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初期,中國師範教育發展出現了嚴重的滑坡。原來南京、廣州、武漢、成都、沈陽等地的高等師範學校都相繼轉為或並入普通大學,國內僅存的壹所培養中等教育師資的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當時也正面臨被取消的危險。
1931年,國際聯盟教育考察團來中國考察後提出:“中國文化中心大學校數太多,應當減少以免浪費。在歐洲各國,中學教師所受的訓練,根本與大學教育相同。此種任務應由大學中之文學院與理學院負擔之。”
1932年7月,國民黨政府為壓制學潮而命令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停止招生。同年10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改革我國教育之傾向及其辦法》,再次提出:“大學以農、工、醫為主,將現行師資教育壹律取消。”
1932年11月27日,《獨立評論》第28號發表署名叔永的文章《教育改革聲中的師範教育問題》,宣稱取消師範大學“不過是歷史演進的繼續和學制改革的尾聲”。12月,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向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高等教育案》,指責北平師範大學“所設之院系,與普通大學毫無二致,不特系統重疊,徒耗經費,而彼所造就之學生,亦均難滿足中學師資之要求”。因而主張“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應即停辦”。
在這樣壹個背景下,勷勤大學師範學院在開辦之初,就明確了“以研究教育學術,培養中等學校師資,改進普通教育為任務”的辦學宗旨。
1933年9月20日,在勷勤大學師範學院的開學禮上,林礪儒說道:“原日市立師範是專為廣州市訓練小學師資,現在成立師範學院兼要為廣東全省訓練中學師資:這便是於原有使命之上,再加上壹種新使命,這兩種使命,本院是要永遠負擔著進行的。”
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成立時,與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南北對峙,可稱‘雙絕’。 華南師範大學創建於1933年,其前身是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範學院,經過80年的建設和發展,是壹所具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較齊全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1933年,當代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先生創建了華南師範大學的前身——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範學院,並擔任院長。
1935年3月,中華民國教育部以勒勤大學師範學院“與法令不符”(當時國民政府公布的大學組織法裏沒有師範學院這個名稱),且勒勤大學師範學院所設文史、博地、數理化三學系的名稱與內容不甚相符為由,令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更名為勷勤大學教育學院並添設教育學系。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廣東省政府為了便於管理,下令將勷勤大學教育學院改組:壹、將工學院並入國立中山大學;二、商學院改為廣東省立勷勤商學院(現廣東財經大學);三、教育學院改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仍由林礪儒任院長。
1938年9月,勷勤大學教育學院發展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
1939年8月,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奉省政府之命,遷回粵北乳源之候公渡,正式改名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
1950年10月,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改稱為廣東省文理學院。
1951年6月,在廣東省文理學院的基礎上加入了中山大學師範學院、私立華南聯合大學教育系,成立了華南師範學院。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先後有南方大學俄文系、嶺南大學教育系、海南師範學院、廣西大學教育系等數家大學相關院系並入。
1970年11月,華南師範學院改稱為廣東師範學院。
1977年11月,廣東師範學院恢復原稱華南師範學院。
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廣東省屬重點大學。
1982年10月,華南師範學院易名為華南師範大學並沿用至今。
1996年,學校成功地躋身於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行列。
200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2004年,原中***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澳門回歸五周年慶典期間,稱該校是中國數家名牌師範大學之壹。
2005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被評為優秀。
2006年,學校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整體驗收。
2015年,廣東省和教育部***建華南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