟的穩定;它只能緩和或減輕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不能改變它們的總趨勢。因此,還必須采用更有力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措施。
7支出乘數和貨幣乘數[蘭州大學2019研;華南理工大學2017研]
答:(1)支出乘數指在實際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產生多大的變動。以政府支出乘數為例,表示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產生多大的變動。在三部門經濟中,用公式表示為:kg=ΔY/ΔG=1/[1-b(1-t)]。式中,kg表示政府購買支出乘數,ΔY是收入變動,ΔG是政府支出變動,b是邊際消費傾向,t是邊際稅率。
(2)貨幣乘數又稱為“貨幣創造乘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指中央銀行創造壹單位的基礎貨幣所能增加的貨幣供應量。貨幣乘數用mm表示,mm=(1+cu)/(re+cu)。其中,re為準備金-存款比率,cu為通貨-存款比率。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通貨-存款比率和準備金-存款比率。通貨-存款比率越低,公眾作為通貨持有的基礎貨幣越少,銀行作為準備金持有的基礎貨幣越多,銀行能夠創造的貨幣越多。因此,通貨-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貨幣乘數,增加了貨幣供給。準備金-存款比率越低,銀行發放的貸款越多,銀行從每1單位準備金中創造出來的貨幣也越多。因此,準備率-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貨幣乘數,增加了貨幣供給。
8貨幣政策操作相機抉擇機制與單壹規則[華南理工大學2016研]
答:(1)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主要是凱恩斯主義的壹種實施總需求管理、根據經濟運行的波動情況而機動靈活運用的貨幣政策。壹般依照逆向規則實施,即當總需求低於充分就業的產量時,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需求,以消除失業;反之,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這種貨幣政策增長期作為西方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依據。但這種政策未能考慮政府決策的局限性,對公眾預期、貨幣政策時滯和人的認識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估計不足。
(2)單壹貨幣規則是指貨幣當局把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穩定在壹個確定數值上的貨幣政策。這是以弗裏德曼為代表的美國貨幣主義學派極力提倡的貨幣政策。貨幣主義認為,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穩定的聯系,人們的貨幣需求與實際收入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函數關系。因此,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必須和實際經濟增長保持壹致,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也應當保持穩定。貨幣主義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以相機抉擇的反周期財政政策調控經濟,而突出強調貨幣政策的重要作用,認為通貨膨脹和經濟變動是貨幣因素造成的,必須運用貨幣政策來消除。貨幣政策的落腳點不在於控制銀行信貸利率,而在於直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貨幣主義學派認為市場經濟本身是穩定的,不需要政府幹預,只要維持固定的貨幣增長率,就會消除通貨膨脹和經濟的不穩定性。政府幹預反而有可能造成宏觀經濟的波動,帶來經濟的不穩定。
9人力資本[浙江大學2016研]
答:人力資本是指通過對人的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這壹概念的提出,對於從新的角度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它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壹個重要概念。人力資本具有六大特點:①需要有前期投入,是前期投資的結果;②能夠使生產率提高;③能帶來預期收益;④人力資本是對人的投資,其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存在於人的身體之內的;⑤通過人的有效勞動創造的價值體現出來,失去勞動能力或不能勞動的人也就失去了人力資本;⑥遵循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人力資本收益應該按投資比例分配給個人、集體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