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貳 三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佰 仟 萬
: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辦法》規定
中文大寫金額數字應用正楷或行書填寫,如壹(壹)、貳(貳)、三(三)、肆(肆)、伍(伍)、陸(陸)、柒、捌、玖、拾、佰、仟、萬(萬)、億、元、角、分、零、整(正)等字樣。不得用壹、二(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念、毛、另(或0)填寫,不得自造簡化字。如果金額數字書寫中使用繁體字,也應受理。
大寫數字的由來:
當人們開具正式票證時,除把金額寫成阿拉伯數字外,還要寫上漢字大寫數字,這是我國財經賬務上的壹個規定。
關在它的起源,還要追溯到明朝。明朝初年,郭桓曾任戶部侍郎,他利用職權,勾結地方官吏更改數字,大肆侵呑政府錢糧,使明初孱弱的財政遭到巨大損失。為了杜絕這類案件的再次發生,朱元璋制定了嚴格的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並且在全國財務管理上實行了壹些有效的措施,其中較重要的壹條就是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貳、卷、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
這10個讀音壹樣但不易更改的字,作為莊重場合(如財物收據、記賬)的專用數目字。這壹方法的實行,防止了財務官員亂改數字,諸住了壹些財務管理上的漏洞,對鞏固新生的明朝政權,起到了必須的作用。後來,人們在使用這種數字記賬的過程中,又逐漸用“佰什”二字取代了“陌阡”二字。到了近代,阿拉伯數字引入我國,財務系統中用它與漢字大寫數字相配合,具有相當大的實用性,因為而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