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特斯拉最大競爭對手很可能來自中國公司。隨後很多人分析,可能是蔚來、理想、小鵬、比亞迪等,而這裏面讓大眾最為認可的可能就是比亞迪 汽車 。畢竟比亞迪不管是從新能源 汽車 的設想到實現新能源 汽車 量產,都是走在國內 汽車 前沿的,但是看了銷量才知道,比亞迪可能都不是馬斯克口中的競爭對手。
但是從實際的銷量來看,蔚來全年的銷量為4.37萬輛,理想 汽車 全年銷量為3.26萬輛,小鵬 汽車 則賣了2.7萬輛,比亞迪則是賣出了13萬輛。也就是說國內新勢力中,最好的前三家加起來,還不及比亞迪壹家賣出的多。但是,如果把比亞迪和前面的三家結合起來,全年的銷量也不過為23.3萬輛左右,但是特斯拉全年銷量為50萬輛,還不及特斯拉壹家賣出的壹半。
那麽,馬斯克口中聲稱的中國公司到底是哪家呢?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恐怕不是蔚來、理想、小鵬或者比亞迪,因為前三者的格局太小,車品單壹不說,還存在後續的維護和保養。雖然比亞迪是競爭對手之壹,但是相比較特斯拉的全方位保障服務來講,還需要壹段時間的追趕期。而真正有競爭力的對手,恐怕就是“口口聲聲”說堅決不造車的華為了。很多人有疑問,跟華為有什麽關系,接著往下看。
新能源 汽車 最為依賴的三大件:電機、電控、電池。 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講,這些都不算什麽技術“含量”了,雖然大多車企都不算成熟,但是相對應的技術都已經趨於完善。而最為重要的就是輔助傳感器和完善的數據處理方法,也就是新能源 汽車 的“黑 科技 ”,而華為已經在這方面拿出了自己的獨家“秘密武器”-車載激光雷達。所以,馬斯克能夠說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公司,但是沒有提出是誰也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華為曾經稱自己不造手機,但是從此開始了手機制造之路。而現在口口聲聲稱自己不造車,是的,華為是不造車,但是華為卻在研發新能源 汽車 上面的核心技術。尤其是華為的車載激光雷達為200美元,而西方的車載激光雷達都是上千美元,直接造成更多成本攤入到 汽車 的售價上面去。
那麽,車載激光雷達到底是什麽“高 科技 ”呢?通俗點講,無人駕駛就是靠著車載激光雷達進行操作和運作的。車載激光雷達又稱車載三維激光掃描儀,是壹種移動型三維激光掃描系統,是城市建模的最有效的工具之壹。原理主要是將三維激光掃描儀+POS系統裝載到車上,在車輛經過路上的時候可以通過激光掃描,將遠距離所有能夠掃描到的物鏡、道路等建立DTM模型。然後使用GPS的應用,讓車子能夠清晰定位,方便擬合。
但是在任何移動車輛的系統中,作為賦予點雲和影像的地理坐標都是來源於導航系統,這些都是基本的關鍵部件。但是導航會出現壹個情況,地面復雜的情況:樹木、建築物、立交橋(重慶讓妳懷疑人生)這些都會阻斷GPS的信號。所以先進的導航系統必須包括其他的輔助傳感器和完善的數據處理方法,保證車輛在行駛當中能夠在丟失信號的前提下修正航線的精度,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出行。而華為研發的車載激光雷達,正是出於這種需求。
而特斯拉現在使用的,是馬斯克自身創造的壹款只有300美元的攝像頭算法,來代替激光雷達造成的成本問題。但是相比較激光雷達,特斯拉的攝像頭算法導致事故頻頻產生,而馬斯克卻篤定攝像頭算法才是新能源 汽車 真正的未來。畢竟,他在攝像頭算法上,已經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實際上車載激光雷達已經證明了先進性和前驅。
現在,華為能夠拿出成本更低的激光雷達,直接對馬斯克的攝像頭進行自動駕駛的“降維打擊”。特斯拉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彎道超車領先了傳統燃油 汽車 ,而華為卻在關鍵技術領域完美超越特斯拉成為“霸主”。而這個代價是:華為啟動超過壹萬人的光電研究中心,時間僅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就超越了國外七八年的路。
也意味著,L4級別的自動駕駛商業化,將因中國技術提前到來。
通過這件事情能夠看明白:
1、華為確實不造 汽車 ,但是“熱衷於”研發核心技術。因為華為已經吃過虧,但是 汽車 並不像手機那麽簡單,所以核心技術在自己的手裏才不會被卡脖子。
2、手機以後可能成為華為很小的壹部分。而華為代表著中國國內最為高端和頂尖的技術性公司,不能再把手機作為主要攻克方向,也不能認為手機的下滑是華為的衰退。而據消息稱,華為的智慧農業技術竟然和大疆拼多多等中國企業的農業創新,壹起成為了世界數字農業十大成果。也就是說,華為現在還在悄悄搞農業,把5G、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傳統農業應用。
3、馬斯克曾經認為華為的激光雷達只有96線(線越多越好),而西方很多都已經做到300線,而且探測距離也不過是100米左右。但是,華為隨後宣稱激光雷達500線正在研發道路上,探測距離將隨之增加。
故而,馬斯克認為最有競爭力公司最有可能的是華為,而不是理想、蔚來、小鵬。其實馬斯克也計算錯了,中國最有競爭力的不僅僅是華為公司,比亞迪公司也是被低估的車企之壹。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是手裏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手裏,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