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有聲讀物發展起步於90年代,近些年發展較為迅速,出具產業規模,但是相比歐美,市場機制、配套制度還遠不夠成熟。從宏觀上看主要是“三個缺乏”,而且可謂是先天不足。當下有聲讀物制作可以用“混亂”二字來形容,如果沒有統壹的標準和嚴格的資格審核,這種混亂仍然無法解決。對此,可以通過實名制、內容備案、後續抽查等方式加以約束。行業內及社會大環境中良好的文化風尚沒有形成。
只有有了切實可行的法律依據,才能有效遏制不良有聲讀物的傳播;只有有了健康的文化風尚,才能讓不良的有聲物失去市場。同時對於有聲讀物的版權問題,建立、健全網絡版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勢在必行。
我國政府非常支持發展數字圖書館事業,已將數字圖書館工程列入“863 計劃”,這充分顯示了有聲圖書的互聯網傳播具有很強的政策優勢。為保證有聲讀物網絡傳播的合規性,網站在傳播有聲讀物的同時也應對上傳的有聲讀物進行嚴格的檢查,對出現問題的網站予以嚴厲處罰。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有聲書的發行轉向手機應用,在App Store和各大Android市場都能下載到免費的有聲/聽書應用,競爭也趨向白日化。但能成功發展忠實用戶以及從發行中獲得營收的少之又少,近期比較火爆的僅為喜馬拉雅、閱耳聽書、懶人聽書。有聲讀物的運營服務商也從中小網站向媒體巨頭發展,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旗下的央廣之聲。內容品質的良莠和版權問題將會日益完善。